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08-08-12潘超宏
潘超宏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之后,由于社会的繁荣进步、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迅速发达、资源的大量消耗,从而导致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的迅速恶化,人类已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我们作为化学教师,更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任.
一、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其次,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我国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第三,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本学科教学的需要;第四,环境保护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目前中学化学环保教育存在的问题
纯粹的传授化学知识,环境保护教育是一片空白.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培养,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人的潜能,这已成为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化学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科学.中学化学教育包括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兴趣和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育.现在,有一些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灌输和注入”型为主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掌握结论性和规律性的死板知识,而轻视分析、推理、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而是被动的接受.在全面的人的发展教育中,唯独缺乏的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契机,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充分使用课程教学资源,结合化学教材内容,穿插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学生要了解和接触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力度,从化学角度出发,向学生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原理上明白危害有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化学教师应重点讲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学生懂得水污染的原理后,就很容易理解我国保护水源的措施:严禁直接向江河排放工业废水,废水必须按《环境保护法》经严格处理后才能排放.又如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化学教师应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现象,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而且理解了其中的原理,拓展了知识面,从而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所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较多,化学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因地制宜,选准切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传授化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应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化学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2.创新化学教学课堂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力度
中学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很直接的环境保护教育平台,化学教师应该发挥主导地位,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人手,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传统的教知识、做练习,课堂单调、乏味,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尝试给学生做空气质量报告;查资料讲环境污染现象;或者在介绍CO的毒性时,向学生介绍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罐泄漏事故;或者在讲氯气一节时,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用氯气进行战争的故事引题,配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此外,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动态,及时针对各种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剖析,向学生讲清其成因及防治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意识.
3.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化学药品的保存.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进而熟悉有关药品的保存方法,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溴、氯易挥发,则液溴用水加以液封并用蜡封瓶口;氯水、溴水、现配现用.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放出NO2污染空气,则硝酸要用棕色瓶存放在冷暗处.甲醛、苯等低沸点有机物易挥发,要密封保存.(2)不断改进实验,尽量避免有毒物质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有毒的实验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将有毒的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如CO还原CuO的实验,尾气可用尖嘴导管导出并点燃,提供反应所需的热量,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能源.对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进行改进,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如讲浓HNO3的强氧化性时,铜片改成铜丝,当试管中出现红棕色气体时,立即抽出铜丝,反应立即停止,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3)控制反应物的用量,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每次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强调实验药品的用量,取最少量,只要能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就可以了,这样既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节约药品.(4)实验后的废液、废渣的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节约药品.如萃取实验收集到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依次经氢氧化钠、水洗涤,再用无水CaCl2干燥,后过滤,便可再利用.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应倒在指定的地方,以便清理,不能随便排放.
4.延伸并拓展教材内容,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课堂上的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要把课内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更好的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拓展视野,延伸教材内容在课外进行环保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外,我们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环境教育:1.编写、开设校本课程《化学与环境》,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产生的原因、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利用中外典型的环保事件,讲述破坏环境的危害,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防
治和处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有:香烟中部分有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与回收价值、家庭装修材料调查与室内污染物研究、生活中的各种塑料制品、关于家庭所用燃料的调查与思考等,通过上网查资料、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统计整理、动手实验等,使学生认识到污染无处不在,同时也了解了怎样才能更好的预防污染,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使学生进行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环境保护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其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发展性学习,提高其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启蒙环境保护意识,灌输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环保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推动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做法如下:
1.向学生灌输环境知识.让学生了解环境概念和一些简单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正确领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觉悟,从而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
3.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观.这主要指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立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观点.
4.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环境保护的能力.这主要指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初步分析环境污染的现象,评价环境污染问题,并进行环境污染和保护的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尝试提出改善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之,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不仅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而且在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中起决定作用.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增强环保信心,积极投入环保行动,使我国的环保工作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