如何教孩子再相信
2008-10-21龙应台
从前被赋予太多的责任,今天,直率的年轻人对我说,龙应台,你们50年代的人背负了“读书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十字架”,但是我们新时代的人,对不起,不想背你们的十字架。我们惟一的“十字架”是“如何在成千上万yahoo交友的照片中,找到一个自己最顺眼的伴。”
我哑然失笑。
谁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忧国忧民的呢?大学时代,有那么多同龄人选择过自己的日子:整天打麻将的、通宵跳舞的、到处找顺眼伴侣的、出了国就誓死不归的、立志“玩物丧志”的、吃喝玩乐无所不为的……不管哪个时代,认真地心怀家国社会的总是少数,那少数中学而有成的,又是少数;学而有成还对家国之思持之有恒而且加以实践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社会的进步,是这些少数执著的人锲而不舍的推动,发挥影响而造成的。大多数的人,就搭了进步的便车,顺势前行。
不必谈社会制度的进步,即使只是一个灯光迷炫、乐鼓沸腾的酒吧舞场,也不会凭空而来。在舞场存在以前,有人努力过,使这样的狂欢文化被容许而不是被取缔。然后,在“狂欢”的背后,必须有人制定法规,有人做消防检查,有人处理噪音,有人组织音响,有人筹备乐队,有人清理垃圾,有人设计下水道。每一百个享受狂欢的人背后可能有一千个默默工作的人。
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个没有问题以至于年轻人无可发挥的社会?怎么可能?我看见的是一个更复杂、更难理解、需要更高智慧去面对的未来。如果“新时代”的人觉得他们惟一的十字架就是寻找“顺眼伴儿”,那么他的“轻”可能正是他不堪负荷的“重”呢。
沉重的“十字架”,不管是哪一个时代,总是有的;愿意看见它而且去背负它的人,不管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世代”,总是少数人。重点是,那少数人不能没有。
搭便车是容易的,但总得有人开车,而且是清醒地开,因为上车的可能是一群尽情完成自我、狂欢归来的醉客。
凡是在谎言中长大的人,“不相信”是琢磨出来的智慧。可是“不相信”像硫酸一样,可以溶解掉谎言,却不能拿来为孩子烤蛋糕。要建立让孩子世世代代生长的信心,是不能靠硫酸的。我们需要“相信”:相信文明不可或缺,相信自己脚踩的土地有人灌溉,相信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起,相信在翻来覆去喧哗浮躁的潮流中还是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东西,怎么颠倒都不被腐蚀,譬如责任、品格、道德、勇气……
教孩子重新学会“相信”——告诉我,这个“十字架”你说轻吗?
编辑提点:“‘不相信是琢磨出来的智慧。可是‘不相信像硫酸一样,可以溶解掉谎言,却不能拿来为孩子烤蛋糕。”学会“相信”,这应该是长大成人的重要一课,是成为社会的栋梁而不是弃儿的重要关头。注意,本文所说的“不相信”,与科学探索所说的“怀疑精神”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