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8-08-23崔淑娟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教给课文设计

崔淑娟

在我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曾遇到这样的困惑:那就是老师津津有味(或声嘶力竭)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却没有多少收获。老师认为字词句篇都讲透了,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多少提高。究其原因,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的技巧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使语文教学象滴滴春雨,融入学生的心田。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呢?我想,还是从教师本身出发,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说过:教师不仅是教师,更应是导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一个严厉的“教练”,一个创新的“导演”,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以情导入。每堂课,我总是精神振奋、感情饱满地走上讲台与学生进行双向心灵交流,以自己的情绪来感召学生,以精巧的导语吸引学生。事实证明设计好的富有感情的导语,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如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满怀激情地说: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铛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天空记录下我们的飞翔。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请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过导语的激发,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有关知识,在学生求知欲较强,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候,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竞争情境。竞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指导朗读,可分组进行比赛,默写时可比试谁写的又快又准,课文探究时谁提出的问题新颖有价值,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时谁搜集和掌握的资料多,作业设计时谁的新颖有创意。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能够积极的配合,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学生怎会不对语文发生兴趣呢?

3.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语文课切忌平板,枯燥。在教学中可以试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充满感染力的范读、课前录制好的学生的精彩录音、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板书、学生自创“凡人真言”等。在讲《春》时,学生听了录音兴趣大增,再加上学生设计的具有春天气息的“风筝式”、“花朵式”、“燕子式”、“手掌式”、“春装式”几幅板书,让学生们在设计中理解了课文,在参与中增强了自信,在活动中提高了素质。

4.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启发培养学生们的兴趣。适时点拨,即有步骤地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给予指点和启发,把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的惊喜中获得知识。点拨的关键在于点拨规律、点拨方法。

(A)点拨规律,就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学古文时,为区别数量词在古文与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不同,先举出几个例句,“一桌、一椅、一扇、……”,“为人五,为窗八……”让学生翻译后总结规律:数量词在文言文中常省略量词;数词常放在名词后。通过点拨,学生掌握的是某一部分知识的规律而非死的知识。

(B)点拨方法。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结合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手头资料,从字词积累、作家作品、整体感知、美点赏读、探究质疑、课外拓展、感悟反思等方面做好预习笔记。教给学生在课堂上从多角度思维,不局限于课本的定论,大胆质疑获得独特的见解的开放式方法。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做到边读边思考,边质疑边勾画,理解层次抓住要点总结练笔相结合。

5.注意排除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障碍。引导阅读心理流向是阅读教学展开的基础。而排除心理障碍是引导阅读心理流向的重要手段。阅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满足感”和“冷漠感”。满足感就是了解作品内容后所产生的“全懂了”的内心体验;“冷漠感”则是很难动情去理解作品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于“程式化”或设计不新颖。克服的途径是教师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设计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降低其满足感;或者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做“心理互换”如学《皇帝的新装》时,改成剧本上演;学《背影》时,让学生进入“儿子”的角色,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当然,这更需要老师的投入。

6.组织学生开展形式新颖、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既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寓教于乐,对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我曾尝试了每周一诗、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故事会、演讲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并及时向学生推荐健康的课外读物,这样,语文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门“功课”,而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总而言之,通过尝试,我得出的体会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问题,它需要老师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但学生的投入,不是靠硬性的要求,而应该是在教师精心引导下的自觉自愿地或积极快乐地投入,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市桥西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教给课文设计
BUBA台灯设计
A Father
《论语》—为政篇
端午节的来历
有种设计叫而专
猫咪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背课文
教老师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