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2008-10-10管春林
管春林
近几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顺应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语文教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尤其是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吸收了以往历次语文教学大讨论的成果,确定了更全面、更合理的教学总目标。但是,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教学具体分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除了要明确总的教学目标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明确分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要明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语文教师有必要借鉴第二语言教学中需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需求分析理论介绍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第二语言教学界的一个教学理论,这一思想起初是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提出来的。需求分析理论认为,要提高ESP教学效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教学,而要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就有必要进行需求分析。虽然需求分析的意义非常清楚,但对于“需求”的内涵,目前专家们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
Hutchinson & Waters (1993:55)认为,“需求”可以分为需要(necessities)、差距(lacks)和愿望(wants)三个部分。“需要”指的是学习者为从事未来的工作或学习所要求达到的客观语言要求,即学习者为了在目标场合中有效地使用目的语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差距”指学习者将来实际使用语言的客观需要与他现有语言水平之间的差距,或者说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愿望”是指学习者个人的主观学习意愿。
Brindley(1989)提出了“客观需求”(objective needs)与“主观需求”(subjective needs)这一组概念。他把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等)笼统地称为“客观需求”,而把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如信心、态度等)总括为“主观需求”。在此基础上,Brindley把需求分析定义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和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需求分析是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不管分类怎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与他们所期望达到以及应该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以便为下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明确目标,从而保证随后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求分析反对使用主观推断或者任意评判的方式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倡对客观信息进行收集和详细的分析,并最终形成决定的做法。
需求分析不但对于二语教学中的ESP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语文教学这样的母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对于明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unan (1988)把课程设置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分班,编写教材和教学资料,设计学习任务,确定评估方式。其中需求分析被置于课程设计的第一环节,可见,他把需求分析看成是后面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其次,需求分析有益于语文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语言课堂上有不少问题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能意识到需求分析的意义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则教学效果有望出现明显的改善。再次,需求分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有学生的参与和配合,通过需求分析,学生会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认清学习目标可以促使学习者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课程中去,他们对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也会不断变化”(Robinson, 1991:15)。
2.需求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明确了什么是“需求”,并认识到了“需求分析”的意义,下一步该考虑的是怎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需求分析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需求分析前,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分析的目的,因为不同的目的决定了采用不同的需求分析方法。Suarez (1994)认为,以未来发展筹划为目的的需求分析通常以目标为中心,但以发现问题与找出差距为目的的需求分析则通常以内容、实施方式和最后结果为重点。语文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大多以发现问题和寻找差距为目标,因此,需求分析的重点应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其次,制订计划。需求分析离不开收集资料,而收集资料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调查计划,因为,如果我们事先没有计划,把凡是能收集到的资料一律照收不误,则我们必然会面对大量的资料而一筹莫展。(Mackay & Bosquet,1981:11,引自Robinson,1991:15)
第三,选择合理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有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测试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调查方法,但由于测试一般只能反映学生的客观需求,而很难体现学生的主观需求,因此,测试必须与别的几种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使用。通过后面的调查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为后面的进一步分析做准备。
第四,分析。详细的分析应是需求分析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问卷调查、面谈、测试等仅仅是获取所需资料的手段,而非目的。只有通过分析,我们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同时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
最后是确立目标并选择合适、具体的教学方法。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后,教师可以根据Krashen 的i+1理论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Krashen 认为,i指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1指学习者在目前基础上努力一下能达到的高度。(Krashen,1982) 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就是要在掌握学生现有语文水平的情况下,将目标设定得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即所谓的“学生跳起来能够得上的高度”。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Drobnic,1978, 转引自Hutchinson & Waters, 1993:59), 而不是一件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一般来说,要做好上课前的需求分析往往比较容易,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般都清楚要上的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和完成教学任务后则常常没有了必要的分析和总结,从而没能为下阶段的需求分析做好准备,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与需求分析同步推进,并不断收集学生语文技能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做好准备。(2)语文教学往往因面对大批学生而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因此,需求分析要区分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要区别多数人的需求和少数人的需求,要做到既照顾到多数人的要求,又适当考虑少数人的特殊需要。
三、结论
总之,需求分析虽然是为提高第二语言教学中的ESP教学的效率而提出的,但它对于语文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促进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可以吸收需求分析中一些有益的做法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考文献:
①Berwick, R. 1989.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Johnson, R. K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②Brindley, G. 1989. ‘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 in Johnson, R. K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③Brookfield, S. D.,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Adult Learning, Jossey-Brass Publishers, 1988.
④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1993.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