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2008-08-12韦瑞朝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韦瑞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事实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局限在“课程”本身,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笔者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多年的数学教师,对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课改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又要体现发展性和创造性

基础教育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普通的、共同的国民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普及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数学教育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这一特点,把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能在实践中使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数学教育的使命.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以降低标准为代价.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保持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承认人的差异性、强调个人对自己发展的自主性的基础上的,而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按一个标准来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是同义词.为此,数学课程应当具有较好的可选择性,教材应当有弹性.规定一个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同时设置弹性内容,使得不同学生有选择机会.特别应当注意那些在数学上有特别兴趣、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提供数学发展和创造的机会.

二、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数学教学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向学生进行数学史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再现”数学家们当初“发现”数学的经过,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还可以揭示数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史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介绍了中国数学史的成就,其实还应多介绍一些世界各国的数学史知识,多介绍一些数学发现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过去考虑较多的是数学的工具性,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而在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注重的是“智育目标”,注意力集中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上.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考虑这些以外,还要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也即个体的发展.”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言,数学课程的功能也应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应当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包括数学)学科的任务,不仅要传授作为事实性知识“科学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论知识”、“规范性(价值性)知识”,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学会做人.例如,通过数学学习,要养成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养成凡事讲前因后果、正直诚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坚定自信、刻苦勤奋、责任心强、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严谨细致、独立思考等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三、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关注不够.当前,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必须特别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是实现主动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条件.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学材料的选取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科学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只能在学生积极的、自主的数学活动中形成.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双基”,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从知识的联系与综合中理解知识,等等.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一些方法或策略性的知识、价值性的知识必然会凸显出来.例如,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解释和转化问题使之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选择和有效地使用工具(例如信息技术工具),如何与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未知世界的挑战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等.应当说,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学校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因为经验的接受并不能像物体的接受那样,可以在不改变它的性质和存在方式的状态下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等等,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但是,如果把接受学习演化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参与,没有学生的主体建构,这就失去了“数学知识经验的接受”的本来含义了.所以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是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当包含感知和观察问题情境、抽象和表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变换或证明、对结果进行反思、修正或推广以及应用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过程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书本知识的主要方式.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数学课程数学知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