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设问的原则
2008-08-05魏凤清
魏凤清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教学法要求设计问题要科学,结构要合理,设问要巧妙,问题要衔接,逻辑要严密,分析要透彻,重点要突出,解决问题要彻底.
1.设问内容要明确、科学
教师设问的目的应不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度,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而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设计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中心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环,而且要求贯穿始终.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提示性提问、暗示性提问、巩固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因而设问应包括新课导入的设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设问、学习指导性的设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设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的设问、归纳总结的设问.设问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设问要层次清楚有梯度
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解欲,促使其积极地思考.如在双曲线中特殊直线间关系的学习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3.设问要难易适当
教师设问应符合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的设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促使学生自省反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内容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既不能太过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也不能太难,超出学生实际水平,那些刁、难、怪题,不但浪费时间,收效甚微,而且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设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设问要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教师老是提问成绩好的同学.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也不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设问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学生而异地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能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
5.设问要恰到好处不宜繁多
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满堂问其实是另一种满堂灌,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手段,提问本身并非目的.当学生思维受阻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就是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对教学内容了然了胸,而且必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使设问恰到好处: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来.一般情况下,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精华处、矛盾处、深奥处时都可以进行设问.
6.设问内容要有适当的弹性
课堂的效益不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收获了什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意图时,教师不应该为了完成自己早已拟定的教学计划而将学生的思维生硬地牵引过来,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而应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是很宝贵,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样重要,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就使得教师在设问时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应付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完全可能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7.设问要做到无疑问处巧设疑,有疑问处巧解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思考的动机和空间,本着在无疑问处巧设疑,有疑问处巧解疑的原则,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设问时也要适当地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主动往下跳,适
调递增区间等等,通过这些“暗藏机关”的题目,让学生能注意分析问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同时让学生获得问题解决后精神上的愉悦感和获得数学思维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