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始知花更艳 朴实无华也动人
2008-09-05杨正奎
杨正奎
在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武功平平的人青睐于各种各样的招式,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却不注重招式的华美,他们摘花能伤其于无形之中,真的是大拙胜巧。同样,文章也是如此。华美的文辞,正如那各种眼花缭乱的招式,高手用来能使功力大增;庸人用起来,也只是花拳绣腿,做做样子而已。华美的辞藻又如女子穿上了锦衣玉帛、施了粉黛一般,固然显得比原先更漂亮一些;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美丽应该是来自内在的美,虽然她的外表也许很朴素。
真正的语言大师像鲁迅、老舍、巴金等,他们文章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感情真挚动人,独具内涵。
正如我们容易被花拳绣腿和锦衣粉黛所迷惑一样,初中学生可能也不容易一下子分辨出哪篇文章语言更美、更具内涵、更有感情。
那么,如何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发现文章的内涵美呢?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懂得“言为心声”。
任何一篇文章,语言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能够突出中心,反映人物情感的,无论是华美还是朴实的语言,都能打动读者。
1.朴实无华的叙述语言也动人。
叙述语言虽然朴实,但是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自然就显得有情,感情也就显得更加深沉。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的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短短的几个字,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其实透露出作者对东京深深的失望,为后来到仙台遇见藤野先生埋下了伏笔。再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关于乔元贞命运的一段叙述:“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很简单的一笔,作者却将一个童年时期被父亲称作“比自己有出息”的朋友因为家庭贫穷而没有读书的命运揭示出来,流露出他深深的同情和无奈。
2.朴实无华的抒情语言更深沉。
抒情语言有的热烈如熊熊火焰,有的汹涌如滔滔江水,有的如涓涓细流,如春雨润物;而有的则如火山休眠,看似平静实则深沉,本单元的文章就是这样。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道:“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对母亲的尊重和热爱满含在一句朴实的抒情语言之中。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看似很不经意的一句抒情,其实饱含鲁迅先生对藤野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你看一个“总”字,加上一个“时时”,虽然看来平常,但是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加上两个“最”字,这种感激就更为厚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呢?在文章前半部分朴实的叙述中便能找到答案。
二、学会在空白处“补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得恰当,能够让人回味无穷,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文学作品种也是如此。
学生如果能够在文章“留白”处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并为之补上具体的内容。那么往往能够读出新的内容,真正读懂文章,读懂作者。
比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写道,“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后文写的是父亲“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很显然,父亲在麻油灯下是给我和乔元贞补书。这里就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空白”——“父亲在灯下一边补书,一边想什么呢?”如果学生能够这样想,就会明白,父亲可能会想:一定要给孩子转学,不能这么让他胡乱的跟“弄不成”学了,不然就耽误孩子了,一定要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读书,等等。将这个“空白”补上,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再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写“我”和藤野告别时写道:“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这里也留了个值得思考的“空白”——“他究竟想说什么?为什么但竟没有说?”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想象,就能够走进藤野先生的心灵深处。
当学生深入到这些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之中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这些语言虽然朴实、平淡,但是意味深长。
的确,这名家们的文章需要我们去动情地读,用心地品。掌握了上述读书方法,我们就能看到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就能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有进一步的了解,甚至会有些个性化的理解。那时,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原来,淡极始知花更艳,朴实无华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