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探究式教学

2008-08-12高丽军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生理资料动物

高丽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它使学生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并能自主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新课程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捉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目标是: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观察、游戏、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通过对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启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认同人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青春期人的一些不良情绪控制方法的讨论,学会关爱他人,共建和谐社会.

笔者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在《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资料分析”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要求,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选择资料、初步处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并收集动物行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可事先确定要收集的资料方向和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收集,然后将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类,以便上课时使用.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分组,呈现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部分知识,教材上安排了哪些内容?还需要补充哪些资料?”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教材中已经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展开讨论,确定需要补充的资料范围,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最终确立资料收集的方向和重点内容,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A组、B组、C组、D组分别观察或收集喜爱的宠物如大象、鹦鹉、猴子和小狗的行为实例和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并制作小组宠物头饰.E组收集各种动物的行为,用简捷的文字表达制作成卡片,并用双面胶在卡片背面粘贴上磁铁.在制作动物行为卡片和宠物头饰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材料,参与制作,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始终是融入群体中的一员.在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资料的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有自然的交流,也有理性的争辩,既有观点的认同,也有认知的冲突.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合作者、参与者,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资料的分析与探究,围绕不同的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精心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情境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客观环境,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易受教学情境的刺激,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转变.教师是教学情境设置的主导者和教学情境变换的操纵者,能让学生探究求知的学习情绪时常处于持续高涨、蓄势待发、饱满稳定的状态.如导人新课时,播放央视《人与自然》中动物的捕食行为、育雏行为等片断,使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集中注意力,主动努力追究这些行为产生的生理原因.教师再展示蜘蛛结网和人织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者的区别,引入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这样就很自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立即得以开放,置身于探究园地和情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极易诱导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并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探究生物学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探究知识的无穷趣味.

2.民主交流,互动质疑,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教师应充分重视表达与交流——质疑、答辩环节.这个环节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例如,在学生游戏——动物行为的分类中,A组、B组、C组、D组各派一名代表佩带头饰以第一人称展示动物的行为,说说“我的故事”并进行行为的分类;E组派两名代表将制作的动物行为卡片分发给各小组,经过小组讨论后各派1名代表将卡片分类贴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提出质疑、答辩和评价,共同提高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分能力.通过游戏、互动质疑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虽然每个小组只说一个“我的故事”,但是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其他小组的成果,增大探究的信息和课堂的容量.同时在E组提供的动物行为卡片的分类活动中,通过答辩的环节就可以具体、深入地落实知识点,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及分类等知识的落实就水到渠成了.

3.层层引导,依据资料,深入探究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科学探究有多个侧面的活动,可以是观察、实验或调查,也可以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等.教师通过资料及逐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资料,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探讨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1)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之一——神经系统

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蚯蚓学会走简单的“T”字形迷宫、小黑猩猩模仿大黑猩猩掏白蚁窝、狗熊骑独轮车、海豚的顶球和转圈、小狗算数和小学生算数等.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进行讨论:①小狗算数和小学生算数有什么区别?②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主要与什么有关?③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再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也称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说明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之一是神经系统.

通过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入讨论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数据资料分析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之二——内分泌系统

教师呈现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后分析:激素和行为有关系吗?从而得出结论:内分泌系统也是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师小结:在相同激素水平下,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动物的复杂行为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协调完成,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神经系统.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正常情况和情绪激动时甲状腺激素及肾上腺素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侧重培养学

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适当补充新的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进行情感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要求之一,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教学要紧密结合本学科内容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将“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启示”、“共建和谐社会”等情感教育有机地、自然地融入教学.

1.落实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自主分析“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启示”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人的学习是什么行为?”“通过本节的学习,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有些同学自认为是“天才”,学习不用功;有的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但不注意学习方法,你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说出各自的见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和迁移,并认同学习的重要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所学知识和生活现象,思考、讨论“青春期不良情绪的控制”

教师提出问题:“青春期人的情绪会像过山车一样起伏,对一些不良的情绪应如何控制?”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分析,各抒己见.教师补充总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共建和谐社会.

四、反馈练习,对“自主学习——资料分析”探究式教学的评价

课堂反馈练习内容统一,评价学生对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分以及对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理解.如:探究式教学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区分“画饼充饥、老马识途、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黄牛耕地、望梅止渴、饿虎扑羊、飞蛾扑火”等行为,理解“动物的行为主要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而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在区分动物的行为和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等方面则明显不足.

评价结果说明:“自主学习——资料分析”的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方式有视频演示、做游戏、讲故事、讲授和资料收集及分析等,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通过学生的自学教材、收集和整理资料、阅读资料、相互讨论与交流等环节,充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节课的教学虽仍属于概念教学,但是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总之,通过“自主学习——资料分析”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和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生理资料动物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