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活动促探究 开辟科技文教学新蹊径

2008-09-26孟宪军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石拱桥示意图科学

孟宪军

时至今天,阅读教学在经历痛苦的“涅槃”和无悔的“坚守”之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当我们回眸和审视时,发现科技文再度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难点和薄弱点。或许我们已经摒弃了落后的传统代之以崭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方式,然而课堂教学的状况常令人大失所望。

当前科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松散杂乱。一是教师操控课堂,但教学立意和线索的模糊致使课堂探究缺乏应有的逻辑层次,导致学生思维的堵塞、倒逆和混乱。二是教师为体现所谓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将文本抛给学生而放手课堂,一切由学生“做主”。于是学生各投所好,各行其是;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跟着学生走,教材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进文本解读误区。第二,枯燥乏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科学现象、科学探索以及科学理论上面,语文课被泛化成地理课、生物课、物理课,丢掉了语文课的本质内涵。更严重的是,教材编写的目的本不在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选文内容学生大都耳熟能详,功夫若花在这里,势必造成学生对科学神秘感的丧失和文本阅读的厌倦。有些教学,虽不以掌握科学知识为重点,但是只把课文作为印证文体知识的工具,给阅读主题和客体的鲜活思维带上了枷锁,同样导致学生心理的疲惫和兴趣的丧失。第三,粗陋肤浅。尽管科技文的言语内容不如文学作品形象感人,却有着十分珍贵的教学资源,比如它在展现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本质上的独特视角与精到的运思,在平凡质朴中蕴蓄着严谨精确的语言表达等,而教师对此缺少发现,因而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细致、深入的探究。还有一种现象是寻真立意的缺失,即忽略对文章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于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逐步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课程目标”就只能落空了。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科技文自身的特点。科技文内容上的抽象性,表达上的客观性,交际上的媒介性,相对弱化了形象的描绘、情感的抒发和与读者思想的交流,而这与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相对活跃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矛盾,从而造成阅读教学上的困难。二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体例的局限性。现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均为文选式,这种体例历史悠久,优点很多,但最大的弱点是难以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不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教学中缺少文本探究的载体。这就为科技文教学设置了天然屏障。三是教师还没有彻底挣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桎梏。

要从根本上改变科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就必须从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出发,在文选式教材上面构筑动态的文本探究平台,以活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促使立体化教学形态的形成。这就需要活动建构:以独立的或互相联系的活动为载体,将语文学习纳入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发现创新。

那么如何在科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呢?试作列举说明。

一、示意图勾画活动 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与单一感官参与,效果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对内容丰富、结构较复杂的科技文,采用勾画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捕捉信息、梳理层次,并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实现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与效率。

执教《故宫博物院》,把课文教学命名为“故宫览胜”,分为“游览故宫”“解说故宫”“欣赏故宫”三个活动,其中“游览故宫”,由学生先勾勒出故宫的轮廓图,然后捕捉有关信息,标画出游览故宫线路示意图,向同伴作介绍,并相互修改、补充。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重点勾画出太和殿的外观形态及内部布局示意图,然后拿“示意图”以导游身份向“游客”对太和殿作详细介绍。两次“示意图”勾画活动使学生在意趣盎然中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说明的顺序,不但为学生感知文本提供了凭借的载体,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搜集、提取和处理信息,而且化语言文字为图示形象,既创造了动手的机会,也为学生思维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因为学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顺序,独出心裁地勾画出具有特色的“示意图”。

二、艺术实践活动 将《苏州园林》一课设计为“艺术摄影”活动,分为“美景浏览”“镜头定格”“美点品味”三个环节。其中“镜头定格”首先让学生做摄影师,选取自己喜欢的场景画面拍成照片,然后为照片题写富有诗意的名字,再向同伴介绍所拍照片景物美在哪里,说出拍这幅照片的理由。这个过程中,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情景的联想想象,由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立体的画面,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投入;由画面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说明“照片”景物美在哪里,实现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诗意地概括“照片”内容,则使学生将已有积累与文本建立联系,在分析与概括、揣摩与运用中有效促进言语生成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性阅读活动 研究性阅读,即把文本探究定位在“研究”层次,以有效提高学习立意,拓展探究深度。实施研究性阅读,有必要让学生领悟研究的方法。首先,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确定研究内容或者研究专题,如事物特征、文体特征、行文思路、说明技巧、语言运用等。其次,确定阅读方法。比如圈点勾画,批注点评,摘录要点,整理卡片。再次,探究研究方法:对材料进行分类;同其他科技文联系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出规律。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学生对课文分专题研究。现列举关于行文思路研究的结论和观点:1.总分式结构的整体布局,由总述到分述,由一般到个别。框架结构和行文层次使文章具有了赏心悦目的建筑美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开首两段从总体上描述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及特点,下面再说到个别:中国的石拱桥。然后又以“中国石拱桥”作为总说内容,以传统的石拱桥和建国后的石拱桥为分述内容进行说明。总体思路上“总—分(总)—分”的解析式的框架思路,逻辑严密,梯次鲜明,整饰美观。2.对传统“中国石拱桥”的分说中又包含着新的总分式结构,即将赵州桥和卢沟桥分述。说明赵州桥的几个特点,是并列结构样式。关于“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成就”原因的解析,则与上文构成了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浅层与深层的逻辑关系。3.文章框架结构既统一又多样,既层次清晰又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对事物深刻透彻的认识。

四、角色描述活动 只有走进文本才能深入地解读文本,而走进文本的方式不同,体验的深浅程度也就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媒介特点鲜明的科技文,运用角色描述的方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的教学构想为“科学探索”活动,分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半亩方塘一鉴开”两个过程。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由学生通过勾画文章结构示意图领会作者从多个角度揭示花红奥秘的思路。而“半亩方塘一鉴开”则是从某个角度揭示“花红”的秘密。让学生从一个角度,以花的身份,用第一人称介绍花朵色彩斑斓的原因。这样有效创新了学习情境,使文本解读变得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改变教材的思维方式,把科学语言转变成个人语言,提高言语表达与思维创新能力。

五、科学报道活动 对于介绍科学探索、发现和发明的科技文,采用科学报道的活动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对象、场合、目的确定表达方式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执教《月亮上的足迹》安排“阿波罗登月报道”活动。分为“轨迹跟踪”“现场直播”“人物采访”三部分。其中“轨迹跟踪”是由学生画出登月过程的示意图,并向同伴作出解说。“现场直播”是具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以发射现场记者、随船记者、宇航员等身份向电视观众、休斯敦地面中心、美国总统作报道或汇报。“人物采访”是通过与宇航员对话,借以了解宇航员的登月感受,探究登月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重大意义。

活动建构为科技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以活动为载体,变静态的文本阅读为动态的文本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了探究的内驱力;创建崭新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呈现立体化态势,促使学生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心灵语言有机融合,相互作用,实现了多元智能的有效开发;使学生在体验文本、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增强了与文本、教师、同伴协作互动的密度和力度,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深入体验变成现实;活动建构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思维方式,为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进行思维创新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促进了个性化理解和独特感悟的生成。因此可以说活动建构不仅可以使科技文学习成为学生所爱,而且使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成为必然。

(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 257091)

猜你喜欢

石拱桥示意图科学
江西“乱石拱桥”曾引全国效仿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家乡的石拱桥
科学拔牙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
俄欧天然气管道示意图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