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的把握浅议
2008-08-05贾书芬
贾书芬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第六章《遗传与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高中生物教科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对高中学生而言,它的内容很抽象,由于学生完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学习本章新授课内容时普遍感到有些吃力.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使学生学好本章节的教学经验和在教授过程中对内容深度把握的体会,以及县级生物教师在现实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学生学会、学透的方法.
一、运用电教设施使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名词进行感性认识
在上课伊始,通过图象使学生对克隆、突变以及多利羊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使我国在水稻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以上图象和人物的介绍,使学生对遗传与变异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遗传和变异的唯物观.
二、遗传物质的唯物观确立
自从人类文明伊始,人类即对自身的来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过去,由于受当时科技知识水平等因索的制约和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影响,其中影响较大且深远的是神创论,尽管后来发展了机械唯物论即“小人”假说,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人类的渊源.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直到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根据前人大量的实验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才完整地解释了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以及突变等.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受我国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学生确立遗传信息的物质理论是一个难点.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课程内容的试验观点的逐步验证和基本概念与理论的详细阐述
教学中,要强调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试验验证.这里应该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通过Flash等手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新课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注意口语中常用概念的明晰和新概念的透彻.基因、遗传、突变等名词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但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中心法则、转录、翻译、遗传密码等,要让学生尽量做到明晰、透彻.
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的名词可以借助恰当的比喻,使学生很容易地进行理解、记忆,在大脑中产生直观的印象.如:将整个细胞比喻为一个大工厂,则细胞核相当于这个工厂的指挥总部.基因就存在于这个总部中,核糖体相当于“生产车间”,蛋白质就在这个“车间”里合成.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呢?总部(细胞核中的DNA)发出的指令到“生产车间”(核糖体)后,开始进行生产(合成蛋白质).这其中需要一个“通讯员”(mR-NA)将“总部”的指令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生产车间”.“通讯员”(mRNA)到达“生产车间”(核糖体)后,“搬运工”(tRNA)则把细胞中各种“原材料”(游离的氨基酸)运输到“生产车间”并连接起来.但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上接合的顺序是非常严格的,怎样才能确保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呢?当“搬运工”(tRNA)把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时,首先要和“通讯员”(mRNA)对“暗号”(碱基配对),如果“暗号”正确,氨基酸就在这个位置上“安家落户”,否则,这个氨基酸就要到其他能够与它对上“暗号”的位置去.氨基酸就按照一定的顺序被固定下来,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最终形成蛋白质.那么,“通讯员”(mRNA)是怎样接受并传达“指令”(遗传信息)的呢?“搬运工”(tRNA)与“通讯员”(mRNA)之间又是怎样对“暗号”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四、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自身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把生物学进程中的新动向、新发现传授给学生.如:酶的化学本质和酶催化的“锁钥学说”对催化功能的认识具有的深层意义,RNA酶(ribozyme,又称核酶)和抗体酶(abzyme,antibodyenzyme)的发现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意义等.通过新知识的了解与感悟,可以充分锻炼、发掘中学生追求新事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使学生始终感到科学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在科技进步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从而献身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大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