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功能
2008-09-05许韶明程建南
许韶明 程建南
摘要:人类学可以给体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和新方法。从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出发,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大体三个区域,即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文化区,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文化区,和农耕传统文化区。三种文化区产生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核心是来自对各自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适应性。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得益于五种重要的功能。它们互相协调、有机结合,构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
关键词:民族性;传统体育文化区;深层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48-03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性、生态适应性以及结构功能论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功能,希望能扩展视野,发现问题,增补与完善相关理论。
1民族性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区
お
关于我国民族的认同问题,费孝通曾提出并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其主要观点阐述如下:1)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实体,并非把这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这56个民族已经结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可以说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2) 形成多元一体有个从分散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而汉族正是这样的一个核心,它发挥着核心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为一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3) 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2]此观点表明,中国56个民族在整体合一、密不可分的前提下,自身也存在着文化多元性的问题。
民族性可以很好地解释文化多元性的存在。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有效适应生态环境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意思连贯的符号体系。然而,实际生活中人类在处理不同的生态环境、或在处理同一生态环境中的不同的具体内容时,总会有意识地选择某些有用的符号来能动地构建自己文化系统。在此过程中,人类在总是无法穷尽与把握现存的所有符号体系,只需对自己认为有效的符号内容加以选择就可以了。因此,这些处于文化界限内的符号所构建出的群体化过程,就是民族性。[3]
人类能动有效利用符号构建出各种文化系统的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新的系统会产生,旧的系统会消亡,但也有的一些系统保存下来。能够保存下来的系统,足以说明它们是人类在生态适应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语言、服饰、建筑乃至传统体育运动等,都是这种文化系统的具体表现。
探讨民族性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涉及对我国的民族区域划分的问题。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地域广、各民族间关系错综复杂,如何才能理清个头绪?为此,费孝通提出一个很好的思路:“从宏观的研究来说,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成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微型的调查"。[4]
以上所提及各个民族区域,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板块类型,如“北部草原"、“东北高山林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另一种是“走廊"类型,如“藏彝走廊"、“南岭走廊"等。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三种生产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的最有效适应:狩猎(渔猎)型,如处于“东北高山林区"鄂温克族;畜牧(游牧)型,如处于“北部草原"、“青藏高原"等地的满、蒙古和藏等民族;农耕型,如处于“走廊"地带的汉、彝、白、纳西等民族。
从这三种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出发,可以有效地考察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相关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理、历史与文化融合等原因,很少有民族呈现出单一模式,很多民族总是兼有两种或以上的生产方式。例如,锡伯族和克尔克兹族兼有狩猎、游牧(畜牧)两种生产方式,彝、藏族兼有畜牧(游牧)和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等等。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大体三个区域,即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体育文化区,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体育文化区,和农耕传统文化体育区。
2生产方式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
お
不同的生产方式,必然对个人体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决定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例如,从事狩猎(渔猎)型生产方式的民族,由于猎物踪迹飘忽不定,猎手不仅面临丛林或野外中种种潜伏的危险,还需长途跋涉、外出数周才能猎取猎物回来;因此,除了拥有高超的狩猎技术(如投掷的力度、准度与箭术等)以外,还需良好的耐力和体力加以保证。此外,如果猎物体积硕大,猎手将其背负回家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气力。因此,对于狩猎(渔猎)型的民族而言,耐力、体力、气力从来都是猎手应该拥有的良好品质。在此观念下,能够训练或测试这些方面能力的体育运动自然倍受青睐,典型的项目有长跑、举重、抱石头、拔河、弓箭和投掷类等运动等。
对于从事畜牧(游牧)型生产方式的民族而言,拥有稳定数量的牲畜使的生活获得了一定的保障,但所面临的危险依然存在。例如,防止野兽的袭击,预防敌人的突袭与掠夺,需要经常外出寻找丢失的牲畜等等。另一方面,在迁徙的过程中,个人除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外,还须当机立断地做出种种抉择,如迁往何处、何时启程、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目的地等等。因此,强调速度、位置移动、克服障碍的体育活动往往受到欢迎,典型的项目有爬山、跳越、赛跑、赛马、赛骆驼、赛牦牛、叼羊、射箭等。
对于从事农耕型生产方式的民族而言,由于住所固定下来,与土地概念有关的精耕细作型农业生产活动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人们企求风调雨顺、土地丰沃多产与人丁兴旺,为此取悦神灵、禳灾祈福的愿望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众人共同参与生产劳作成为当务之急,团队精神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此外,随着宗教观念的发展、生活的稳定与安逸,导致 “运气"型的体育活动的诞生(如掷色子,麻将和骨牌等)。总之,在农耕型社会中,与宗教、节日庆典与团体精神有关的体育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典型的项目有对歌、舞蹈、秋千、赛龙舟以及各类棋牌活动等。
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长期以来,各民族比邻而居、关系错综复杂、对抗亦张亦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是训练有能力从事掠夺性活动的“社会成员",就是学会保护自己、抵御侵略。因此,具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在三种生产方式的民族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典型的项目有摔交、骑马、射箭、射弩、射击、武术等。
结合图1更为直观地说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种类繁多,但许多项目却异常地相似,说明各民族间接触频繁、相互间文化发生了传播。这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理论所提供的一个很好的佐证。然而,一个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归根到底离不开引进者的选择,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排斥什么,是受自身条件(特别是它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形态)和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引进内容作必要的修改,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2) 我国各民族之间各种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管表层结构殊异,但深层结构基本一致:对于单一的狩猎(渔猎)型民族而言,强调耐力与体力的运动得到体现;对于单一畜牧(游牧)型的民族,强调速度、位置移动、克服障碍的运动项目被彰显出来;对于单一农耕型的民族,与宗教、节庆与团体精神等内容休戚相关的体育项目取得了的发展。
3) 不同生产方式社会之间的互动,对土地资源的占领与掠夺,导致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关系。训练拥有能力从事掠夺或捍卫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成员的活动,成为具有阶级性社会的政治任务。于是,各种来自于生产劳作的体育形式逐渐形成,被用于军事训练,并最终演化为最具有代表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运动,成为三种类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共有的核心。
4) 生产方式种类愈多的民族,其体育运动项目必然愈多,反之则愈少。在上图中,按照我国三种传统体育文化区的划分,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体育文化区的体育项目区域为D+F;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文化区为E+F;农耕传统文化区为C+F。
第五,如果把狩猎(渔猎)-畜牧(游牧)、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和农耕传统文化三区看成一个由动态逐步转为静态的过程,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系统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也随之增强。
3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
お
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还必须了解它们所具备的功能。马凌诺斯基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认为“文化各部分间原密切地联系着的;知识、巫术和宗教,就是文化的几种大框架,靠着它们填满文化所造成的鸿沟,消除内在矛盾和社会混乱;并且,由促成有机体的完整性,使人们在困苦、灾难、疾病和死亡时,能够有效地一致地应付。"在他看来,文化体系中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正好充当起这样的桥梁,它们除了娱乐的功能,即“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中的紧张与拘束"以外,对于“社会组织,对于艺术、技巧、知识和发明的发展,对于礼仪的伦理规律、自尊心理及幽默意识的培养,也都有很大的贡献"。[5]
从马氏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体系中发挥着5种重要功能:
参考图2以更为直观地说明问题:
3.1教育功能人类除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外,还要承担起人口生产的任务,即种族的延续。个体成员从小就要训练出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把生产和生活的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是维持集体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集体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教育活动从远古时代时期就已具备社会性。然而,这一时期教育的手段主要是靠言传身教、大量的模仿练习,反复进行各种蕴含着体育萌芽的游戏。目前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中,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具有教育性质的体育运动的存在,如哈尼族的爬树、景颇族的景颇刀、么佬族的老鸡护蛋等等。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很多时候还同政治、宗教、艺术等活动结合起来,如利用集会、祭祀、游戏、竞技和歌舞等活动来对个人进行教育,同时充当起传承民族历史、传统与文化的任务。
3.2认知功能人类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把握。这些理解与领悟是从认识与模仿自然开始的,如游泳、飞行是来自从大自然中观察得到的动作,包含着人类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此外,色子、麻将和骨牌等游戏的产生,也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关,因为参加这些 “运气"型的体育活动人深信:自己可以得到“上天"或“神灵”的眷顾,可以无往不利。因此,民族体育运动中的某些动作中,无不包含着自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认知能力,代表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与水平,为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作好准备。
3.3生存功能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总要面对各种自然现象,如气候变化、寒冷温热、干旱交替和风、雨、雷、电等等。这种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单一的过程;相反,人类总是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一是改变自然环境条件,如制造衣服抵御寒冷,建造房屋防日晒雨淋等等;二是加强人类自身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能够赋予个人强壮的体质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壮体格,增强个人机体的协调能力,而且能够抵抗各种疾病的侵犯,从而为各种生产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整合功能社会可看作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交互场所,个人不仅同他人打交道,还与社会(村落)发生联系。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民族体育运动来填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发现,许多项目都与节日庆典有关,如藏历新年的赛马、锅庄舞,蒙古“忽力勒台"所举行的“那达慕",以及傣族的“泼水节"和划龙舟等等。这是一个连接个人与集体和重温历史与传统的重要时刻,届时个人与个人间发生交互作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得到加强,个人的族群或民族认同感亦得以强化。
3.5娱乐功能诚如马氏所说的“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中的紧张与拘束",体育运动的持久存在,得益于它的娱乐功能,使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身心愉悦、乐此不疲。体育活动所具有的 “精神娱乐性",也许不是导致民族体育运动起源的直接原因,但却是维持其得以进一步系统化、竞技化以及表演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体育运动所衍生出对生活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内涵。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很多时候是与教育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寓教于乐",成为了推动体育活动向个性化、职能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值得指出的是,从静态方面考虑,这五个功能并非单独存在;相反,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圈",并通过向心力作用共同构造出我们称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东西。另一方面,从动态方面考虑,如图2中的箭头所指,五种功能相互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教育功能强化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增强生存功能,生存功能发展整合功能,整合功能衍生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反过来助长教育功能。
4结论
お
从民族性以及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客观事实出发,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大体三个区域,即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体育文化区,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体育文化区,和农耕传统体育文化区。
从结构论的视野来看,三种体育文化区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管表层结构殊异,彼此间却拥有共同的深层结构,其核心内容正是来自对各自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适应。
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得益于五种重要的功能:一、教育的功能;二、生存功能;三、认知功能;四、整合功能;五、娱乐功能。它们互相协调、紧密合作,构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
参考文献:
お
[1]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791.[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 (1):7.
[3] Pandian, J. Caste,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M].Bombay:Pupular Prakashan, 1987:1-2.ぃ4] 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A].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91.
[5] 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