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谛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2008-10-11黄杰
黄 杰
【摘要】教育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来进行。然而,现代教育在对实用和功利的追求中淡化了生命教育的追求。探索高等教育生命缺失的原因,发展生命的内涵,促进教育的回归,以期对当今的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教育真谛;生命教育
一、教育真谛的内涵
叶澜教授曾定义教育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强调“生命”的重要性,是我们现实需要的教育。然而,我国的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却一直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功利的教育”、“物的机械训练”、“工具的重复”,而不是“爱的教育”、“人化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笔者认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全面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发挥教育的唤醒、陶冶、超越的功用,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重视爱的蕴含,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加强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生命教育的解读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认识,较有代表性且被公认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从探讨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强调生命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其二,从批判过度工具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依归。其三,从死亡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到生命的有限性、惟一性、不可逆转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笔者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对生命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高校生命教育应是: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规律,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启精神世界,挖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这样的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取向。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1)直面生命: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2)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性;(3)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三、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摧残和对他人(物)的伤害。分析问题的原因迫在眉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进行:
(一)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
1.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持续的改革与发展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国际一体化共存。多元文化的冲突,社会道德的失范,价值观念的变迁,都给人们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多元的机遇。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社会大背景,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紊乱,造成自我观念上的迷失,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和扭曲。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地冲击高校生的思想意识,拜金意识、高消费观念迅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2.家庭因素。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长辈们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导致他们在挫折面前,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采取极端地方式来解决问题。还有一部分家长人过于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素养、生存能力、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这些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3.学校因素。当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旧实行应试教育,漠视人文教育,走功利化道路。教育愈来愈远离了人的生活,己经与实际社会相脱节,严重背离“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并没有被视为一个正在成长和有独立个性的完整生命来对待。高校管理主要偏重于社会发展的单方面需要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个体需要,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引发出各种问题。
(二)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个体心理素质方面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低,社会适应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情感波动大,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理想化等问题。种种问题导致他们的生存能力低,缺乏应对逆境和挫折的能力,经受不起困难的挑战,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或轻生,或走上犯罪。例如:广西某师范院校一大四女生,因为怀疑自己患上癌症,(事实上只是一般的病症)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毅然选择割腕自杀,未遂后跳楼身亡。
四、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
高校要通过多种路径大力推行生命教育,以帮助指导大学生们积极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前提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尊重生命的个体性差异,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深层蕴意。我国现实的教育就是因为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忽视人性的存在,违背生命教育的规律,致使出现严峻的生命安全问题;现实的教育操作也背离了“生命”、“人性”这一核心和基础,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培养,进行物化的训练和工具性的重复,导致错误观念的滋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生命教育贯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具体实践中落实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具体落实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高校应立足自身学校的实际以及在校生的特征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和集中化,体现其有效性。生命教育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理论类,即专门设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例如,生命知识的直接传授或学校德育课程、伦理和人生职业规划课程等;二是实践类,如组织野外活动、指导大学生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带领学生参加监狱、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等等。做到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切身落实生命教育。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生命教育活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到加强三者的合作力度,协调三者的运行机制,整合三者的教育职能,为生命教育的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就家庭而言,家长要做好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表率,树立平等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子女认识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就高校而言,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来进行。教育要回归生命本质,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平等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就社会而言,要形成关爱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营造好生命教育的大环境,给大学生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
(四)改革与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为生命教育提供保障
高校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財务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学生内部管理力度不够,制度不够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致使高校大力扩招,学生管理方面跟不上。每一个专职辅导员少则几十个,多则达到几百个,工作量之繁重导致教师对工作的倦怠以及产生工作上的失误;同时,学校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脱节与协调不够也给学生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转变思想观念,把学生管理提到应有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学生也是高校存在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斓.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
[4]潘华泉.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5]路晓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6]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作者简介】黄杰(1984- ),男,江西萍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