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香港历史的奇异花园
2008-09-06邓小夏
邓小夏
赤柱并不大,到各处步行最远的地方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但就是这短短的路程却能看到许多香港历史的细节。
从中环到赤柱有20公里的路程,其中大部分是山路,老式的双层巴车在太平山上快速穿梭行驶,窄窄的山路被分割成双行道。山上会车路口放有交通反光镜,路况的复杂、山路的险峻可见一斑,每到惊险的地方,车上乘客常常发出啧啧惊叹。香港的司机们似乎天生是在狭窄路上开车的高手,无论在城中喧闹地带还是通往翻山越岭的郊区,车速依旧是张弛有道,大家刚上车时紧张的情绪,也慢慢被司机的从容不迫释放开了。
随着山势的变化,大海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前方,凉风夹带着大海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瞬间整个人便进入了清凉世界。从高处往下张望,整个赤柱镇像一只正对望着大海的巨大的螃蟹,一栋栋欧式洋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半岛上,在蓝天大海的环抱下还真有一种地中海浪漫的气质。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及新界三大部分组成,而太平山的山前山后将香港岛划分为一南一北。位于香港岛的最南端的赤柱,是香港无数个大小鱼村中的一个,由于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自古便是香港岛上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841年5月由英国人进行的首次人口统计中,在香港岛的7400名居民,其中超过2000人就是住在赤柱一带。殖民地时期,赤柱曾是香港岛的行政中心。后来虽然行政中心改为设于香港岛北岸,但赤柱仍然是英国人为主的住宅区之一。
由于地处海湾边,香港开埠当初,赤柱经常遭海盗的威胁,需军警长期驻守,以保护渔民的安全。自清朝始,赤柱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建有一个名为赤柱汛的营汛,负责海上的防卫工作。殖民地期间,英军也一直都在赤柱设立军营。香港保卫战期间,英军在赤柱受日军攻击。后来,这个军营曾一度是香港日治时期白种人的集中营。香港主权移交后,赤柱的英军军营交由人民解放军使用。驻地所保存的历史文物,像古炮台和一些军营设施,在每年一次的军营开放日对外开放。如今,赤柱以优美的海岸线和如画般的碧海景色,成为一大批喜欢舒闲生活人士和一些居港的外国人的聚居点。
当地人说,以前这里有很多木棉树,高大的树上长着鲜红色的花朵,在强烈阳光照耀下,远远看起来像赤红色的柱子,因此这里被形象地称为赤柱。
从老市场到赤柱大街也就仅仅几分钟的工夫,海旁边,一条百十来米长的街道,几家半开放的欧式酒吧,面对着无敌的海景,三三两两的老外坐在路边的酒吧里,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欣赏怡人海景,自然流露出一份悠闲惬意。
赤柱并不大,到各处步行最远的地方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但就是这短短的路程,却能看到许多香港历史的细节。
赤柱大街东面靠海处,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建筑显得格外抢眼,这座叫美利楼的建筑,整体以花岗岩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外形给人以非常坚固的印象。顶部是中式建筑的青瓦斜顶,而每一层之间却是由欧式的大圆石柱相隔,鲜明的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堪称香港历史的缩影。拾级而上,高大的回廊里,菱形的拼色地砖,加上头顶的古董风扇,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其实,美利楼最初是建在香港岛的中区,即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总行现址上。以一名英军统帅名字命名的美利楼,1844年动工时,所用的建筑材料,包括462件多立克立式和爱奥尼克式花岗岩柱均来自菲律宾的马尼拉。设计者是一位酷爱古典建筑的英国工程师,形容自己的设计“能与希腊太阳之城的太阳神殿媲美”。大楼当年是英军行政总部所在地。1961年它被香港政府接管,并在1978年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受保护古迹建筑。1982年,为了配合香港中国银行总行的兴建将其拆卸,当时,4000多块砖石和梁柱被一一小心地编上号码,以便将来某一天在另一个地方重建。也许当年没有人会相信这真的会发生,经过了18年的冬眠,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在赤柱重建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时两年时间,美利楼在赤柱重现,并成为今天赤柱的地标。
现在美利楼是香港海事博物馆身处之地,是许多到赤柱游玩的人必看的地方,成为香港城中深受欢迎的展馆。
有趣的是在赤柱,还能看到不少像美利楼一样,因城市发展被迁移的历史建筑,在美利楼旁边的闲情坊,矗立着从香港西环或上环拆卸旧楼时保存下來的两排石柱,部分石柱上还依稀能看到写着的店铺名字。而美利楼东面正在使用的,通往香港其他海岛的卜公码头,也是因当年香港岛城区扩建搬迁来的,黑色的扇型支架配与老式的吊灯处处彰显英伦风格。
太阳落山时分,酒吧街开始掌灯,去往巴士站的路上经过天后宫,一座已有237年的古庙,在过去是村民逃避战火的地方,也是渔民祈求平安的地方。刚翻新的古庙大红木门上,一对着色鲜亮的门神虎虎生威注视着前方。一边是沧桑的百年老庙,另一边却是欧陆风情的老建筑与酒吧街,漫步在海旁边的赤柱大街,犹如走进香港历史的奇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