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根溯源,探寻历史课的历史感

2008-09-20罗晓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历史感历史课罗斯福

罗晓静

以前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一直都这么准备课:按照常规,先翻阅《教学大纲》,了解关于本课的基本要求,然后结合教材,理出本课的基本框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危机的表现、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由此引出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讲清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该政策的评价。如今想来,这样上课,可能基本的知识点都交代清楚了,但完整的史实被人为地分解得零散不堪,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体现不清,无法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历史感觉,因而整个设计显得干巴巴的,没有体现历史特有的生动性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作为教师,我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是:历史这门学科到底要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具体到一节课又该如何实现?我想,历史这门课着力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事实,并能运用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进而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求是”、 “求实”、 “求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基于这样思考,我开始重新设计该课,主要是通过提供大量史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带领同学从对史料的分析中得出相应的认识,同时按照危机爆发原因、表现、影响、解决措施这样的逻辑关系将相关知识串连起来,形成对历史事件整体的呈现,最后还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联系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谈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以更好地体现史为今用的功能。

一节课上完,大家进行评课,感觉较之前顺畅了许多:课堂注意了逻辑关系的完整性,提供了大量的史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很好地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特点,加之教师语言生动、情绪饱满,确实触动了学生。

但与首师大宁虹教授的交流探讨又让我觉察到不足:历史课光讲道理就足够了吗?仅仅是把道理讲清楚,任何学科都可以做到,那么,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体现呢?什么才是历史课真正要传达的?怎样让学生形成“历史感”?我认为,“历史感”应该是一种对历史的觉察,是对道理、情感、国家民族传统的认同都包含在内的整体被感知的过程,是某一现象一经呈现,马上在人的心智中感悟到的一种自觉。学生在学历史的时候往往把历史当成讲给别人听的故事来学,其实历史应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学习历史就是一个让自己自觉地活在历史之中的过程。只有在这方面有了高度自觉,人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推动历史前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或许“历史感”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一种意志、一种行动力。

那么,该怎样在一节具体的历史课上来最大限度地呈现这种“历史感”呢?还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一开始,首先打出几幅经济危机现象的图片,给学生一种直面而来的历史情境冲击。然后,教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引出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进而推进到解决途径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这样的课堂促使师生不再像旁观者站在历史门外,而是不知不觉融入了历史,为了一个个共同的疑问而自觉地展开探究,一种特有的历史冲击和感悟在每个人心中延伸。我想这大概就是“历史感”吧,一种历史给予每个人的震动和思索。

我想,历史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唤起人的联想和思索,联系起你、我,我们每一个人与历史的灵犀,而这或许正是我们苦苦跋涉、不停追问的历史根本。□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附记: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根务本”,是我们和丰台二中教师们合作建设“教师发展学校”过程中的一个探索和追求。“求根务本”,就是要以严格的科学精神为根,以日常课堂教学为本,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在这一过程之中实现。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追求已经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它们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内容的,是可以从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明确解释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这样实现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 虹)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历史感历史课罗斯福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