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辛弃疾
2008-10-15沈晶
沈 晶
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为赋新词强说愁”,勾勒出了我辈的心声,渐渐地带我走近这位词人,年与时驰,这个“愁”字却成了稼轩一生的归宿。
十多岁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辛词,正是那一句“为赋新词强说愁”带我认识了他——一位悲壮的词人。那铿锵有力的词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
读辛词,常常有一种压抑感。穿梭于字里行间的仿佛不是笔墨,而是作者的悲壮。稼轩的英雄词,常以愁苦为珠,以悲叹为线,词人将之巧妙地结合,使它成为一串串玛瑙,浑圆有力,色彩鲜明。每读辛词,那语句像磐石般压抑在心底,那情感如绳索般紧系于脖颈。
有人说,词作的魅力在于词人自身的魅力,我想大抵如是。见过稼轩画像的人都曾发现:辛弃疾是个名副其实的“辛人”,他身高五尺,大有侠士的风范,最显眼的便是那两条紧皱的眉头,诉尽了他无尽的愁苦。遥想当年,他正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年岁,他跨马上鞍直入金营,活捉叛徒并投归南宋,从此他便开始了愁苦的一生。他归宋后先上《九议》,再书《美芹十论》。这条条良策竟被搁置,还被打发去当什么安抚使。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魂也盼,梦也盼,只盼一道命令去抵抗外患。他左也等,右也等,只等一纸诏书结束兵灾。可盼来的只是韶华逝去,等来的只是秋去冬来。无奈啊!他已是“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心复国却壮志难酬,心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可怜白发生”!于是他痛拍栏杆,感慨“无人会,登临意”。事虽如此,但稼轩仍决心与主和派斗到底,可天地茫茫无知音可觅,“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烛影摇红岁月沧桑,几载春秋!这位染尽愁苦的“辛人”,最终满载一腔乡愁与悲愤辞世。
这位具有超凡文韬武略的英雄,将他一生的不朽镌刻在了辛词中,他的英雄词寄托了他沉重的思想情感。也有人喜爱他生动的田园词,似在寻求一种放松,一份陶然。那生动形象的田园词,是否是词人的深呼吸呢?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远处传来了和唱声,结束了词人的一腔壮志,国家不兴词家兴,那六百余篇的辛词便是稼轩最终的碑文。
教师点评
作者读解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把叙述他一生的遭遇、爱国情怀与评析他的词作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用“愁”、“悲”、“苦”等字概括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用“悲壮”来概括辛词的特色,概括得十分精当、准确。
全文语句凝练、流畅,是一篇较好的读书笔记。如能在深度、厚度方面下功夫,则更佳。(夏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