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2008-10-10黄新囡
黄新囡
案例呈现:
师:(朱自清《匆匆》导入)什么太匆匆呢?
生:(异口同声)时间。
师:是啊,时间太匆匆,生命太匆匆,我们怎么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后,要求5分钟浏览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复述,教师稍加指导,复述基本完整。下面进入精读阶段。教学过程有所省略。)
师: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呢?
生(1):淘气的孩子。因为他不爱读书,成天到晚只想玩。
生(2):我觉得文中的“我”是个很热爱大自然的孩子。那片小树林就是他的乐园,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大自然的精灵都充满了深情。
……
(学生发言并从文中寻找依据,借此稍稍感受小树林精彩的环境描写,但并未酣畅淋漓地体会“我”的乐趣。作者那宝贵的童年经验没能让在座学生受感染,只是找到了相应的概念。应该说,是小树林在三叔心里激起的怀想和在“我”眼中的差异让“我”开始领悟到成长裂变带来的讶异和不安。)
师:那后来“我”成为了植物学家,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呢?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生(3):“我”与三叔的两面之缘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深受启发,变得勤奋懂事,奋发向上。
(归纳虽过于简单,但确实是文本最直接的指向。接下来师生共同品读叙写“我”与三叔两面之缘的具体段落,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细腻体会人物性格,品味文章语言,并相机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三叔”的理解。这是课文重点突破之处,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下面是对人物的总体评价。)
师:三叔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你怎样评价三叔的一生呢?请从文中找出你评价的依据。
生(1):三叔是个可怜的人,他放弃了理想,最终理想也放弃了他,我是从文中的三幅画和三个0看出来的。
生(2):三叔的一生充满了遗憾,而且这遗憾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未能得到弥补,很失败。他只能带着这样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了。
生(3):三叔的一生就是一个“0”,三个0加起来仍然是一个0,他有过改变的机会,可是他都没有珍惜,最终仍然是0。
生(4):三叔的人生其实很悲哀。整篇文章让人觉得很压抑,不知道为什么。三叔的一生之所以这样,也许并不都是三叔的错,三叔也可以不必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老师并未进一步追问。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价值,需要帮助学生分辨明晰,也许这不止是这一个学生的困惑。)
……
师:三叔这充满遗憾与悲哀的一生给了“我”莫大的启示,也给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莫大的震撼,那么我们该如何珍惜生命,抓住生命中的太阳呢?
(教师对三叔的评价概括笼统。)
生(1):我们不应该像三叔那样,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目标,就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到底。
生(2):选择确实比努力更重要。与其不停地选择后发现不适合,还不如慎重地选择一次,也不至于将光阴虚掷在不断的焦虑与彷徨中了。
生(3):三叔的悲剧不应该在我的身上重演,时间一去不返,可我发现我还是浪费了不少时间,我想,从今以后,面对时光,我会谨慎。
……
(学生们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三叔就是一个“反面”的参照物。对于自己如何抓住“太阳”的回答也还是稍稍停留在空洞的表白上。)
这节课是新进我们学校的老师上的一节研究课的片段。评课老师的意见恕我不一一详细陈列,基本上都认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当然这里边包含了对新老师的鼓励与期望。对课文的解读基本依照教参的说法,解读的深度也适应初一学生的心理经验水平。可是笔者却总感到不太尽兴、不够痛快,总觉得在哪儿还缺点什么。于是,我萌生一个想法,在初一年级选择了一个还未教过此文的班级,准备做个调查。我借用了七(2)班的两节作文课,布置学生自由随意地阅读课文,读完文章后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触,不求篇章完整,只求感受真切。同学们完成得很认真,将他们的读后感进行整理,我看到了很多鲜活的情感体验,现挑选颇具代表性的片段列举如下:
1.圆圆的枸杞豆,红红的太阳,生意盎然的小树林,精灵活泼的我,多么美好的事物,可是这一切在三叔的眼里都是唤起伤心的根源。世界如此美好,可是自己拥有时并未珍惜,想珍惜时却已无法再拥有,而不得不离开,这种痛悔震撼了我。
2.那么调皮的小孩子最后成为人人羡慕的植物学家,原来没有什么不可能,机遇创造的奇迹真是太伟大了。文中的“我”是幸运的,是三叔的不幸造就了他的幸运,原来成长是在惊心动魄的心灵震撼中完成的。成长有两种方式,一种如同文中的“我”一样,是他人的遗憾让自己警醒,而另一种则是需要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当年三叔也能有机会体会这种失去的痛苦,或许他的人生就是另一种状态了。
3.我跟文中的的小主人公有太多的相似了,我也不爱读书,也是被爸爸的拳头逼出来的,现在,我也很不安分,经常犯错误,我对将来没什么考虑。我觉得也许我老了会是另一个三叔。但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醒悟。读了这文章,让我感到压抑。
4.三叔不应该那样评价自己的人生,他过于悲观了,他应该换个角度来考虑。人生不应该那样注重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在这一生中,他没有安于现状,敢于选择,敢于尝试,没有从一而终,我觉得比一般人多了许多体验,这挺好的。只不过文章写得太悲了。如果我来写,我会有另一种处理。(注:这个学生颇具个性,作文能力很强。)
5 我同情三叔,人生不能重来一次。我也为自己庆幸,因为我还有选择的机会。无论做怎样的选择,总要量力而行,谨慎而为。
……
作为一个读者,读着这样真切的文字,我真的震撼了。可作为一个老师,我有的不仅是震撼,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迫切的追问的欲望。学生的感受如此鲜活灵动、真切自然,超出了我的预料。可是从上面的案例来看,教了之后,学生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是加大了呢,还是受到更多束缚?一篇课文我们教了和没教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
反思探讨:
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和教学实际所达到的结果是决定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关键。这里笔者主要只想讨论怎样处理文章的内容即文章传达的思想内涵,对文章的形式暂且搁置。“教师就是教材”,这句话意味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教学目标进行把握,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换句话说,同样的教材经不同的教师处理之后,学生所学到的内容可能会大相径庭。现在我们的老师在处理教材内容、实施教学时存在哪些问题呢?
1.教师有效引导与评价的缺失。
拘泥于教参的理解和自己教学观念及理解能力的束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逾雷池半步,对学生符合教参内容的发言大加赞赏,反之就置之不理忽略不计。长此以往,愈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探讨。而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独立见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人又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学生的发言越新奇越怪异就越好,哪怕出现反文本的倾向,教师也点头说好,不敢打断,最终必然造成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在自己对文章进行多元综合理解的前提下,灵活应对课堂发言,进行合乎文本的价值引导,对一些标新立异但反文本的发言应该坚决叫停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表现鲜明的评价态度,除了用问题进行模式化的引导解读,将问题抛给学生之外,很少参与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就一个问题步步追问、层层深入地拓展学生思维,因而课堂中真正的对话并不存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你问我答,思维的碰撞也不可能产生。案例中的老师表现是没有个性的,显得太拘束了,她自己显然已经被教参的理解束缚了,而面对学生一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见解却无所适从,因而只能搁置不理。学生的一元和多元在她那里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引导与追问性评价。没有“个性”的老师无法催生有激情的课堂,无法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2.求证性引导多于批判性启发。
在已有教参和各位专家的见解保驾护航的情况下,在学生被各种参考资料包围的情况下(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能有所表现,往往课前就将各种说法囫囵吞枣),课堂上早就少了那种因智慧碰撞而带来的惊喜,有的不过就是那种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走向预设中的答案的小心翼翼的求证,一切尽在掌握中。有的教师的激情也在这样单调枯燥的课堂中消散殆尽,因为生命中少了创造的惊喜啊!面对教材、面对文本,我们习惯踮起脚尖看,习惯当一座高山去攀爬去仰视,而不习惯当作平原去平视,并走进其中,变换角度,一览无限风光。批判性思维在当前课堂中非常缺乏,质疑、探究的能力培养亟需跟进。将案例和学生的读书感受做对比,便可以发现,在未进入课堂之前,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多元的,最值得探讨的是第四个学生的看法,对三叔的自我人生评价进行了大胆质疑。很显然,这样的学生在每个课堂中均是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这样的思维,相反我们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立足于文本的碰撞,拓深理解。课堂上展现的不应只是学生思维的结果,也要呈现思维的过程,是在教师帮助下释疑的过程,教学不应该是对文本信息浅层次的重复性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案例中的解读过程就是明显的求证过程,所以课堂显得太平淡,少了“共同探险”的惊喜,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课堂教学无效的最大问题。
3.概念化解读多于体验式涵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不要抽出而讲之”,意为不要抽出文中的政治道理而讲之,这样只会导致概念化解读,对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案例中对文中三叔的理解就稍偏于概念化,不要一眼就认定这样的人是多么可悲、多么可怜、多么活该,将三叔定型成一个“反面”典型,不要轻易地让学生用“我们不要像三叔……”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感悟。回归到文本,仔细研读课文对三叔的描摹和叙写,这个人带给我们的还有可理解的一面。他似乎错在目标不坚定、不断选择上,可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求稳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一面,敢于选择往往会被看作不安分。可在现代社会,竞争强烈,变数太多,敢于选择并且慎重选择的人是值得赞赏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不要选择,而是不要安于现状,一切皆有可能,不能让学生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挖掘作品的“今点”意义,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三叔的影子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我们有什么资格享受那高高在上的优越呢?生活中有的人因选择而成功,有的人因选择而失败,有的人因不敢选择庸碌一辈子。进入文字,进入人物,更重要的是,进入自己,多角度关照理解,我们就会有更加细腻真实的感受。进入人物,就会体验得更透彻;进入自己,就会影响得更深远。就像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激起了无限的深情。激荡的情感会在人生的长河中永远波涛汹涌,这远比几个概念更具冲击力。
4.盲目的教多于了解的教。
多数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所教的并不是学生所要的,学生需要弄懂的而自己却忽略了。这样的错位实在是造成教学效果低效的罪魁祸首。同样,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学习弄懂的和学生自读所得到的并没有多大差距(除了照顾一些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那么这样的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突出的学生可能是种束缚。)所以教之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弄明白学生不明白的是什么至关重要。这怎么操作呢?难道每上一节课都要做问卷调查吗?这不太可能。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必须做个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的契机,多做记录,进行积累。这将是每个老师的宝贵财富。华东师大的陈桂生教授也提出要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就是为了尽量弥补学生从课堂中经验的课程同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之间存在的差距。尽管课题还在研究之中,但至少也传达了一个信息,研究学生的经验比一头钻进教材、教参重要得多。教师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教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理解是互动的前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都会一往情深。这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渴望终身享有的。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