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教育
2008-08-23盖丽霞
盖丽霞
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心端正。”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是渗透美育的重要介体,我们应该让美育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篇章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美,感受美,进而受到美的启迪去创造美。
一、高尚的品德美
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是人类讴歌的主题,是美的灵魂。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歌颂伟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真理不懈追求、为人民舍生忘我的课文,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国忧民,《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赤胆忠心,《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的无私奉献,这类教材渗透美育教育是较为容易的。而有的教材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深化,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针对当前好多学生缺乏责任心的特点,我让学生比较分析文中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文中的哪一个角色。在角色认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这样的母亲,或是这样的奶奶,你希望自己将来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通过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从而感受个人在家庭、集体、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并得到一次美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真诚的情感美
生命是人生至宝,真情是人间至美。宝贵的生命,真诚的情感是人类永远的主题。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现这一主题的课文,如《敬畏生命》、《清塘荷韵》、《热爱生命》,它们突出表现生命的宝贵,教育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爸爸的谜语》表现真挚的父女之情,《藤野先生》讲述真诚的师生之情,《麦琪的礼物》尽现感人的夫妻之情,《社戏》追忆纯真的伙伴之情,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人生之美,从而去热爱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这也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如我在教读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时,努力把文中体现的人情美渗透到课堂中,像小伙伴之间的真诚帮助,农家少年的勤劳无私,乡亲们的宽厚淳朴,长辈对晚辈的无私关爱,让学生感受真情之美,教育他们以真情对待他人,以真情对待生活,以真情对待生命。
三、动人的自然美
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春夏秋冬,风花雪雨,日月山川,处处呈现出迷人的美景。语文教材中对美丽的大自然描写的文章也很多,如《与朱元思书》、《登泰山记》、《济南的冬天》,教这些课文时,老师要像一名导游,引导着学生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寄情于山水之间,陶醉于红花绿柳之中,通过感受丰富的自然之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能力,从而使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热爱大自然,并自觉的行动起来,去保护大自然,让人类的家园更加美丽。
四、丰富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我注重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所学课文的语言美。中国汉语的语言美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韵律美、意境美、修辞美等,这些语言美,都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感受、并仔细体会。
1.韵律美。汉语是很讲究韵律美的,尤其在诗歌散文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认识和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易于理解、背诵和记忆。
2.意境美。意境美是指“运用语言描绘事物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景。”美好的意境往往能够突出表现人物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受到较深的美的启示。如《小石潭记》,柳宗元仅仅用两百多字,既写了小石潭的形貌,又写了其神韵,既摹声又着色,既写静又言动,精雕细刻,小石潭的画面便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如此,作者还融情入景,把自己忧伤悲凉、孤独寂寞的心情融入画面之中,形成一个清幽孤寂的意境。这种意境既使人产生神往大自然之情,也使人不禁感叹作者人生的坎坷,身世的悲凉。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这种意境美,对他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3.修辞美。巧妙的运用修辞会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的表达,意的传递,对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的精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引导,让学生感悟它的美。如朱自清的名作《春》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就应让学生细心体味和欣赏,像对春花的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美丽多彩;对春雨的描写,“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逼真地再现了春雨的纤细轻柔,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勃勃生机的春之美。
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美,进而去创造美。使学生能用美的语言传递美的情感,写出美的文章,做一个具有美的心灵、美的品德、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的人。
(作者单位:河北平山回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