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10-15郑飞天

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小马哥三明小混混

郑飞天

“生存”这个词很有分量,很沉重。沉重到很多的电影人宁可放弃现实主义作品去拍一些无厘头搞笑剧或者青春偶像剧,沉重到我在写下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思虑再三,还是用了“路”这样一个看似不会令人在看到标题的一瞬间就突然忧虑起来的名字,尽管这确实令人忧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那些电影人来说,一是怕自己水平不够,演绎不出;二是因为人们对现实主义的作品似乎比较缺乏兴趣。没兴趣就不会多留意这类电影,少了人看。他们还怎么出名啊?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早已习惯了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下,精神需求只局限于娱乐消遣,所以我们对农民工的悲苦早已习以为常,乃至麻木。这说明越是沉重的问题,其实是最普遍暴露的问题,也往往是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问题,于是我想就在某一天,贾樟柯也发现了这种冷漠,便决心用最普遍化的方式再次强调这个深刻的主题。我有幸看了这部《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以两个人为线索铺开,一是老实的山西人韩三明,以他为线索,接触了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二是以沈虹“寻夫”为线索,隐隐揭露了社会中“成功人士”的奢靡与冷漠。

从韩三明寻找女儿的经历中,电影向我们逐一展现了“小马哥”、麻老大、拆房民工等人物形象。“小马哥”是当地的小混混,很崇拜周润发的黑社会老大的形象。因此他的手机铃声是周润发版《上海滩》的主题曲,他点烟的方式也模仿周润发在屏幕上的演绎,他假装打枪的姿势、说话的口吻……无一不模仿他崇拜的心中偶像。这几点是在电影中分散地表述的,但彼此之间互相呼应,互相渗透。同时为“小马哥”之死作了铺垫——其实,“小马哥”的身上充满着矛盾:一方面,它崇拜黑社会老大,而另一方面,他又无奈地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方面他是逞凶斗殴,而一方面,他又对韩三明照顾备至,心存善良。他在影片中就是社会中本心善良又被迫残忍冷酷的人的代表。而他这矛盾的根源,说到底——是为了生存。因此,在看惯了人与人之间狡诈凶残之后,他却居然发现还有像韩三明这般老实善良的人。他便与韩三明称兄道弟,以他的方式来照顾韩三明——他说“兄弟以后有什么事,我罩着的!”——出口豪气万丈,其实内心却很悲苦。最后,他死了,死在了他认为“身不由己”的“江湖”里,这是他必定的宿命。因为以他的思想,他仅仅只是感叹“人在江湖”,却不能从这个“江湖”里脱身,他也被香港电影中有关黑社会“冷酷”“潇洒”的表象所蒙蔽,幻想着某一天,自己也成为那样豪气万丈,“威风四方”的“领袖”,他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形象。

在“小马哥”的身上,更有社会折射。他仅仅是一个小混混,但那个地方,还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呢?电影中,他的伙伴,就有上十个人,而他还仅仅是这样混乱的社会中的一个“小头目”。而造成这种人存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呢——这便是以郭斌、丁亚玲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人士,他们看似文明,却私下联系这些黑社会混混,要他们“摆平”自己的敌人,是这些人的私欲与凶残给了“小马哥”这类人“生存”的机会,是他们的贪婪造成了“小马哥”的悲剧。从另一方面来看,“小马哥”是去“摆平”人家的,却反被人家“摆平”,这又表现出对方,也是和“小马哥”一样的人,他们的操纵者也是另外一批充满私欲的“上层文明人士”。影片从正侧两面再次将这种虚伪铺展开来,社会的因素、个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联手给了“小马哥”们重重地一击,将他埋葬在了社会中最深的苦海。于是,最后一首《上海滩》,从废石堆中传出,我们感觉石头不仅压着“小马哥”的尸身,也重重地压在我们的心头。

沈虹寻夫的过程中,我们依稀看到了郭斌、丁亚玲这两个上层人士的形象。在影片中,丁亚玲并未真正出现过,她始终是以被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被那些倒闭的厂子里的职工称为“厦门女人”的她,是那些工厂的收购者,她富有却贪婪狡诈,不发职工被拖欠的工资;她被那些小混混称为“丁姐”,是她,给了他们吃喝玩乐的资本,但她换来的是,这些“讲义气”的小混混的“卖命”。她仅仅用金钱就收买了这么多人的性命,为她做事,为她卖命,她当真是一个“聪明至极”的商人!对郭斌来说,丁亚玲是他从一个普通工人跃升为上层人士的桥梁,他必须依靠她,服从他,尽管他或许心中对自己的妻子有很多愧疚,有很多不舍,但对于自己的前途而言,他的选择,从未动摇过,郭斌是上层社会与贫苦大众的结合点,也是影片中的两条线索的结合点。我们可以想象,郭斌在两年前,也许还是像“小马哥”那样的小混混,但两年里,他凭着丁亚玲的权势与金钱,一跃成为上层人士中“混得很不错”的人物,这种转变,不仅仅映出他的野心与道德包裹,更揭露了社会中的权色交易与浮华背后的肮脏与丑陋——这也是郭斌自己选择的不归路。

我以为,这部影片的两个人物——韩三明与沈虹,不仅仅是影片中芸芸众生中个体的典型,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线索”作用更为重要,影片正是通过他俩,连带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展现社会中的众生百态,进而来展现社会中某些弊病,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虚伪、贪婪、狡诈与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三峡好人》中的情节展示尤以细节最为突出。比如在韩三明与拆房民工交谈时,双方各自拿出新旧的纸币,指出纸币背面的图案说是自己的家乡时说“这是我的家乡”、“你的家乡好美啊”,那些地道的方言,带着羡慕的口吻。纯朴的话语令每一个观众动容——对于这些长年打工的人,他们会不会很多次离开家乡去寻找生存的道路?他们会不会像韩三明这样,为了见自己的孩子,在某地一待就是一两个月,边赚钱边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他们为了自己的路,为了生存,在影片中的最后提出要与韩三明一起回山西——

“采煤矿,一天两百。”

“比这里拆房好多了!”

“早上下去,晚上不知道还上不上得来啊……”

“危险啊……”

——说到危险,大家沉默了一下——喝干酒杯,民工们又互相碰了杯子,不再说话,可是第二天他们却背着行囊准备远行……他们要生存,就要到钱多的地方去!那是他们的路!

影片的末尾,韩三明与那些民工抬头向空中望去,那里,两栋旧房之间,悬着一条钢丝,而在那上面,一个民工正颤巍巍地走着……

这也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似乎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但更多的是一种警示与预告:民工的路,就像走钢丝一样,很危险,却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部电影处处都反映了劳苦民工的贫苦艰难,从韩三明到麻老大,到麻幺妹,从“小马哥”到那么多的小混混,从卖艺的戏子到那些拆房民工,甚至到那个站立在江边,怯生生地问沈虹“山西要不要保姆”的小姑娘,还有那个在船头唱“两只蝴蝶”的小男孩……

但电影文本同时还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如官员贪污拆迁款的问题,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三峡移民造成的离乡背井的问题及由于管理不当或者疏忽而造成的百姓无家可归的问题等,本片是以“三峡移民”为社会对象进行讲述的,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弊端,而对上层社会的描写,应该说是为这种目的进行反衬、对比的。

影片注意于揭露与批判,但并非充满着消极的观点。问题,只有揭露出来后,才能够解决。而我们也能在作品中看到拆房民工对韩三明这个外来的打工者真挚的关怀,看到沈虹对那个小姑娘亲切而惋惜地说“你才这么小啊”……其实他们都是“好人”。

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很多人移民,中国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也最为严重。他们为了国家的建设,却仍忍痛含泪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想到不久前看到一张照片,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搬离三峡时,对着长江磕头的画面,心中就不禁感慨万千,这些纯朴的人,为国家作了这么大的牺牲,那些顶着“公事”大旗的官员还居然贪污百姓的迁移款!这些三峡好人,即使是受了这样大的冤屈,也只会像韩三明那样,站在岸边,用手压在自己的胸膛上,向远处眺望吧,可眺望什么呢?

哪里是他们回家的路呢?

哪里又是他们的家呢?

而对于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民工、农民来说,什么时候他们可以平平安安地,走上回家的归途?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不要让这首曲子,再那么悲凉吧!

猜你喜欢

小马哥三明小混混
还乡三叠
家里的缝纫机
我的怪同学(三)
一点不能“差”
三只手
这样过生日
给鸡添腿
三明:一颗绿色的明珠
福建三明(沙县)民用机场3月7日正式通航
来自小混混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