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视角看《我的叔叔于勒》
2008-10-10邱兴宇
邱兴宇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历年来的教参都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确,整个小说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缘于钱,可以看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但因此就说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似乎有些简单化。一般经典作品,往往表现为主题的多元性,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作品的复杂性和阅读理解的主观性使得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也应是多元的,不应先入为主,“以一概全”,应细读作品,把主要精力放在“作者实际提供的东西”上。传统分析作品总是从政治视角分析,致使作品的主题千篇一律:“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抗”等。在“灭资兴无”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把自私同资本主义的本性联系起来。其实自私是人类古老的天性,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形成的传统习性,具体的阶级属性并不明显。自私是社会的弱点,是人性的弱点。难道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兄不认弟这样的事发生吗?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金钱而闹得兄弟不和也屡见不鲜,何况文中有许多地方也表现出了真情,并不只是简单的金钱关系。如,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菲利普夫妇并没有说什么,这当然缘于二人是亲兄弟。于勒被打发到美洲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赔哥嫂的损失,表达对哥嫂的思念之情。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虽然很短,但细心体会,实际上是很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但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以为哥嫂仍然关心着他,不想让他们担心他的健康和他的前途。他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在此之后,他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但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因为他不愿成为哥嫂生活的负担。而菲利普在理想破灭后,悄悄离开于勒是有些无情,但在他们这种生存状况下,他们一家是没有能力为于勒做些什么的,因为有时亲情的表达是依靠物质的。文中的“我”——若瑟夫,从小听到父母提到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而当“我”真正见到叔叔于勒的时候,看到叔叔满是皱纹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同于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无论于勒是不是流氓、骗子,在“我”的眼中他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最亲近的人,那种割不断的亲情跃然纸上。看到落泊到如此悲惨境地的叔叔,“我”由衷地同情,于是付牡蛎钱时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些方面难道只是金钱驱动的?难道没有令人感动的亲情吗?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作为经典的小说,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探测到不同的主题,如:通过小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小职员家庭的贫困生活和艰难命运。如果转换视角从人生角度分析,小说则反映了人性的弱点——趋利性。人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物质和金钱的关系中,而在物质和金钱的世界里,人与人则是各个分离的,它不但区分了富人和穷人,而且区分了这个家庭和那个家庭,这个人和那个人。别人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利益,别人的体面不是自己的体面,每个人都必须关心自己的利益,并且以个人的得失为得失,甚至在我们对人的关心里也渗透着大量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对金钱和财富的关心。那种完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鲜见的,中国文化的病症在于脱离人性、蔑视人性,故意唱高调,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做不到只好假装伪善。只要我们承认这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不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不论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还是没有表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没有这种对自我利益的关心。由于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于是于勒在“我”父母的眼里是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流氓”、“无赖”,但当于勒写信告诉我们说他发了财,要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快乐日子的时候,这时的于勒能够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带来更优裕的物质生活,于是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成了我们的希望、我们的骄傲。每个星期日,全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希望于勒能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在去哲尔赛岛的轮船上偶遇于勒,知道他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且会成为我们的生活负担的时候,于勒就是我们的灾祸,“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于是我们回来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菲利普夫妇前后态度的变化都反映了人共同的弱点——趋利避害。这一点从向二姐求婚的那个公务员那里也得到印证。他之所以不再迟疑,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实际上,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何况精打细算还过着窘困生活的菲利普夫妇。经济拮据的菲利普一家急盼境况改善,这纯属人之常情。
小说还反映出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沉思考,菲利普夫妇是懂得金钱重要性的人,是精于在金钱上算计的人,把每一个小钱都看得非常重要,而于勒并不精于金钱上的算计,这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同样是吃喝玩乐,但在有钱人家被称作“花花公子”,在穷困人家就被称作“无赖”了,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于勒并不像我父母说的是一个贼,也不像老船长所说的是个老流氓,只是他不像社会上的一般人那样爱惜金钱,才把自己有限的遗产挥霍罄尽,以致到美洲发了财后不久又破了产,只得在船上靠卖牡蛎而渡残生。从穷到富再到穷,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人生就是这么残酷而富有戏剧性。从于勒的人生命运来看,作者告诉我们生活的残酷性、戏剧性,在经济社会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的严肃性。
当代阅读更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所以,作品也就成了一个开放的供作者和读者交流的系统。因此,评价时就应顾及作品具体题材和艺术形象的结合,解读文本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教师无需强求学生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空间。
[作者通联: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