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2008-09-05汪鸿
汪 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探讨了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96-0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お
据教育部、体育总局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2005年在原1985年广西、贵州、四川、湘西、云南5个地区调研观测的点校随机整群抽取7-18岁的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羌族、土家族、白族、傣族(以下简称为壮、瑶、苗、布依、侗、羌、土家、白、傣)9个少数民族学生共计20 589人(其中男生10 461人;女生10 128人)进行测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お2.1西南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征分析
2.1.1身体形态发展水平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学生20年来身高(土家族女生除外)、体重(土家族女生、布依族男生除外)平均增长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胸围平均增长值上瑶族、布依族、侗族和羌族男生出现负增长,其它民族学生均有所提高。20年来,白族、羌族、苗族学生的身高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明显优于布依族和土家族学生,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男生6.77 cm;女生5.02 cm),身高生长发育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体重生长速度的变化,白族、羌族、瑶族学生的体重发育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布依族和侗族学生,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瑶族(男生4.73 kg;,女生3.46 kg),而布依族男生(-0.30 kg)和土家族女生(-0.19 kg)出现明显的减缓。胸围生长速度的变化白族、苗族学生的胸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优于布依族和侗族学生,其中白族(男生2.89 cm)和苗族(女生3.84 cm)提高幅度最大。为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整体趋势和变化规律,本文选取克托莱指数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羌族、瑶族、白族明显优于傣族和土家族,其中瑶族、白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布依族和土家族女出现下降。
2.1.2身体机能发展水平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机能的发育程度,从肺活量指标来看,男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傣族(115.33 mL),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488.92 mL),苗族由原来的第8位提高到第4位,为最大升幅。女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傣族(152.67ml),且排位提高了7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661.14 mL)下降了8位。从肺活量/体重来看,男生除傣族(2.17 mL/kg)有所提高外,其它民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羌族(-19.06 mL/kg),女生傣族(2.82 mL/kg)和壮族(0.37 mL/kg)有所提高外,其它民族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度最大的是也是羌族(表1)。
2.1.3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2.1.3.1速度素质(50 m跑)、柔韧素质(体前屈)在速度素质方面,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男生速度素质除土家族和傣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0.6 s);女生壮族、土家族、白族、傣族学生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0.47 s),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0.62 s)。因2005年与1985年采取不同体前屈数据采集,故只按名次差进行比较,柔韧素质男生瑶族、苗族、布依族学生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苗族、布依族学生,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和壮族学生;女生瑶族、苗族学生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苗族学生,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侗族、壮族和羌族学生。
2.1.3.2力量素质在力量素质方面,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7~12岁男生斜身引体除羌族、壮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白族学生(20.5次)。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壮族、羌族、白族、傣族学生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傣族学生(-2.21次),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72次)。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羌族学生(13.12次)。男生立定跳远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学生;女生立定跳远除布依族学生出现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瑶族学生(9.77㎝)。
2.1.3.3耐力素质在耐力素质方面,7~12岁男生50 m×8往返跑傣族、布依族学生均出现提高,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1.79 s);13~18岁男生1 000 m跑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29.79 s)。7~12岁女生的50 m×8往返跑除傣族、布依族学生出现提高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12.65 s);13~18岁女生800 m跑各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家族学生(-40.12 s)。从西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7~12岁男生50 m×8往返跑排序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布依族学生。从13~18岁男生1 000 m跑排序来看,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白族学生。从女生50 m×8往返跑排序来看,布依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从女生800 m跑,瑶族和白族学生提高幅度最大。
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水平整体多数有所提高,而身体机能发展水平多数有所下降,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整体上多数出现提高,而耐力素质多数出现下降。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可能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等因素有关,而耐力素质的下降,一方面与学生的机能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耐力性劳动的减少,耐力性体育锻炼的缺乏等因素有关,这一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2环境因素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的影响
2.2.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据林琬生等研究报道,生长发育水平与地球纬度、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r=0.6~0.67,p<0.01),与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42~-0.53,p<0.05)。广西属亚热带气候,地球纬度在20°54′~26°23′之间,年日照时数1 300~2 250 h,年平均气温42.1℃,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 200 mm,平均相对湿度76%,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地球纬度在26°03′~34°19′之间,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平均气温57.0℃,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659.7 mm,平均相对湿度58%,云南的地球纬度21°08′~29°15′,年日照时数1 800~2 500 h,年平均气温40.2℃,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21.5 mm,平均相对湿度71%,这些适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三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这三个地区的学生和西南其他地区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相比,位于西南地区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前列。湘西和贵州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广西的壮族和瑶族,云南的白族和傣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所出现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如广西的壮族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瑶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湘、黔、桂、粤、滇相毗连地带;云南的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自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而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民族变迁等因素有关。此外,一个地区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学生的饮食结构、学校的卫生状况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于国家国民体质相关数据的分析中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全国气候而言西南地区属于炎热地带,在此环境中生活,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相应的生命周期也就较短,在发育上就决定了其身高相对不高;同时,气候的炎热,必然加速体内酶的活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因此,相对的体重就偏轻了。可见,人处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体质变化。
此外,研究发现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学生住居在2 500~3 200 m海拔高度情藏高原,是9个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地海拔最高的,2005年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数据显示明显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这一方面说明肺活量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而且是海拔高度越高肺活量越小,另一方面说明羌族学生虽在身体形态有所提高,但缺乏有氧方面的锻炼。
2.2.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90%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林、牧、渔及外出打工。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再加上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较少,本研究参照2005年农民纯收入、农民消费性支出、食品类消费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四川、云南的农民的纯收入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农民高,分别为2 770元、3 013元和2 048元,消费性支出也相应的增大,分别为2 413元、2 395元、1 789元,特别是恩格尔系数都在50%左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说明这几个地区的农民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度。农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食品消费下降,用于文教娱乐、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这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所以这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优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贵州和湘西地区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食品支出比重较大,饮食结构还未发生大的改变,用于体育、卫生方面的消费更是明显不足,导致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生长发育,使这两个地区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滞后于西南地区其它少数民族。可见,发展地区的经济,是改善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表2)。
2.2.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该地区少数民族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特点,各民族在继承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相近族群在不同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了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体育活动方式,各种神话、舞蹈、婚礼和宗教活动中展现出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从小就能歌善舞,习得本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发展水平对学生体质水平的影响强度不同,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相比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各年龄层次的文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对该地区的良好社会人文环境建设有抑制作用,恶劣的居住环境(有些地方仍是人畜混居),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缺少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对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影响。特别是贵州的布依族和湘西的土家族学生近20年在身体形态发展水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2.4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环境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西南地区众多的体育项目和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470余项,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48%,其中代表性的项目有70余项。西南少数民族有着悠久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征服自然、杀伐争战、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创造了以强身键体娱乐生活为主要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由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多为山地,所以登山运动十分盛行。白族的登山运动称为“松花会”,土家族有“争江山”等活动。土家族的撑杆越沟实际上也是一种撑杆跳高。赛跑是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经常开展的活动,如苗族的穿针赛跑等。西南少数民族投掷方式多种多样,土家族的打碑、飞石子等。摔跤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几乎都有此项运动。抢花炮也是一项竞技十分强烈的体育运动,在侗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中盛行。西南少数民族在娱乐休闲活动中,创造了许多球类运动,如苗族的鸡毛球、布球,瑶族的毛莱球,侗族的草球,傣族的藤球,土家族的棉花球。西南少数民族的武术也多种多样,有射弩、射箭、刀术、棒术(棍术)、拳术等,花样繁多,,套路各异。西南少数民族的水上运动主要有龙舟竞渡、游泳、划独木舟、猪槽船、牛皮船,还有捉鸭比赛、潜水抓鱼、闷水等。在这些水上运动中,犹以龙舟竞赛场面最为热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多样,加上原始宗教信仰普遍,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技巧性的运动,如爬杆、爬绳、高脚马、顶竹杆、推杆、走竹杆、溜绳、倒挂金钩、过独木桥、上刀梯、滚火海等。西南少数民族中马术运动也很普遍,苗族、白族、彝族的赛马,羌族的骑射箭。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其中不少活动都有明显的健身性质,如舞狮、舞龙等。
西南少数民族有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衰退的境遇,一部分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体育的冲击等原因而处境维艰,濒临消亡。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知者逐渐减少,参与甚微,学校因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等原因大多也没将民族传统项目纳入日常体育教学,故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3结论
お1) 20年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发育速度除布依族和土家族学生外,均已步入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身体发育的充实度有所改善。
2) 20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机能的绝对值除壮族学生、傣族学生、苗族男生、侗族女生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均出现下降,其中白族、壮族、傣族学生的身体机能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前列,且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羌族学生身体机能发展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身体机能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的是傣族学生。
3) 身体素质方面,20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学生的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力量素质大多数出现明显的提高,而耐力素质除布依族和傣族小学生外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4) 广西、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三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其生长发育水平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前列,而贵州和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使其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是造成该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落后的文化教育环境,对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お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99-1689.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27,62-79,442-477.
[4] 李效基.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综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2,16(1):59-61.
[5] 胡虞志.中国17个少数民族18岁青年体格发育的地域差异及其动态[J].中国校医,1997,11(1):3-6.
[6] 张天成,等.1985-2000年湘西、青藏高原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3):43-44,50.
[7] 张天成,等.湘西、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学生生长速度变化的动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42-644.
[8] 李桦.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1999,19(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