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

2008-10-10刘美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灰色绿色作文

刘美丽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是他的“绿色语文”教学思想。赵谦翔老师为实践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这一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作了成功的探索。

一、 建构“绿色语文”,享受诗意人生

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是他进入清华附中在“清华境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而生成的。“绿色”概念全方位、全过程地浸透到了他的语文教学中。身在教学一线的赵谦翔老师,深切感到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的这些流行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失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小爱”图“大爱”,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爱情,与革命私奔”;写话题作文“创业的思考”,竟然有人嘲笑那些志士仁人“大而空,全无用,为国立功劳,自己掉脑袋”……因此,“绿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义务!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起了赵谦翔老师的强烈共鸣。他从小喜爱诗歌,在奶奶哼唱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嗅到了唐诗的韵味,在孤独寂寞不开花的“花季”,《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驱散了他心头的阴云,融化了他心田的冰霜,陶冶了他对古典诗歌的一往深情……因此,诵诗、品诗、写诗、教诗,从“诗内诗”到“诗外诗”都朝吟暮赏,口诵心思、日熏月陶、怡然自得。他发自内心的口号是:“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可见,“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和思考,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日趋成熟,他总结道: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亲情”的语文。这“亲情”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母语一往情深、地久天长的钟情;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爱心”的语文。这“爱心”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习惯”的语文。这“习惯”就是“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语不惊人死不休”。

赵谦翔老师对“绿色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他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和两轮教改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绿色语文”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教学实验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赵谦翔老师指出“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绿色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浸透于爱之中的,是对人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是自我个体生命与外在生命的情感联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生命欲求,是人情美、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培养了这种爱心,就能有效地治疗青少年“贫血”、“缺钙”、“脑膜炎”这三种流行病。“绿色语文”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在“绿色语文”的课堂上,始终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轻松愉快地与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毫无顾忌的碰撞、交流、共振,最后达到默契和共鸣,生命在课堂上飞扬,课堂成为学生灵魂栖息的乐园。“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二、“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赵谦翔的“绿色阅读”发轫于“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实验中,他创设了“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散文鉴赏”。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他又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赵谦翔把绿色阅读归纳为: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并进一步阐释:读好书,利人;好读书,养人;读书好,成人。因此,绿色阅读可以利人、养人、成人,可以实现学生素养与教师涵养的双赢。

(一)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

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通俗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只有阅读经典,才能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赵谦翔老师认为,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它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得迷恋艳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心灵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罗曼·罗兰指出,人“靠心灵而伟大”。追逐英雄伟人的足迹,就有可能“使英雄的种族再生”——即使我们自身成不了英雄,但毕竟还可以成为滋养英雄的泥土。因此,赵谦翔强烈呼吁阅读经典,他认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从来就是孪生三姐妹,其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二)好读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一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高考如何设题,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告成。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的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这是一种阉割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绿色阅读坚决反对这样的读书方式。

重在“求同”,还是重在“求异”,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二道分水岭。如今流行的依旧是:只“求同”,不“求异”。“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

绿色阅读认为大有必要对“求同”与“求异”加以“正名”。“求同”不是主观外加的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张扬自我。“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可放得太活。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活书。

读书以“求异”为主,理由有三:首先,书是用来“开发”生活而不是“规范”生活的。既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注解”,而生活本身又是绚丽多彩的,那么每一个生活的参与者就都有权对生活给出自己的“注解”,这才是让书本为生活服务。其次,即使我们所读的书句句是真理,世界上的真理也不可能被穷尽。因此,如果以“求同”为读书的目的,势必不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最后,一味地讲“求同”就会误导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追随老师的思路,结果势必把自己鲜活的灵感、新颖的思想或个性的表达扼杀在摇篮中。

“求同”常常是显性效益,“求异”常常是隐性效益;“求同”常常是近期效益,“求异”则是远期效益。“求同”与“求异”虽可作轻重之分,但不可有取舍之别。“求异”固然是读书的重点,而“求同”则是必要的前提。只有将“求同”与“求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落实读书育人的根本效益。

三、“绿色作文”教学实验的尝试

“绿色作文”,是赵谦翔多年探索的结晶。他看到应试机制下,学生“唯考是图”,作文蜕变成“谋求分数的敲门砖”,“假、大、空”的灰色作文甚嚣尘上,灰色污染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他呼唤绿色的回归,提出了“绿色作文”说。“绿色作文”以人为本,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他开源引流,把“无字书”(“东方时空”感悟课、班会感悟课)和“有字书”(创造性阅读课)作为“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从而避免“假话”、“空话”。赵谦翔始终把“悟”作为“绿色作文”的灵魂,提倡以“思之吾”为荣,以“吾之思”为乐。在他的“绿色作文”教学中,他指导学生感悟亲情、感悟时事、感悟高三、感悟自我、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感悟爱情、感悟死亡、感悟青春、感悟名人,这一系列的感悟文章,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净化了学生的灵魂,真正起到了育人、树人、立人的功效。在“绿色作文”教学中,赵谦翔还善于引导,每次作文前,他用“激情导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把,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把学生调整到写作的亢奋状态,使他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达到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的境界。

绿色作文,有理念,无教条;有途径,无模式;有创造,无桎梏。在“绿色作文”教学中,无意追求什么“模式”、什么“套路”并命名“某某作文教学法”,因为一旦搞成这样,那就离“教条”和“桎梏”不远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刻意追求模仿,无异于邯郸学步。因此,赵谦翔只把“绿色作文”的几点要旨,介绍给立志作文创新者,留下许多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开发、去创造、去完善,以使“绿色作文”永远充满勃勃的生命力!

(一)救救孩子,呼唤绿色

如今,“绿色”流行,正值鼎盛:大气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粮食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住宅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可是,作文污染了,谁来呼唤绿色?

灰色污染,由来已久,受苦最烈当属学生。请听他们的揭露:作文有三招儿,一凑、二抄、三套。“凑”——名言警句加时兴材料,自己信不信无关紧要。“抄”——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试也能屡屡中标。“套”——“文章格式总分总,学习雷锋不能少,要是考我议论文,就把决心誓言表”。这种污染过的文章,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名为“灰色作文”堪为最当。

再听听学生的控诉:“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因为那样虽会让自己的性情得到真正释放,却会使作文卷头的分数大打折扣。在蹒跚中前行,在小心翼翼中探路,生怕自己妙手偶得的狂言或不甘平庸的妙语,令判卷老师大跌眼镜。灰色污染似无情杀手,用锁链捆住了我们的手脚,用利刃阉割了我们的精神!”身处灰色污染下的莘莘学子,怎能不畏之苦之不得已而为之,又轻之厌之如敝屣而弃之?

拯救孩子,务必扫荡灰色;扫荡灰色,才能还我绿色。为此,“还我绿色”,就是清除作文的灰色污染,发掘心灵的绿色资源。只有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讲评环节中,锲而不舍地除灰布绿,少则一学期,多则两学期,必能使大多数学生心悦诚服地踏上崭新的绿色作文之旅。

一位同学在《持灯者自省》中说道:“有人曾经点亮过我的灯,他就是赵老师。他试图用他那独特的绿头火柴点燃我的心灵,照亮我的作文,但火苗只着了一瞬,就又被灰尘熄灭了。但赵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绿色作文讲评,终于使我认识到:只有我自己才能使手上的灯还原绿色,只有我自己才能使火苗重新燃烧——然而,从前我的火柴在哪儿?噢,Sorry,我在用它掏耳朵!”另一位同学在《“绿色作文”再悟》中说道:“通过这次作文讲评,我发现,比起绿色作文来,我更应该去绿化思想。思想上有了火花,作文自然绿得发光。”可见,实现写作观念的变灰为绿,是“还我绿色”的根本,而教师对绿色的不懈追求,是还我绿色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开源引流

“灰色作文”与“绿色作文”的本质区别何在?前者是“谋求分数的敲门砖”;后者是“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文”发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绿在“以人为本”。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一种“流行病毒”正侵蚀着中小学生的肌体:只重应试升学,不思修身做人;只重投机取巧,不思踏实苦学;只重感官刺激,不思呵护心灵;只重眼前享乐,不思未来发展。这种“流行病毒”导致了三种思想病广为流行:一为“贫血”——亲情冷漠,激情偏执;二为“缺钙”——胸无大志,意志薄弱;三为“脑膜炎”——缺乏理性,跟着感觉走。

作为一名良知未泯的语文教师,绝不能听任“灰色作文”肆虐横行。赵老师认为必须针锋相对,自觉地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担起指导做人的责任。作为一次完美的绿色作文训练,务必具备以下三个环节:激活悟性,使学生“心动”;指导写作,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三者之中,“心动”是本源,“笔动”是关键,“行动”是归宿。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只能写出充斥假、大、空、废“四话”的灰色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至于“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始登上训练“绿色作文”的理想境界。

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此乃“绿色作文”之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作文”的活水从何而来?既非来自教师的灌输,也非来自题海的浸泡。它的源头,来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打破作文教学一潭死水的封闭局面,无疑起到了开源引流的治本作用。赵谦翔老师开创的“东方时空”感悟课,即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报道”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情境,从而为“绿色作文”引来常流常新的活水,使学生解除了“无米之炊”的苦恼,也摆脱了咀嚼个人琐碎悲欢的樊笼。

(三)以真为纲,启迪悟性

“题材”是文章之“肉”,固不可缺,但“悟性”是文章之“魂”,尤为重要。没有“悟性”就无法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制作,从而提炼出独到的主题,文章自然就“绿”不起来。

何谓“悟”?在赵谦翔老师看来,“悟”乃“心”与“吾”的合成。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故从左往右看,“悟”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悟”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品质:既非“你”之思,也非“他”之思,而是“我”之思,亦即叔本华所说的“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值得注意的是,“灰色作文”虽然有诸多弊端令人生厌,但是对有些学生来说,却是驾轻就熟。不需吃苦也可混分儿,何乐而不为呢?而“绿色作文”却要费力气、呕心血,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实行“韧性的”战斗。因此,教师必须在训练“绿色作文”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启发学生历练悟性的自觉性。只有当学生亲口尝到了“绿色作文”的甜头,以“思之吾”为荣、以“吾之思”为乐的时候,万紫千红的“绿色作文”之春才能真正来临!

“灰色作文”特产假、大、空、废“四话”,其中又以“假话”最为要害;“绿色作文”针锋相对,自然以倡导“真话”为其纲领。

所谓“大话”,大唱高调的话,本质仍在于造假。其实,高调并非不能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昂慷慨,谁说不是高调?然而千百年来,又有谁不视之为绝唱?高调是否为人接受,关键在于唱得是否真诚,是否得体。如果矫揉造作,不分题材、不分主题、不分体裁,一律高唱“主旋律”或“最强音”,那便是把高调唱虚了,唱假了。例如,至今仍有些老师误导学生——写《母亲》非歌唱祖国不可,写《春天》非颂扬改革不可,否则便没有深度、不够高度。此种高调难免虚情假意,令人生厌。

所谓“空话”中的本质,还是在造假。“空话”不仅表现为言之“无物”,更常常表现为言之“无我”。有些灰色文章,表面看来,既有观点又有材料,似乎不可谓言之无物,但可惜的是,这些从“名人”处“借”来的观点,从媒体中“抄”来的材料,却并非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提炼出的独特的真体验、真感受。至于那些灰色的记叙性文章,则既没有生活细节,又没有心灵火花,只有干巴巴的几根筋。这些“高空作业”的产物,非假而何?

所谓“废话”的本质,更在于造假。作者为文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或分数的胁迫,于是便挤牙膏似的凑字数,拼段落,没话找话,敷衍成文。其写作动机就是造假,待到敷衍成文又岂能真?

“灰色作文”的要害在“假”,“绿色作文”的关键在“真”。赵老师认为,“绿色”的两点要义——“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并列,而是互为因果的。不具备“纯天然”的“真”,就绝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文;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文,也绝不会有“纯天然”的“真”。

古语云:“举一纲而万目张。”目是网眼,纲是网绳。只有网绳高举,才能网眼尽开。古语又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欲理裘皮大衣,唯提领振动,方可毛顺衣展;若提襟挈袖,势必颠倒反乱。写真话,才是“提纲挈领”,抓住了“绿色作文”的牛鼻子。

[作者通联: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

猜你喜欢

灰色绿色作文
绿色低碳
浅灰色的小猪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