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人名字的关系及其文化信息价值

2008-10-09暴希明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关系

暴希明

摘 要:古代文化人和贵族往往既有名又有字,而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又都有联系,这种联系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研究的一种不可多得的重要矿藏。概括说来,名与字的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义互训;2.反义相对;3.相关联想;4.同类相及;5.离合名字;6.古语活用;7.追慕古人。

关键词:名字;关系;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277—03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自古及今,人皆有之,但古之于今,却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所以今天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说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名,据说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的,这就是《仪礼·丧服传》上所说的“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的,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名和字,都是一个人的区别代码,一名足矣,何以还要“冠而字”呢?《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什么是“成人之道”?何谓“敬其名”?唐人孔颍达在给《礼记·檀弓上》中“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当一个人年满二十结发加冠之后,他就告别了童年时代而跨入了成年时代,社会也相应地承认和接纳他进入成人的行列,他就在社会上开始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说具有了娶妻生子、出仕做官的权利,同时也要尽保家卫国、光宗耀祖的义务。这时,由长辈原来所命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的“名”,就不便再在社交场合呼来唤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以示他已不再是少不更事的孩童,而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大丈夫了。这样,名和字的用途就有了分工: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由此也形成了古代的一种称谓礼制,“即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否则,‘指名道姓、‘直呼其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①。

名和字的产生虽有先后,但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说文解字·子部》:“字,乳也”。段玉裁注曰:“人及鸟生子曰乳……《叙》云:‘字者,滋乳而浸多者也。”原来“字”是生育、滋生的意思,所以古人将汉语书写符号中独体象形的,如“人”、“目”、“日”、“月”等,叫做“文”,而由“文”组合、滋生出来的符号,如“武”、“信”、“江”、“河”等,叫做“字”。人的字是由名滋生出来的,当然也就叫“字”了。字由名而滋生,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就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因为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白虎通·姓名》中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关于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清代学者曾把它归纳为“五体”(同训、对文、连贯、指实、辨物)、“六例”(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近人有的则细分为十几种联系方法。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义互训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

(春秋)宰予,字子我。《尔雅·释诂》:“予,我也”。“子”为古代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春秋谷梁传集解》:“子者,人之贵称”。在这里用以饰字。古人表字往往加“子”以为饰。

(春秋)施之常,字子恒。《尔雅·释诂》:“恒,常也”。《玉篇·巾部》:“常,恒也”。

(东汉)班固,字孟坚。《玉篇·口部》:“固,坚也”。《尔雅·释诂》:“坚,固也”。孟表行第,古人常在字之前加“伯(孟)、仲、叔、季”以表排行。

(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释诂》:“修,长也”。《说文·永部》:“永,水长也。

2.反义相对

名与字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

(春秋)曾点,字皙。《说文·黑部》:“点,小黑也”。《说文·白部》:“皙,人色白也”。点、皙义相反对。

(唐)韩愈,字退之。《论语·先进》:“然则师愈与”。何晏集解:“愈,犹胜也”。又:“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集注:“兼人,犹胜人也”。愈为胜过,退之则是约束使勿胜过。二者对立。

(宋)晏殊,字同叔。《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与同义相反对。

(宋)朱熹,字元晦。熹,同“嬉”,光明。《尔雅·释言》:“晦,冥也”。《汉书·高帝纪》:“是时雷电晦冥”。颜师古注:“晦冥,皆谓暗也”。熹,晦义相反对。

3.相关联想

名与字义相关联,可由此而联想到彼,如:

(春秋)公子启,字子闾。启,本义为开门,表动作;闾,表名物,《论文·门部》:“闾,里门也”。里门与开门,义相关联,名、字取启门之义。

(三国)张飞,字翼德。翼为鸟翅,其作用是飞翔,由翼可联想到飞。

(唐)白居易,字乐天。《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易·系辞传》:“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故能居易。乐天,居易义相关联。

(五代)李煜,字重光。煜,照耀。《说文·火部》:“煜,耀也”,“耀,照也”。《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重光,谓日和月。《文选·左思·吴都赋》:“常重光”,李善注:“谓日月画于旗上也。”日月能够照耀大地,故煜和重光义相关联,可由此联想到彼。

4.同类相及

名和字所表示之物品为同一类事物,故可由此及彼,辨物统类,如:

(春秋)孔鲤,字伯鱼。鲤乃鱼之一种,伯表行第居第一。

(三国)刘璋,字季玉。《说文·玉部》:“璋,半圭为璋”。璋为半圭形状的玉制礼器,故以“玉”相应,季表行第居第四。

(明)张宗琏,字重器。《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曰:‘何器也?曰:‘瑚琏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琏为宗庙中贵重礼器的一种。

(清)周篆,字籀书。篆为汉书体之一,籀则是篆体的一种,指大篆。

5.离合名字

利用汉字可以离析组合的特点,将名拆开以为字。这样,合则为名,分则成字,如:

(宋)欧阳晔,字日华。

(元)许恕,字如心。

(明)章溢,字三溢。

(清)舒位,字立人。

这种名字组合方式,从形体上看,二者关系一目了然,至于在意义上,也多利用汉字传写汉语词有定字的特点,让它与经典文句某些特征字相合,收到使典用事的效果。如“恕”拆为“如”、“心”后,就利用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说“忠恕”时的一段话。《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推已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溢”拆为“三”、“益”后,就和《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之典相合,表明要以正直、诚实、见多识广之人为友之志。“位”拆为“立”、“人”后,也用了《论语·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典,表达了仁者之志。

6.古语活用

名和字都取自经、史、子、集,或概括经义,或使典用事,或采撷名篇,如:

(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士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北宋)王安石,字介甫。本《易·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甫,男子美称。

(南宋)李兼,字孟达。本《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清)王练,字澄江。本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7.追慕古人

因为倾慕前代的圣哲、贤者,并向他们看齐,于是就用他们的名字。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齐”等字眼,有的则不加任何字眼,因为袭用古人名字的本身就体现了敬仰。如:

(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本传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这既表明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

(北齐)颜之推,字介。此拆春秋晋国介之推之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群臣争功,介之推厌恶他们“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不去申述自己的功劳,与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文公寻访、封赏他,介之推不出,遂死于绵山。

(元)张留孙,字师汉。汉代张良佐刘邦,因功封留侯。因是同姓,遂自认为古贤哲之后嗣而名“留孙”,字师汉,言师法汉代张良。

(明)方孝孺,字希直。西汉汲黯字长孺,以憨直著称。《汉书·汲黯传》:“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又“黯好直谏,守节死义”。故以汲黯之字为名,而以其品质特征为字。以“希”为饰,言慕汲黯之直。

王建华先生说:“人名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人名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而‘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人名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在文化的发展中,充当了运载、传播的工具和角色,由于年代的久远,岁月的陶洗,上古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已湮不可考,但正是在人名中,还保留着不少上古文化的痕迹。”②此言不虚,古人的名字中确实蕴藏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对其加以开掘和利用,对我们的文化研究工作极有裨益。比如古人名、字相应的现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资料,而这些资料给我们解字释词提供了重要依据,前人研究训诂,常常据此来考订训释字词,发明古义。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曾引用古人名字实例,从名字相应关系上说解字词、推求其本义。如:

施,旗貌,从方人也声。齐栾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说文解字·方人部》)

孔,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说文解字·乙部》)

以上例子,引用春秋齐臣栾施字子旗,以证“施,旗貌”。引用古人“名嘉字子孔”,以证“孔”有嘉美之义。这类例子在《说文》中比比皆是。这种注意开发、利用人名信息资源来证训诂,对于我们今天从事语义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再则,古人名字相应现象,提供了判别异文得失的重要参考。古代人名历经辗转抄写刻印,时有字形之讹或异文出现,认识和掌握名与字比附相应的规律现象,有助于判别异文之得失,匡正古书文字讹谬。如东汉名士范史云,在不同记载中或名冉,或名丹,如果按名字相应的关系去考察,只有“云”可“冉冉而升”,故可知应名范冉。又如元代张择,字鸣善,一作“明善”。韩愈文中有“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话,可知应为鸣善。

另外,还有人根据古人名字称谓惯例(一般尊称别人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晚辈及地位卑贱的人只称其名),辨别古书真伪。如《孝经》一书,一说为孔子所撰(见《汉书·艺文志》),一说为曾子所作(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人则根据《孝经》起首“仲尼居,曾子侍”两句,判定两说皆非,因为若是孔子所撰,文中便不会称他的学生曾参为“曾子”,若是曾子所作,更不应直呼老师之字“仲尼”而自称“子”。

此外,古人名字之制及其间的相应关系,还具有更广泛的利用价值。例如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根据古人名字的相应关系,以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为据,驳斥了“耕牛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的赵过”的说法,指出“春秋时代已经用牛耕田”,且在“当时已经普遍实行”。还有人根据一个时代的人名用字,去研究这个时代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总之,古人名字所昭示的有关信息,有着非常广泛的利用价值。

注释

①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中华书局,1994年,第36页。

②王建华:《人名与文化》,邵敬敏主编《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5年1月。

责任编辑:绿 叶

猜你喜欢

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