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裸体艺术论》出版的前前后后

2008-09-02

纵横 2008年6期
关键词:专著裸体选题

陈 醉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很有趣的,有些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但它的的确确存在过。譬如20世纪60年代,有人居然一口气吃了18个馒头外加半铅桶稀饭——虽然南方的馒头是一两一个。中国的学术界,也同样经受过这种饥饿。那个年代,就连“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个单一的创作方法,也都变成了一个干瘪的口号。艺术,只能图解政治。当然,“革命浪漫主义”也是有的,那就是自己饿着肚子,还要念念不忘“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阶级兄弟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水深火热中”,等待我们去拯救!

新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感受到浪漫,应该说是改革开放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中国文化人最激越、最有抱负、最充满幻想的年代,那是一个大潮起落、汹涌澎湃的年代,我有幸经历了这个年代。在学术界,因为憋得太久了,对任何异样的理论与实践都很好奇、都觉得新鲜、都跃跃欲试。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美术院校作为基本功训练允许画人体模特儿以外,创作和展览是不能出现的。这在当时是一个绝对的禁区,与黄色:淫秽等同视之。-也许出于有过西洋绘画学习和科研深造的经历,加上对神秘区域穷根究底的个性,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本人就全身心投入这个选题的研究。穷七年之功,1987年研究成果《裸体艺术论》出版。客观地说,当时做这个选题还是很冒险的。很多师友好心劝我先搞个平稳的选题在研究院立足后再去冒险,但我觉得到那时这股锐气就没有了,再三考虑还是下决心做。所以同人们开玩笑说,陈醉抱着个裸体(选题)不舍得放。当时写作确实很艰难,没有现成的著作可参考,还要翻阅其他学科的文献,插图只能从外文原版的史论著作中大海捞针。甚至连稿纸都很缺乏,一些部分不得不两面都使用。那时是真正着迷了,有一年春节,太太把冰箱塞满就带着孩子回广州了。一天忽闻窗外爆竹声大作,资讯电梯司机出了什么事,对方更惊奇地回答:“今天是大年三十呀!”正因为学问做得不易,所以每写出一张稿纸都非常珍惜,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就怕丢失,出差时留在家里不放心,带在路上更危险。书稿交出版社后,正好新闻报道某省亚麻厂失火,不久又报道某印刷厂失火,烧掉了作者多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自此以后就寝食不安,整天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直至样书出来才松了一口气,当时下意识地将新书捏在手上,为自己的新生儿激动,但心底里更响亮的声音却是:我再也不怕印刷厂失火了!

而出版这本书也同样担当风险,出版社报选题的时候,还故意将书名改为《人体艺术论》,就是为了回避这个“裸”字,审查通过,正式出版时才改回《裸体艺术论》。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老百姓对裸体艺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一份专业的美术刊物试探发表了安格尔的《泉》,结果招来了不少读者的批评。一个印刷厂承印一本有裸体名画插图的专业书,还专门组织了优秀党员师傅小组并用帆布围起一台印刷机来完成这个“特殊任务”。报刊上也开始了有关裸体艺术的讨论,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是否黄色、有无不良影响等层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重庆新建了一座桥,两边桥头设计了带有象征意义的“春、夏、秋、冬”四座裸体女性雕塑。这本来是一个很美的构思,不料引来了强烈的批评,其中最有趣的一条意见是弄个裸体女人在桥头,司机不就把车开到河里去了吗?不得已,最后还是让她们“穿”上了衣服—一其实很简单,在裸体原稿上略加衣纹罢了……而老百姓最早知道“模特儿”这个词也是从改革开放后引进时装模特儿开始的,他们也并不知道“祖宗”是绘画模特儿,更没听说过还有裸体的……正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裸体艺术论》的出版引起了社会的轰动。那是真正的轰动,那时尚未有炒作,而当今的炒作也绝不可能达到那个规格。新华社三次发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日报》等各大报率先发表专家书评。仅1988年,专著就印刷了20万册,创出版史上学术专著成为畅销书的奇迹。

1988年3月26日《文艺报》头版发表的一则关于《裸体艺术论》出版、面市的报道称,“售书人说,这本有着235幅插图的学术论著,尽管定价8元,购书人掏钱大多‘十分痛快”!那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才50多元,8元钱一本的书当然算昂贵的了。但贵也要买,这生动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尤其反映出对这个禁锢领域的强烈好奇。在专著现书售罄而加印又未赶上的断档时刻,小书摊上涨至30元一册,而样书则用塑料薄膜包着,翻阅一次要收5毛钱的折损费。一些书店的橱窗上,张贴着从《裸体艺术论》中摘录的段落,一方面为专著做广告,而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一些试探着出版的有裸体绘画作品的画册销售充当“护身符”。一些专业的书店,购买《裸体艺术论》还得凭工作证,只能卖给专业工作者。为此还使我“得罪”了许多朋友,中央美术学院不少教授事后见面都少不了要“骂”上几句:“阁下不送我书就算了,我自己掏钱买你的书还得看我的工作证,哈哈哈……”的确,人们在以吃18个馒头外加半铅桶稀饭的劲头在狼吞虎咽新的知识,而由于专著的选题特殊,又使读者面突破了专业阶层而大大地扩展了。

1988年被舆论界誉为“陈醉年”。继而,专著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十本优秀畅销书奖和1989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三项大奖。1999年专著被媒体列为建国五十周年重大文化成果之一。《裸体艺术论》至今已出第四个版本,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改革浪潮把我推上了潮头,算是当了一回“弄潮儿”了。继《裸体艺术论》后,还出版了《维纳斯面面观》、《当代人体艺术》等十来部,都是研究裸体艺术的。从舆论的反馈得知,研究成果对美术和对姊妹艺术如文学、舞蹈、表演以至对教育、医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外国传媒则将专著的出版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在学术领域的标志。

20年后,一则生动的故事作了例证的补充:2006年6月14日,在专著手稿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仪式上,作家张抗抗手捧该书深情地回忆起往事:“这是我20年前购买的第一版的《裸体艺术论》,一直珍藏至今。当年我们老三届回城后,脑子是空空的,对知识如饥似渴,遇到了这本观点全新的著作,真是如获至宝!《裸体艺术论》给青年人的创作打开了很多扇门,告诉一直封闭在那种状态下的青年人对生命、情欲和爱的启蒙认识。我当时就是受了它的启迪、汲取了它的营养,1997年创作出了《情爱画廊》……”

不仅裸体艺术,笔者所经历的最先是“形式的解放”,然后有“现代艺术的创作实践”,特别是“人性的再认识”。改革开放初期,这四个问题最重要、最关键而且影响最广

泛,艺术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以“形式”、“现代艺术”两个问题为标志,解放了人的思维与观念,使艺术开始步入多样化。以“裸体艺术”、“人性”两个问题为标志,解放了人的心灵与肉体——人们重新认识和把握自身,开始逐步由必然趋向自由。诚然,艺术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远不止这四个。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甚至是禁区突破,所以不少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爆炸性的。

当然,毕竟是大潮,有时会难以控制,可能会冲击一些不该冲击的地带。面对崭新的前景,面对完全生疏的现实,面对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有时也需要判断、需要思考、需要验证,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时来个“软着陆”,甚至来个“硬着陆”、“急刹车”都是正常的事。

笔者经历的还有两则小故事。一是有关笔者主编的《世界人体艺术鉴赏大辞典》。原定书名《世界裸体艺术鉴赏大辞典》也请刘海粟先生题写了,不料遇到形势变化耽搁下来了。后来出版社为了出书,也把“裸体”改成了“人体”,回避“裸”字。可惜正式出版时并没有将“人体”改回“裸体”。出版社的领导事后还很得意地讲述他们给刘海粟的手迹做“手术”的故事:他们把题签中的“大”字复制出来,去掉一横,就成“人”字了。再用它置换出“裸”字,于是,便成了《世界人体艺术鉴赏大辞典》,依旧是刘海粟的题字,天衣无缝,真是煞费苦心。此外,该书还印了1991年和1990年两个出版年份,明显地记录了这段等待的时间。另一则故事,就是1991年4月22日前后,香港《明报》、《新晚报》、《天天日报》等一些媒体都发表了香港中国通讯社的一篇题为《“裸体大师”陈醉称,他在“扫黄”中未受牵连》的报道,这里也明显地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气候的变化。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印记。不过,局势很快就明朗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再次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总结经验,调整政策,步伐更加稳健了。学术界也在调整心态、认真清理、回顾总结、稳步前进。本人也在回顾、在思考,写出了《全面把握中西艺术的美学特质》、《十年回眸——论裸体、裸体艺术及艺术中的裸体》等论文。正因为有了10年前对西方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才有今天的中西比较研究。正因为10年前开始了裸体艺术研究,艺术中以至社会中才有了裸体内容,才有可以“回眸”评点的业绩。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使中国有能力考虑如何规避西方大工业发展过程的负面后果,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能力进入国际大家庭共同治理“地球村”。无疑,科学发展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人文科学。今天的学术界,思考的问题应该更深、更广、更新。这段时间,本人发表了《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获第三届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理论”奖)、《未来的大师就在我们当中——面临全球化浪潮的中国美术》(获第四届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理论”奖),《中国进入泛裸体时期》等,力图对一些带根本性的命题有更深的挖掘和对当下的热点有更敏锐和更全面的审察与思考。

30年过去,今天不可能再有人一口气吃18个馒头外加半铅桶稀饭了。同样,今天,也很难再有当年的轰动了。因为,当年封闭的时间太久了,很多领域都留下了空白,也许很小的事,其效果都可能是由0进到1。而如今,该做的、能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做了或者正在做。也许很大的事,但其功绩可能不过是由91进到92,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奇。今天,也很难再有当年的冲动了。因为,想出去的都出去了,需进来的都进来了;想看的都看了,能做的都做了。我们有了世界全方位的参照。我们不会再像30年前那样仰视外来的新鲜,我们也会站在世界的多角度回顾自己的传统。30年后的今天,我们光明正大地提倡“人性化”、“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等等,一句话,我们更关注人自身!这,不正是30年前争论、思索的最高升华么?

责任编辑王文运

猜你喜欢

专著裸体选题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新年刊
选题有误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西班牙面临裸体压力
今夏,来瑞典祼晒吧
事关裸体
裸体橄榄球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