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蝉之声

2008-08-23刘德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14期
关键词:骆宾王高声徒劳

刘德福

【专题解读】

蝉是这个最酷热的季节里最勤奋的歌者,在黑暗的地下苦苦等待了数载,站到了树枝的高处,就以最洪亮的声音证明自己。于是,这个曾经被树叶遮蔽了的小虫,得到了诗人词人的青睐,有人读到了清高,有人读到了孤独,也有人读到了国破家亡的感慨……

[唐]虞世南①

垂绥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③

西陆蝉声唱,南冠④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

①虞世南: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②垂绥(s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③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写这首诗时,本来担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④南冠:指囚徒。

【赏析】

第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前两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喻象征。“饮清露”是说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又何尝不是人的清高之喻。“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第二首也运用比喻象征的写法。“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贪赃的辩白。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练习】

前人评价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你赞同这一评论吗?请结合两首咏蝉诗,具体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同意。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虞世南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同时带有以“蝉”自况的意味,表现出一种雍容的气韵,所以说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咏蝉》诗也是借蝉抒怀,以“霜重”、“风多”比喻处境的险恶,以“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响易沉”比喻言论被压制,以“无人信高洁”比喻自己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这首诗道出的确实是“患难人语”。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①梗犹泛②,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注】

①薄宦:官职卑微。②梗犹泛:《战国策·齐策》载土偶与桃梗对话,土偶曰:“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此处喻指四处漂泊。

【赏析】

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这样的境界和“居高声自远”的境界不知要相差多远。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碧绿的树叶应该给处在逆境中的人以精神的鼓舞,而诗人却觉得它冷酷无情,这和骆宾王在狱中咏蝉时抒发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深沉情感更无法相比。

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练习】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形象。

2.这两个形象是通过全诗哪一联相交融的?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了蝉和作者自己两个形象,借物喻人。蝉是作者自己经历的写照。

2.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用拟人法写蝉,“君”(蝉)与“我”(作者)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猜你喜欢

骆宾王高声徒劳
《蝉》:居高声自远,餐露心自洁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水流声
高声诵读,文通字顺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谁的江南
词汇辨析aloud/loud /loudly
新目标八年级(下) Unit 2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