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缺失
2008-09-08殷格非
殷格非
《WTO经济导刊》副社长,《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
美国“次贷”的初衷是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但是后来却变成一场愈演愈烈的危机。虽然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是与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的社会责任缺失不无关系。
自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危机造成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股市剧烈震荡,致使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大动荡。更可叹的是,当初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发明创新的“次贷”,本想藉此解决美国穷人的住房问题,“让穷人也能圆上美国梦”, 其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一些美国百姓债台高筑,苦不堪言。
是什么原因让华尔街的良好初衷事与愿违了呢?虽然有原因种种,但其中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初, CDO债券的设计是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帮助“穷人”买房, 本来是一件好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但是,到了后来,大多数机构都忘记了次级贷款业务的初衷,而是完全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金融创新变成了金融游戏,设计的产品只考虑各个金融机构怎样从中获利。
其次,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风险的防范。从源头上来讲,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放松了贷款条件,违背了金融稳健性的原则,埋下了日后危机的种子;而从一系列后来所谓创新的金融衍产品来讲,都是以逐利原则为导向。
特别是到后来被人称之为所谓的“三毛债券”的出现和失控更是可以用见利忘义、见利忘险来形容。一是该产品的设计从根本上就忘记了次贷产品的初衷。他们忘了自己最终赚的钱都来自于那些“穷人”。而根本不考虑这些“穷人”的实际状况。在整个资金供应链中,最薄弱的当数次贷借款人的资金状况,他们有的除已抵押的房产外所剩无几。金融机构却全然忘记他们利润的真正来源,只顾计算自己如何从设计的游戏中获利。二是,参与各方只顾逐利,不顾风险,最终致使金融系统陷入失控,加上房地产的亏损,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当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贷款公司没有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也并不是只有贷款公司“见利忘义”。典型的例子,比如贷款给对冲基金的银行、对冲基金、投行、保险公司还有众多不顾风险的疯狂购买者。由于忘记或没有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对自己、对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金融机构身负重大的社会责任,稍有不慎,便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危机。金融机构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切实融入到宗旨中去,并牢牢地贯穿运营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能有利于社会,才是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