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孔子的教学方法论思想
2008-10-15梁可任
梁可任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论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发展,特别是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它们是科学的、有效的.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意识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他的认识论不自觉地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他强调“生知”,但重视后天的经验与学习,主张“多闻”和“多见”,以“闻见”为最可靠的知识的源泉.可见,他的教育思想中有多处是可取的、值得借鉴的.下面就孔子的教学方法论思想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启发诱导
“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道出了启发教学的真谛.孔子认为教师应在学生达到一定境界时再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这不仅注意了在学生需要下进行启发,并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思维,以求举一反三,教师不过多地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启发思维切不可越俎代庖.
孔子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一,适时施教.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施教以“时”;其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其三,能近取譬.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取一去不复返的流水为比喻,说人生光阴易逝,去者不回,向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孔子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非常成功,为学生所赞服.
在教学中,启发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至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从能力培养的需要来看,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他考察学生个性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注意他们的言论,更重视他们的行为.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孔子通过观察法和谈话法对学生的资质、德行、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了如指掌,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了下面一些教育方法:一是补偏救弊;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给予不同的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专长.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相同.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不请示父兄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却有两种不同回答,孔子解释道:“冉求一向行动迟缓,做事往往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好勇过人,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孔子运用上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得心应手,灵活多变,不愧为教育艺术大师.
学生的身心、智力发展,在一定年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特点,也同时存在着个别差异.由于生理条件、环境教育、主观努力不同,会表现出个人能力发展的早晚、个人水平高低和个人兴趣等不同,使每个人各有长短,各有特点.教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能针对个人特点,就易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现在教育亦有启示作用,在教学实际中仍沿用他的思想特点进行施教.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都要准备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实际,避免盲目性;二、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某些方面才能发展的早晚,不一定决定学生此后才能发展的方向和最后发展水平的高低.如童年的爱迪生被老师认为“笨”,小学时期被撵出学校,但他一生的发明达一千多项,至今在美国登记发明专利的还没有人能超过他.达尔文、爱因斯坦,童年也被认为是迟钝的学生,但他们后来都成为里程碑式的大科学家;三、既要照顾学生个别特点又要面向学生大多数,即既面向个体又面向全体.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重视、关爱、发展.我们不能只抓“有希望升学”的学生,放弃多数的“一般”学生,只抓升学教育,放弃素质教育,这样违背了教育规律.
三、学思并用
孔子主张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照他的意思,学习的重要关键在于能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主张“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的精神,不要盲目地相信.他反对空想,认为与其作无益,还不如学习一点知识更有好处.学习时如果不积极思维,就会毫无所得;但是思维如果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徒然使自己疑惑不定,流入梦幻之乡.孔子学思结合的思想已经接触到感性与理性认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思结合确实很重要.学生在某个知识领域里,首先将基础知识学熟、理透,然后找出符合自己的思维记忆方法,寻找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途径,使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巩固.但是,学生在学习思维中必须以学习为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学习知识基础上进行思维,才使思维变得实际、有意义.
四、谦虚诚实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他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提出了“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则,就是教人勿妄自意度,勿独断,勿自以为是.这些要求在思维教学中很有积极意义,他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反对主观成见的唯物主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学习上要老老实实,不应不懂装懂,强不知为知,一般人偶有所知即自满与自负,不能虚心正视自己的不知与不足之处,从而流入自欺欺人的道路.
一个学生,在确定自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永远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必须有师,要“不耻下问”,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一个人如果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不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他的知识水平就不会有长进,会停涉不前.一个学生如果获得一些知识就易于满足,不思进取,不再想付出艰苦的努力,造成自满,那他永远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人除了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外,还要“时习而温故”,即学习以后必须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纯熟巩固.还要进一步要求“温故而知新”,即要求在温习旧的知识当中去探求新的知识,说明了在旧知识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学习过程.温故知新的另一方面体现了孔子重视历史知识的思想,他的“好古”以及后来发展的“原古薄今”甚至“是古非今”的思想,则必须严加批判.
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几十年从事著述和教育工作,整理、传授我国古代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极富于首创精神.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是卓越的,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他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孔子的教学思想都是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与认识过程的某些规律相吻合.他在长期的教学中,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教学原则,也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矛盾,其教学方法论思想受到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制约,更受到一定阶级的立场和观点的局限,因而我们对于这些教学经验和思想必须加以分析、批判和改造,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有益于我们今天的教学理论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