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2008-10-10潘涌张海英
潘 涌 张海英
告别大批量“生产”、走向小班化教学,从而赋予每位学生个体充分释放生命智慧的言语实践机会,使其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发展——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他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编在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要求、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班级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相适应的。虽然这样的班级教学至今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人才,但是在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班教学也暴露出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疲于应付”却又“顾此失彼”,学生“骨鲠在喉”却“无用武之地”。在科技高度发展、要求实施优质教育的今天,大班教学正面临必然的变革。
在小班化教学的试验中,人们发现:它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更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拓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时空。
一、班级规模与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和言语。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是一个通过言语实践而贮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宝库,是一个潜在于每个大脑之中的语法体系。……言语是个人意愿和智力的行为,从中作如下区分为宜:(1)说话主体藉以利用语言规则以表达他个人思想的手段;(2)使他能够显示出这些手段的心理——物理机制。”①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语言,但更是教言语。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运用能力上,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鉴赏、评论、写作等真正用于人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上。而这里所说的语用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因为言语能力正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表情达意、释放心智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②该目标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即言语能力放在首位,表明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学生言语运用自如了,才能言及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然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的时间必须还给学生,这样,让学生成为言语主体的实践才能得到保障。所谓语文课程指向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其实就是指向其言语活动在时间上的充分保证。
在正式进入学校学习母语之前,学生早就学会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学习语文呢?就“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语文教师和学生不能仅仅着眼于言语内容,而更应关注言语形式。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来验证“理解”的准确性、表达“运用”的独特性。没有这些实践,学生便很难将普适化的“语言”内化为个性化的“言语”。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便凸显出来了,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思五种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必须是互动的。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主张的:师生两者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的言语交流中使学生获得个性潜力的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具体的互动方式,其中自主就是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多一些互动。语文教师就像媒人,学生和文本之间想要自由恋爱,却因为媒人的喋喋不休而无法使学生和文本进入实质性互动,学生与文本无法碰撞出火花。合作就是要让生生之间多一些互动。表现在语文学科上,某个话题或者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义的(不是唯一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互质互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探究就是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即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③
再次,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个性化。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是学生语用能力的高级阶段。从一般语用到个性化语用,是一种成熟的过程。个性化和成熟度、创造力成正比。培养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旨在使其言语更准确、更有感染力、更具形象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上文学作品的赏析陷入了格式化的怪圈。一谈及《我的叔叔于勒》就说资产阶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说到《项链》就说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一上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不忘批判旧社会的黑暗……太多公式化的言语桎梏使学生无法个性化地面对文本。而文学作品又“各师其心,其异如面”,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赏析选择自己的感受。南北朝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此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好奇闻者闻诡而惊听。”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
(三)小班化教学和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特点的契合
在目前的教改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困难重重。因为目前大班教学规模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制约,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讲授法就成为完成任务的“最好”办法。教师的“提问”异化为事先预设好的“陷阱”,创造性的提问或回答成为教师的“心病”;因为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课时根本不容许。
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恰好契合。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法这些在大班教学中通用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如进行质疑讨论、分组辨认、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这些正是母语课程所需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班级规模小的班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比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很需要这种深入而全面的互动,作文教学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文题,在小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各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重点帮助那些对作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帮助那些想写作文但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那些对写作有爱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再次,班级规模小了,才有可能使教学设计个案化。而教学设计的个案化,有利于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都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母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显然对学生母语水平的提高更有利。
二、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均采用分科教学的班级授课制。几乎所有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学校,也还是采用分科教学的班级授课制的。而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它还可以在口语教学领域、研究性学习领域、学校组建的特殊班级领域进行尝试和突破。
以下是笔者进行的语文小班化教学实践。
(一)小班化教学实践的过程
小班化教学依托“研究性学习”课程而开展。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一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外在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这个研究课题,内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因为一个课题的研究,从搜集资料到最终得出结论,都离不开听、说、读、写、思这五项实践,而这五项内容又恰恰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最实际、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思是始终渗透其中的:
1.小班化:落实说和听的实践。
课题研究伊始,经过教师的策划和学生的精心准备,我们就上了一堂听和说的实践课。我们将小教室的课桌椅围成椭圆形,由教师确定第一个发言者,然后按顺序依次进行。发言者走到椭圆中间,将准备好的候选题目呈现出来,并简要说明选择这个题目的理由。其他的同学围坐着倾听,最后由全体组员投票决定共同研究的课题。这一次活动,通过说和听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这个不足20人的班中,每个学生都有宣讲的机会,每个学生也都有认真倾听的义务,这次宣讲和倾听决定了整整一个学期这个小组学习的方向。
以下是小组成员选定课题的发言片断。
徐同学发言:诗词曲赋,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生活的一部分,自其诞生起,传至今日,佳作奇葩无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古典诗词昔日光辉似不复存在。太多人视其苦涩,不愿再去细细品味,乏味枯燥的背诵更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同学们是否已经发现,现在一些“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却越来越为我们中学生所喜爱,这就是古典诗歌唱进流行歌曲中所发生的奇迹。所以我选择“古典诗词与流行歌词意境相通”作为研究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新的课程标准和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论述阐明了说话训练的重要性。
本次说话训练就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内容开展的。在这里学生要说服其他同学同意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选题投票,那么他的语言表达便显得异常重要。分析徐同学的发言便可发现:第一,他的发言比较生动,特别是首句就先声夺人:“诗词曲赋,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生活的一部分,自其诞生起,传至今日,佳作奇葩无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古典诗词昔日光辉似不复存在。”第二,言语表达中,很有时代性,契合现代学生的兴趣点,紧紧地抓住了在座同学的“耳朵”。第三,表达中隐含着现实中的一个矛盾:学生在背诵古典诗词时总觉得乏味枯燥,但同时一些“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却越来越为我们中学生所喜爱。如果能将喜爱“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元素与古典诗词链接起来,那么这个课题就很有现实意义了。综上三点,徐同学的课题不论在内容还是言语表达的形式上都有优势。
在发言的学生“说”的过程当中,也锻炼了其他学生倾听的能力。平时的大班课堂上,由于空间的客观原因使一部分学生没听清楚或没认真听。在这次发言中,我们围坐在一起,而且学生们一旦真正拥有学习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也就变得异常主动和积极,所以学生们听得慎重而专注。
2.小班化:增加读和写(思)的实践。
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工作。教师将18个人分成了报刊、网络、电(视)台、同学中四个小组去搜集相关材料。报刊和网络小组的材料搜集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材料,电(视)台和同学中这两个小组的材料搜集则需要尝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在预料中的是,报刊、网络组所搜集的材料,在量的角度上大大超过了后两个小组。
当然,搜集——读材料只是一个开始,要将所搜集的材料拿到班上和本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还需要将材料重新整理,即在理解、思考所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重新整合,演绎成文,这就是思和写的实践。
下面是资料搜集和整理时的发言记录片断。
楼同学:羽·泉的《辛弃疾》一曲,别的暂且不说,以一代大文豪辛弃疾为题便给歌曲增加了一层古韵之风。而后大量运用辛弃疾的词,比如开篇引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几句,信手拈来,便给人身临古战场,感受到其磅礴的气势,惊心动魄的场面。而后笔锋一降,引来《永遇乐》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作者感慨那昔日的辉煌,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而今都已随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
这个言语实践活动中首先包含了读、思、写三个步骤。学生抱着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心态去进行语文学习,这本身就比在一般课堂上凭空阅读一篇作品更有意义。而在这个小班化的课堂上,学生们各自都有了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长于搜集材料、有的学生长于品味思考、有的学生长于演绎成文,有的学生长于将这些内容发表于众……在小班的各个小组里对成员进行优化组合之后,这些实践活动就呈现得更为精彩了。对学生来讲,兴趣加上成就感,他们便更能投入到这样的学习中去。而学生的言语能力,也正是在一次次的言语实践——一次次的听、说、读、写、思中得到提高。
1964年,叶圣陶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强调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④实践证明,小班化的教学规模可以真正地给予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空间和时间,给每个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而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言语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二)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反思
母语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这次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着力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思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去感知、体悟、涵泳语言。在学生的这些语文活动中我感受到:
1.学生在小班化学习中更能发挥主体性。在小班化的组织模式中,学生的个性被更多地关注,任务的分配大多可以配合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学生被分配到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主动探索的欲望便被激发出来。学生们跑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还有的学生主动联系电台主持人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小班化教学中,任务分配的精细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不能推诿,因为每个子项目只有一两个学生。
2.言语实践的频率增加了,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精细化。在通常的大班语文课堂上,师生提出一个问题,真正亲历这一问题讨论的往往只能是几个学生。因为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不能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而小班教学,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对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小班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活动真正高频接触。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在常态课堂习惯了沉默的学生想竭力保持沉默。但是当发言的任务落在这些学生身上,他们也会鼓足勇气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一鸣惊人者。而当发言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新的追求就产生了——有的学生会产生脱颖而出的渴望,于是他就得考虑如何精细表达。当全体学生言语表达精细化的意识苏醒,在小班当中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打磨语言的氛围。通过经常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感“敏锐化”了。
3.言语实践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成熟化。在这次小班化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这样一个体会:学生的言语能力似乎是有“爆发期”的,当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言语的魅力时,就像一个少女女性意识萌动时她的美会爆发一样,学生运用言语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当班级中大部分人有了这种意识,就自然形成了这样一个言语学习的“场”,那么在这个“场”内的所有学生,因为获得听、说、读、写、思各方面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因为喜欢听、说、读、写、思而使他们的言语日渐成熟。黄某某是一个瘦小、内向的小女生。她与我的第一次交流始终是低着头、拉着衣角、声音微微颤抖的。这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成立时,她是最后一个报名的。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一堂课上,她被我“逼迫”着发了一次言:
越剧流传至今深受喜爱,尤其是绍兴人,对于越剧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然而据调查发现,作为绍兴人的我们对越剧都只是闻其声而昧其义,越剧难道将画上句号吗?作为朝气蓬勃的一代,我们应该了解越剧。越剧可以陶冶情操,越剧能给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些情趣,给生活带来独特的乐趣。所以我选择“越乡之韵”作为研究课题。
这一次发言简明扼要,基本阐明了她想要做这个研究的原因:一是绍兴人对越剧有特殊感情;二是现代人对越剧知之甚少;三是越剧能丰富生活。但是所用的语言并不丰富,发言时声音低小、语速很快,在同学们尚未完全进入状态她就逃下了讲台。
整整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她和小组中的同学们一起搜集资料,一起在拼接起来的“圆桌”上讨论问题,一起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胆子大了一些,而且她的瘦小渐渐为同学们所忽略,她的发亮的眼睛倒让人记忆犹新。
高二文理分班之后,她被分到了我所在的文科班。在以“生活琐记”为话题的大作文中,她写的一篇《童年素忆》成为范文。以下是黄同学回忆写作经历的部分发言:
凡是与我有过接触的人都会感到我的冷漠。因此,我并没有多少深交的亲友。然而,这种奇特的性格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聆听一些美的东西。我,从不以形体上的畅快为乐。也许,在他人看来我很寂寞。其实不然,我很充实。至少,在某个星光黯淡的夜晚,我可以有这许多美丽的回忆。
至于,对此文的构思我并没有过多的酝酿,更没有大量地引经据典,纯粹是剪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断,自然地组织成篇而已。我并不认同只有绚丽的文笔能使文库中六宫粉黛无颜色,真情的流露也有它的动人之处。套用现代流行术语来说,它的魅力就在于一个“真”字。经过心灵这台过滤器,流泄的都是清泉。
这一次发言震撼了班中的每一个同学,因为这一段话她是没有事先准备的。一个学期的小班化研究性学习、一个学期的听、说、读、写、思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她的言语能力,使她能够在公众场合流利地表达自己,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能力。
当然,语文小班化不会必然导致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它只是为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供一种客观可能性。这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
告别大批量生产,走向小班化教学,从而赋予每位学生充分释放生命智慧的言语实践的机会,使其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发展——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是具有使命意识的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
————————
注 释: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钟德赣:《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通联: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