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设计例说

2008-08-23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思维设计课堂

梁 霞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快速进入竞技状态,而且也能引领他们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同时,课堂提问也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更为准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巧设问题,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力来说,就有一个“善不善于提问”的问题。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是很有讲究的: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此外,“敲钟”要从容地“敲”,它的声音才能悠扬悦耳;提问要慢慢诱导,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围绕重点,不枝不蔓地提问;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问到关键处;提问贵在启发,切中学生“愤”、“悱”之机,不落俗套。下面,我就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听课中看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课堂提问设计的几种方法。

一、聚焦——设置主问题(关键问题)

主问题(关键问题)既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又是指导学生思考的突破口。

主问题的设计应从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搭桥这一目的来加以考虑,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如果设计的主问题(关键问题)能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活动组织进来,那就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实质。设计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处等。例如:《祝福》一课可以设计“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为主问题。又如《前方》一课,文章的关键词是“离家”、“前方”和“苦旅”,因此,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主问题:如何理解“离家”、“前方”和“苦旅”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度”一般要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是着眼于全篇,提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的主问题,还是着眼于一层一段,甚至个别词句提出一组问题;是着眼于文章内容,还是着眼于语言表达形式等,教师都要认真考虑。

二、分解——将主问题分解并作合理排序

为了解决一些复杂的、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将问题化整为零,并且作合理排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讨论。所谓合理,主要是指问题的排列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又要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如:《祝福》的主问题可作以下分解:

A.祝福是怎么回事?——敬鬼神。

B.鬼神的实质是什么?——是统治者用来麻痹愚弄人民的工具和统治手段。

C.小说中哪些地方写到鬼神?是怎样写的?

D.对鬼神的描写与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祥林嫂就是被自己头脑中的鬼神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贞节观念害死的。

这组问题和主问题构成的框架体现了阅读的规律:整体——局部——整体,同时也突出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

又如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全面正确地理解题目中的这一矛盾的命题和理解第一段文字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将任务分散,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解决:

A.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B.五位作家是怎样牺牲的?

C.作者对此的态度怎样?

D.两年间作者心情如何?

E.作者打算怎么办?

至此,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而这些问题任务量小又具体,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经过努力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可以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在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获得较完整而又有深度的认识。

提问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从表面看,虽然也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于教学两方面都是无益的。相反地,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

三、入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和认识矛盾,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

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运用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方面,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从而更加亲近文本,为进一步感知语言,进行深入思考做必要的准备,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提法和安排尤为重要)来激发读者,唤起他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

例如,在《荷花淀》一课的教学中,不妨设置下面两个问题:

A.水生的妻子叫什么名字?

(课文中十二次称她为“女人”,三次称为“水生的女人”,一次称为“水生嫂”。为什么课文中并没有写她的名字,而且其他几个青年妇女也是这样称呼?)

B.作者对她们的描写为什么这样简单呢?

1.平中见奇。说明她普通,进而说明她是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化身;2.作者着墨之处全在于人物的心灵美。

设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一是引起学生认真读书的兴趣,从书中找出答案,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人物性格、成长历程的分析这一特殊专题上来。

四、中的——让学生有明确的思维定向

在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况,问题抓得很准,切中了要害,但由于表述上的原因,学生听不明白,因而无从思考,失去目的性,造成胡乱猜想,浪费时间。一个问题一经提出,就限定了其答题范围,若范围不适中,指向不明确,就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所以,不但问题设计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也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让学生有明确的思维定向,使他们能较快地做出反应。例如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提“鲁四老爷是怎样害死祥林嫂的?”就不如改为问“祥林嫂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更为明白确切。

此外,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教师在评议时常常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性评价,这就有可能给提问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2)鼓励求异。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等结论,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我们巧妙地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进行创造地工作,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有所发展,才能更为自信地更有能力地迎接未来。

教学中的提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便罢。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朱熹语)。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设计课堂
欢乐的课堂
BUBA台灯设计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有种设计叫而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