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友”的自救之路

2008-08-14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29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血友病病友

杨时旸

这些血友病患者,从最初的孤独求生走到一起,自食其力的可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海鹏的妈妈站在他的右后方,小心地搀扶着他的右臂,他把左腿抬上一级楼梯再慢慢的把右腿放到同一级台阶上,嘴里念叨着“我不怕上楼,主要是害怕下楼”。10多分钟后,他终于爬上了三层逼仄的楼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这是他朋友潘军的家。这个两室一厅的普通住宅,所在的小区都是五六层高的旧楼,外墙斑驳,与重庆市区密密麻麻的高层住宅相比,显得有些破旧。客厅里摆设简单,一个旧双人沙发倚墙而放,前面有一个茶几,旁边的一台电视中播放着地方台的电视剧,墙壁因为老旧显得有些发黄。重庆的夏天,这个屋子显得闷热异常。

海鹏决定先给自己打一针。“我有点不舒服。”海鹏对妈妈彭茂琳说。彭茂琳没说话,转身打开冰包,拿出一小瓶粉末,包装上印刷着“凝血因子”的字样。她扭头问潘军的母亲,“注射器呢?”潘军的母亲推开旁边的房门,顺手拿过两支注射器和两个棉签。彭茂琳熟练地拆开包装,稀释药品。海鹏紧盯着注射器,不断提醒“把空气推出来啊”。

彭茂琳一边推着注射器里的空气,一边说,“要是剩下一点药,我都恨不得再用水涮涮再接着注射进去,要不浪费啊,自己注射又能省三十多块钱。”她把注射器交给儿子。“现在膝关节都已经变形了。”彭茂琳看着儿子说。海鹏的两个膝盖肿大,腿却很细,看起来有明显的变形。21岁的小伙子体重刚刚40多公斤。

海鹏拍拍左手手背,把针头插进血管,5分钟后,他自己拔下针头,血珠就涌出来,他把两支棉签压在针眼上,10分钟后血渐渐止住。所有人的脸上有了放松的表情。

屋子里的7个人坐在客厅四周,没人说话。这7个人分为两种,血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属。

“我根本走不到教室后边。”

彭茂琳今年44岁,个子不高,瘦,因为外伤,腿脚有些不方便,与21岁的儿子海鹏相依为命。20年前,海鹏查出有血友病,从那开始,这种古怪的疾病彻底入侵她的生活。之前,彭茂琳一家的生活在当地令人羡慕。她的丈夫是个工人,她自己所在的单位属于核工业部的下属企业,效益一直很好。彭茂琳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她兴趣广泛,“喜欢写写画画”。

彭茂琳有一本相册,第二页的几张照片上,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这是他父亲。”彭茂琳笑着说。拍这张照片时,海鹏1岁多,显得白白胖胖,坐在父亲怀里,微笑而不解地盯着镜头。就在那时海鹏被查出血友病。他的父亲在经受多年的压力之后,终于在儿子14岁那年与这个家庭分道扬镳。

海鹏从1岁多开始,身上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很多青包,里边还有硬块。父母带他去检查,从血小板到维生素缺乏全部怀疑了一遍,最终确诊为血友病。确诊的那一次,海鹏腹腔出血,无法止住,医生对彭茂琳说,“这孩子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彭茂琳不认命,带着孩子去成都,终于在血液研究所买到一种叫做凝血因子的药,每瓶150元,是她当时月工资的四分之三。从那之后,她知道,这种病是由于基因缺陷造成,患者缺少凝血功能,发病时会自发出血,巨痛,有生命危险,凝血因子只能靠注射补充,终身无法治愈。

一年多的时间里,彭茂琳带着孩子奔波于成都、武汉和北京。丈夫家里知道后劝夫妻离婚,原因是“家里要有后人”。彭茂琳的父母也在言辞中表露,“这个孩子由他去吧”。夫妻俩并没有放弃。

为了给儿子治病,彭茂琳每天早上6点多到菜市场进蔬菜,晚上再由丈夫运到山上。重庆属于山地,山下山上因为运输成本不同,菜价会有差异,夫妻俩靠这种方式每斤蔬菜赚到两角钱。休息日,丈夫就到山里去打野味,彭茂琳在家中制作好,拿到自己的单位卖给同事,有时夫妻俩还到嘉陵江打虾,一个晚上只能打到一斤,按照13元每斤的价格卖给饭馆老板。这些收入加上夫妻两人五百多元的工资,维持着三口人的生活和海鹏的治疗费。

海鹏上学了。从幼儿园开始,彭茂琳就要给学校写保证书,“出现任何意外,学校概不负责。”小学时,因为对于这种疾病的无知和孩子的逆反心理,海鹏经常受到伤害。起立时,椅子被同学偷偷拉开,同学哄堂大笑的代价是海鹏两个月无法起床。

三年级时,彭茂琳一次去接孩子,看到黑板上写着一行字,“海鹏,你是狗吗?随地大小便。”彭茂琳去找班主任,班主任闭着眼睛说,“有人在教室后面拉屎,只有你的孩子没法上厕所。”血友病患者关节经常出血导致变形,海鹏上学期间,都由父亲背着送去,并带着塑料带解决小便。彭茂琳询问孩子,海鹏很委屈,“我根本走不到教室后边。”

初中一年级,再也无法忍受歧视的海鹏,辍学回家。这样的情形并不孤立,他的一个病友,上到五年级已经十次转学。

海鹏退学这一年,彭茂琳为他买了一台电脑,从那开始他有了一个新的窗口,整日与游戏为伴。也是通过这台电脑,彭茂琳在网络上认识了其他病友,让她产生了把血友病患者聚集起来的念头。

“血友病患者的家庭都很孤立”

“跟我耍得好的同学都没出来,我就在家玩魔兽(一种网络游戏)。”潘军坐在自己家的沙发上说。“我的电脑玩不了魔兽,带不起来。”海鹏在一旁说。旁边一位患者的母亲答腔,“我儿子也天天在家玩游戏,什么都不干,他高兴就让他玩吧。”

几个患病的孩子和家长坐在潘军的家里,母亲们互相说着孩子最近的发病情况,说话间夹杂着叹气。一说到病情和医疗费用,孩子们就低头不语。“我听这些都麻木了。”三个孩子中海鹏年纪最大,显得很豁达。另外两个孩子坐在沙发和凳子上,或者摩挲着桌子上的东西或者盯着电视,沉默不语。

这样的病友见面是从三年前开始的。

2005年,彭茂琳在“中国血友之家”网站上认识了一位广州的病友。这个网站是几个病友自发建立的交流平台。血友病发病率为每10万男性有5人为病人。中国约有6.5万血友病人。根据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对国内24个省市37个地区的调查,仅有5000病人登记在册。

那个广州病友告诉彭茂琳他认识一位重庆的病友。彭茂琳与此人同住重庆涪陵区,很快就结识。“我们聊天,我就感觉很解脱,最起码我能大胆地告诉人家我儿子的病和我的想法。”彭茂琳说。

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互相了解一些止血的土方法。逐渐,彭茂琳想,“血友病患者的家庭都很孤立,如果大家能都聚在一起,哪怕只聊聊天也是好的。”这个想法得到那位病友的赞同。对方居住偏僻,召集病友的事情大部分由彭茂琳负责。

从2005年8月份开始,彭茂琳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实施计划。她通过朋友关系,花了一点钱印刷了三千份传单,发到医院和居委会。“居委会看到我来问这些都觉得很奇怪,有的医院也不透露信息。有的医生知道我的来意,愿意帮助我,就给我几个病友的联系方式。”彭茂琳说。

那一时期里,下班后所有的时间,彭茂琳都用在打电话上。很多病人居住在山区,缺乏相关知识,只知道自己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甚至连血友病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我给别人打电话,别人就有很多疑问。”彭茂琳说。因为长期的孤独和外界对于这些病人的歧视,很多血友病患者戒心很重,他们对于彭茂琳颇为怀疑。

彭茂琳总是在电话里先描述自己孩子的病情,打消对方的戒心,再说明来意。“我告诉他们,大家应该在一起,可以互相倾诉交流一下。”彭茂琳还告诉对方一些经过自己验证的止血土办法,渐渐赢得病友的信任。三个月后,已经与80位重庆病友建立联系。

“开始的时候,大家就是聊天,说说病情,没想到建立个组织,也没起名字。”彭茂琳说。直到2005年12月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彭茂琳建议,“我们起个名字叫重庆血友之家吧。”病友家属一致同意,这个针对重庆血友病患者的自助群体开始有了雏形。

“你们是不是卖血的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彭茂琳决定召集自己认识的这些病友进行一次大型聚会。

因为长期以来与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交往,院方特意把自己的礼堂提供作为活动场所,并腾出七八张病床以备不时之需。聚会选在2006年1月1日,医院特意设宴为到会病友庆祝新年。

这次会议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会议前的一个插曲还使得这个病友组织更改了名称。病友来自重庆各区,很多人互不认识。有病友家属到车站帮忙接人,用红笔在挂历纸上写上“血友”二字,引来无数人围观,甚至招来保安。人们纷纷询问,“你们是不是卖血的啊?”事发之后,彭茂琳就把之前的名称改为“重庆血友病关爱之家”。

那一次活动一共有80位病友参加,每位病人有一位家属陪伴。会期三天,医生们为大家讲解血友病知识,并进行凝血因子的自我注射培训。

“我现在想起来才知道当时自己胆子有多大。”彭茂琳回忆说。会议准备期间,彭茂琳筹集了30多瓶凝血因子药品。这种药品需要按照病人体重进行注射,每公斤需要10个国际单位,如果病人发病,足量注射,一个人平均需要10瓶。在会议进行的三天期间,不断有病人家属报告自己的亲人发生出血。“看着那膝关节越肿越大,直接就送到病房去了。”彭茂琳说,“后来我就和护士长说,这样不行,用药得控制,要不然这些药品根本不够。”

三天会议结束,所有病人安全回家,彭茂琳才松了一口气。也是这次还算成功的聚会让彭茂琳觉得应该成立一个民间组织,这样就可以自己募集资金开展自救。

但是国内对民间组织的注册管理非常严格,彭茂琳找到各个相关部门所得到的回答全部是,“需要一个上级主管部门才可以注册。”彭茂琳所找到的民政以及卫生系统,以各种原因拒绝作为主管单位,一时间陷入被动。

转机出现在2006年底。彭茂琳得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要途经自己厂区参加会议,于是写了封信,说明重庆血友病群体状况并表明需要注册的迫切,通过结识的一位政协委员转交汪洋。见信后,汪洋亲批给两位副市长,并责成相关部门办理。2006年12月,彭茂琳拿到注册正式批文,更名为“重庆血友病康复协会”,卫生局被指定为上级主管部门。从开始向各部门申请到最终由省委书记出面才注册成功历时半年。

在2007年4月份的成立大会上,他们得到包括彭茂琳本人所在单位捐款在内的三万多元救助。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接触,彭茂琳觉得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募集资金和接受善款上,“那样救急不救穷”。她决定开展“生产自救”。

“特殊的有用人”

在潘军家的桌子上,堆放着很多完成的剪纸作品和图样。“挺有天赋的,两天就学成这样。”彭茂琳拿着一幅作品看了看,又扭过头对一个孩子说,“你这刀法还得练习。”那个孩子不敢看彭茂琳,低头看桌子上的剪纸。孩子的父亲站在旁边捅了捅孩子的胳膊,“说话噻。”然后自己笑笑,“他得上学没时间去培训班,我自己学了两个月,然后回家又教孩子的。”这位父亲是山里的一位农民,左手缺少两个手指。

潘军家桌子上的剪纸作品,全部是血友病患者亲手制作的。

彭茂琳一直喜爱剪纸艺术,自己曾经学习过装裱,她决定把这个一技之长变成一个项目。“血友病患者,体力劳动肯定不行;一般都没上过什么学,脑力劳动也不行,只能靠一双手,剪纸很合适。”彭茂琳说。

对于血友病患者来说,最致命的出血来源于关节内和内脏出血,而剪纸可能造成的外伤,只要能及时压迫止血,并不会出现太大危险。彭茂琳决定尝试。

去年8月,由重庆市残联提供培训场所和食宿,彭茂琳召集20个血友病患者和家属进行一次长达25天的剪纸培训。患者经济条件都比较拮据,无论患者本人还是家属最急切的是尽一切努力赚钱,他们对剪纸自救的方式颇为怀疑。

这样的怀疑并没有妨碍这20位病友的热情。“他们特别刻苦,早晨四五点就拄着拐杖下楼到教室,晚上12点还在练习。”彭茂琳说。这些人中还有一些患者的家长,他们因为孩子病重无法亲自学习,就自己来学习,然后回家亲手教给孩子。

所有人都十分谨慎,25天的培训中无一人受伤。培训结束,有的病友已经可以剪出颇为精美的图案。彭茂琳把一些作品装裱起来,找到各种机会售卖,从当地的企业家年会到创意市集,彭茂琳都不放过。按照图案的复杂程度和大小,每幅剪纸作品一般标价200到300元。最高的一幅卖出800元。“但都是朋友在买。”彭茂琳说,目前他们出售的作品基本局限于义卖,有些商人提出为他们做代理,彭茂琳没敢答应。“血友病患者发病不规律,如果答应了,不知道是不是能完成合同。”彭茂琳说。

彭茂琳所教授的剪纸已经经过改良,从颜色到形式都很有艺术感。在多数人心中,剪纸只是逢年过节时家中张贴的窗花,市场并不好。也因为这些血友病患者的努力没能在短时间内转变为经济利益,当初很多热切的病友已经放弃剪纸。“到现在还坚持的只有两个人。”彭茂琳有些无奈,“这些病人本来就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人,如果他们能靠剪纸获得收入就会有成就感。如果能靠这个生活,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特殊的有用人。”

按照彭茂琳的估算,如果剪纸项目成功,每个病人每天可以有50到80元的收入。这对于无法参加正常工作的血友病患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去年,在彭茂琳等人的努力下,重庆市已经将血友病纳入当地医保,每年只要交1400到1600元就可以报销80%的医药费。即使这样,很多血友病患者仍无法承担一千多元的医保费用。负担不起凝血因子费用的病人,只能用输血甚至简单使用消炎药的方式进行维持。有的病人因为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已经严重成瘾。

在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血友病患者可以得到免费凝血因子的治疗。“世界血友联盟”也在2003年启动GAP(全球团结进步计划),旨在多国建立血友病治疗中心。埃及在两年内建立起治疗中心,泰国在2005年建起全国血友病登记系统,2006年建立全国血友病关怀计划,俄罗斯血友病协会通过对政府和议会的游说,促使政府对血友病患者提供免费凝血因子治疗,2006年俄罗斯政府就购买了一亿单位的凝血因子供患者使用。

血友病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母系遗传,二是基因突变,只有男性发病;由基因缺损造成,目前无法痊愈。“重庆大概有一千名血友病患者,但是山区死亡率比较高,我估计大约有500人。”彭茂琳说,这些病人中有130人在彭茂琳的协会登记在册。

这些血友病患者从最初的孤独求生走到一起,也是因为看到自食其力的可能而产生的希望,但如今剪纸项目没能取得经济收益,一些人又一次陷入失望。

“我现在就是缺钱缺人手,有了资金就可以把工作室做起来,培养更多的病人加入,进入批量生产,就能推向市场。”彭茂琳说。现在,重庆血友病康复协会除了彭茂琳作为会长外,还有一个办公室主任和两个会计。这些人中有病人家属,也有志愿者,所有人都不从协会领取工资。

为了能够尽快完成夙愿,彭茂琳在去年12月30日上满了自己的第27年的工龄,提前内退,现在每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儿子的医药费很大一部分靠她的父母和妹妹帮助。即使如此,在血友病家庭中,彭茂琳的收入也并不算低。由于用药缺乏,国内血友病患者有98%的致残率,生活无法自理也使得家属无法工作。每月数千元的药费,使得绝大多数家庭都背负着沉重的外债。

彭茂琳说,她现在只有两个想法,一是尽快找到资金让剪纸项目顺利启动;二是,经过自己协会的努力能让国内的血友病患者免费使用上凝血因子。 ★

(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血友病病友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血友病防治,了解三个关键点
关于血友病的一些科普知识
洗澡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
“神经”病友
糖尿病与“南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