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了四川,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2008-07-26文静
文 静
“你来了,我们就不怕了”
我指着电脑屏幕上巨石飞滚的照片,向孙少川医生表达了我内心的恐惧。请原谅,那是我真实的想法——“如果是我在四川,如果是我走在这样的路上,你说,我会大声哭吧?”
孙医生看着我的眼睛,微微含笑:“不,你不会的,一定不会。”
听他这么说,我挺挺身板坐得很端正。
假如当时我也在现场,也许就是因为有他,我就不再害怕,我还愿意在他的带领下,去帮助比我还弱的人。
听完他的讲述,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有四川老乡会跟他说,“你来了,我们就不怕了”这样的话。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这样一个高大、理智的男人,的确让人充满了安全感。
救灾现场一定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战士、医生、志愿者……毫无疑问,他们能让弱者安心。
做事比哭泣更重要
从5月13日12点48分飞抵四川,一直到14天后在济南机场落地,孙医生没流过一滴眼泪。
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按照我们的想象,他或许该一边哭一边手术。我们听说有去救灾的人在废墟前哭晕过去,还有人回来后,精神几近崩溃。可是,孙医生却有着自始至终的冷静。
并不是从医多年让他见惯了生死而不觉,不落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面对伤痛,他的内心很多次蹿起波澜直冲霄汉,但他知道,危情时刻,理性、理智、职业操守比哭更有意义。
孙医生是济南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医师、普外科副主任。20多年医生生涯,让43岁的他拥有优质的职业素养,理性更多于感性。
但他又是极柔软的。现在,在济南,在这座一如既往的城,他坐在窗前听着嘀嗒的雨声,他说,那雨水,就像打在他心上。5月17日,孙医生和他的队员们曾在平武磅礴的大雨里泡着睡过一夜,知道那愁苦的滋味。下雨,四川乡亲们会过得艰难。
他还记得12日与朋友说起地震的事,觉得那很遥远。可是,现在,这个身高1米80的山东大汉,为了一场雨牵肠挂肚、心事重重。
13号早晨8点,他穿着白大褂奔出了办公室,边跑边拨通爱人的电话,说“我走了”。因为是医生,对于突发状况,他和家人都习以为常,只是,在专机起飞那一刻,空中小姐深深地给他们鞠躬道谢,周身从未有过的沸腾让他的使命感陡然而生。
他以为,一下飞机就能扑到医院施展医术救人。可是,地震把一切都震乱了!
在机场等了3个小时,他们被安排前往都江堰。晚上7点,当孙医生真正踏入灾区,面对没水、没电、满地瓦砾的城市,他懵了!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医院塌了,医疗设备砸了,当地卫生部门根本无暇顾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得靠自己。
不能一味地等待!他站出来跟领导说:“咱们得积极主动跟有关部门联系!如果他们确实没法顾及,我们自己先安顿下来!”
为什么世界变得可爱了
睡在家中温暖舒适的床上,疲劳像厚重的老棉被压得孙医生喘不过气来。
可是在灾区,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也没有觉得累。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个男人,作为医疗队的一分子,他足够担当、必须担当。而且,他觉得,他不仅要去救灾,也应该把整个团队照顾好,让大家保持战斗力——他默默地做了很多事情。
在下着大雨的都江堰,他们吃了一顿矿泉水泡方便面,可是,比吃饭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住哪?
孙医生找了一块平地,想给队员们扎一顶帐篷。在这之前,他从来没干过这活,队员给他撑着伞,他打着手电边看安装说明书边试着摆弄……
孙医生不仅是位外科医生,也是山东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此时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医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课程中,可以考虑加上野外生存技能这一项。
这个想法,以及后来的很多关于医务人员在紧急状态下自救与施救的理性思考,都被他写进了“战地日记”。他反复强调说,救灾不能仅凭热情、冲动和热血,更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
在当地志愿者的协助下,帐篷扎好了,可地下全是水,根本没法躺。孙医生又和志愿者冒着房屋随时倒塌的危险冲进一家医院,抢出了5张床和一些被褥。
虽然是5张床并在一起,中心医院的7位医疗人员只能挤着横躺在上面,但这已经很奢侈了!他们是第一个在第一时间做到宿营的山东医疗小组。
回到济南半个月后,还有队员告诉孙医生,他们睡着睡着,就不自觉地缩缩身子,怕挤着队友……
孙医生也有相同的感受,听到汽车震得窗户玻璃嗡嗡响,睡梦中的他误以为是余震。所以,当他明白过来,他会很感谢这张床带给他的舒适。
在从前,这就是一张床,但现在,他把感恩的心情赋予了它。地震,多多少少改变了些什么,比如,让习以为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一点的意义。这一定不是孙医生一个人的改变。
许多社会学专家都曾担心这样一个未来:生活在安逸年代的人们会渐渐淡忘民族的艰辛与苦难,会在温床中生长又快速凋谢在自我的世界。
现在,要是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担心可以暂时缓解,世界变得可爱起来!一花一草,一餐一饭,一个平常的物件,让人们重新认识其价值。
一股山泉让孙医生感激了老半天。他说当时都江堰市小广场上驻扎的上千号人的喝水、洗漱都靠这股清泉,还有,他那个花几块钱买的蓝色水桶,像他的恩人一般,因为全队人的清洁都靠它——这些再也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在这样一个时期带给他们尊严,让他更懂得了“善待”、“珍惜”的意义。
对物如此,对于人的重新认识,也更加勿庸置疑。
他眼里的四川人
地震3个月前,孙医生恰好来过四川,打麻将、掏耳朵、琳琅满目的美味小吃……四川人悠闲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可是,孙医生看到震后的四川人,让他内心感慨——很多还包扎着伤口的百姓参与抢险;在机场接他们的司机,自己6岁的孩子被砸伤,可他还是无偿为医疗队服务;一位老人只有半瓶水,但他送给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满脸泪水跪倒拜谢;一个受伤的小女孩,把她领到的饼干拆开,发给过路的灾民;孙医生去接水,人们会自动闪开一条小路,让他先去,孙医生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人们围上来眼含热泪不停地跟他说着“谢谢”。
14日,医疗队终于在都江堰开展工作,清创、消毒、缝针、包扎、上夹板、打石膏、输液……队员们忙得不可开交, 每天高强度工作,根本没空去哭……
轮休的空档,孙医生发现广场上扎起了一大片帐篷,他立刻找到当地负责人,建议将这个地方做合理规划:百姓的帐篷和医疗帐篷不能混扎在一起,这样容易引起病毒传播;一定要设立一个安全通道,这么多帐篷在一起,万一着火不堪设想!
他觉得身在震区的他不仅是个医生,随时他能看到的想到的,他都该挺身而出。
接到命令,医疗队由都江堰奔赴汶川,可是路不通,人根本进不去。等待!又是等待!“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从来没有让孙医生这么痛苦!
他们又改道前往青川。徒步行进在紫坪铺水库,大坝两旁的石栏杆都被震碎了,前来抢险的战士、医生,在大山大水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孱弱。由于道路不通畅,夜里12点,他们才到达通往青川的必经之路——绵阳。
太累了!队员们在绵阳政府的安排下住进一家小旅馆,夜里发生余震,但是疲劳已经完全淹没了恐惧。第二天,他们听说这场余震有6级!
绵阳,战时共产主义
孙医生的手机是一机双卡,全队只有他还能与外界保持联络。在绵阳-青川-平武的行进中,电池只剩一格,他只能发完短信就关机。
他说“家里”时刻挂念着他们,这个“家”是整个中心医院。他几乎没给自己的家人打过电话,他觉得应该把宝贵的电和信号留给大家。他说他的爱人和孩子都是那种很理智很冷静的人,绝对能理解他。
后来他才知道,他所发的每一条消息,在医院网站上,点击率都非常高!他感到了心和心在一起的意义。
绵阳-平武,平时这条路高速只要3个钟头,而医疗队整整走了13个半小时!
孙医生说那是一条“死亡之路”。山体滑坡,不断发生的余震,路面坑洼不平,不时落下的碎石倾泄在路上,还有像大卡车一般大的石头砸下直径七八米的深坑,一些路段的路基和路崖也可能会随着滚落的巨石跌入深渊……天色渐黑,因为弯道太多,车灯的有效照射距离只有30米左右,加上需要躲避滚落的石块和路面深坑,车轮几乎是贴着路崖前进……
当他们到达目的地,队员们欢呼着跳下车去,紧紧相拥……孙医生觉得,他们进来得那么不易,所以一定会尽最大所能救治老百姓,要不就辜负了这样的生死之劫!
安顿下来,医疗队立刻去坝子乡、南坝乡等乡镇送医送药。质朴的灾民一边感谢着他们,一边跟着救援车指点哪一段山体容易发生滑坡。当救援车转过一个山道,由于有老乡的事先提醒,车子刚加速过去,滑坡就来了!
灾难险恶,人和人的互助变得愈加温暖。在平武的第一个夜晚,孙医生他们是睡在马路上的,平武电力公司员工请他们进大院扎营;看着队员天天吃方便面,他们又恳请队员去吃食堂,不须排队。
天啊,热饭!
为了表示感谢,细心的孙医生在平武县城找到一家超市,打了墙上广告上的电话联系到经理,购买了一台冰箱送给电力公司食堂。要在平时,一台冰箱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时刻,却表达着“雪中送炭”一样的赤诚。
英雄是理性而真实的人
从医学角度来看,做一项重复性的高强度工作,14天,是人心理承受的一个期限。因此,5月28日,按照上级指示,孙医生所在的第一批医疗队撤离灾区。
孙医生说,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科学救灾”的一些思考,这个轮岗制度其实是很人性化的。
他相信灾民肯定会得到一批又一批医疗队的救治,“全国人民的心都和四川在一起”,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归途依旧坎坷,在路上,孙医生远远看到了山上又冒起了黄烟,在绿树的映衬下就像阿拉丁神灯飘出的魔鬼——又震了。有人尖叫起来,而孙医生依旧是波澜不惊。
命悬一线,车顶上就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炸掉也不是,冲过去似乎也非常危险。
一位头发花白的先生,在那块石头下来回走了三趟,让车队开过去。后来孙医生才知道,那是位院士。
他想起了这一路上他遇到的人:唐家山堰塞湖边上勘查险情的院士,带着4辆越野车药品的济南志愿者,只有6瓶矿泉水的260位消防战士……
回来了,洗了14天之后的第一个热水澡——天堂啊!
灾难过后,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活着不容易,该吃吃该喝喝,及时行乐!
孙医生觉得,这是另一种消极,应该有质量地活过每一天。
在前线,每天无论多晚,孙医生都要写下一些医疗救援心得。比如,队员的性别、年龄、体质、专业素养,队员的编号、救援包的编号、急救包里该放哪些物品……孙医生的岳父当年参加过唐山地震救灾,老人总结过很多经验,孙医生也想把自己的心得深入思考下去,出版成册,惠及更多的人,教给人们居安思危。
孙医生理性得让人敬佩,但他的细心,又让人心头暖热……在到达灾区的第三天,考虑到卫生问题,尤其考虑到队里还有两位女同志,他冒着余震的危险,想了很多办法,给大家购买了干净内衣;他支起砖瓦,找来盆子,生火给队员们烧开水烫脚解乏;他承诺不会让队员睡在雨水中,一个人搬了十几块水泥板铺在帐篷里;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好一点,他借了锅灶,亲自炒菜……
如果说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互救只是人类在发挥本能,那么,人性的复苏、“男人”的归来,也可以说是自然生出的一种情愫……不过,这足以让我们聊以大慰。
现在,这个叫孙少川的医生回来了,穿着白大褂坐在我对面,从盒子里挑了“大白兔”奶糖递给我吃。
sdznxf@126.com
(编辑: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