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彰显生命意义的河
2008-06-27李弗不
李弗不
青年军旅作家卢一萍的作品有着一种高原旷野、原始古朴、雄浑悲壮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往往能给人以巨大的思想启迪和灵魂荡涤,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释怀。
新颖而别致的标题
看文章往往先看标题,好的标题一下子就会牢牢地抓住读者,使人不能不往下读去。“河”本就是河,还有什么“明亮”不“明亮”的区分吗?莫非还有什么“黑暗”的河不成?所以,作者的这个标题确实让人思量,让人觉得新颖而别致。通读全文,才知道作者的深意,原来他所谓的“明亮的河”,是指河的本质精神——奉献和献身气质而言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它知道自己前景绝望,但它不愿放弃它岸边的一棵草、一株树、一垄庄稼、一个村庄、一片绿洲,它为此前往,认为完全值得,认为那每一种在它浇灌下生长着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片大海,所以这河有一颗母亲那样明亮的心”。是啊,母亲那样明亮的心,那样无私的心,的确可以冠之以“明亮”二字了。
蕴藉而隽永的语言
清爽舒展、蕴藉隽永的语言,是本文最引人注目的一点。
比如,其行文写道“而叶尔羌河却在大荒凉中保持着自己的品性”,句中的“品性”就很有意蕴,你必须品读文章,才能知道,其所说的“品性”,原来是指这条河的空旷、孤寂、古朴而悲壮的气氛。再如,第二段末尾的“足以让人感动并得到安慰”,其中的“感动”和“安慰”,也是很有深蕴的。为什么“感动”呢?得到什么“安慰”呢?仔细琢磨,才知道这条河在无边的荒凉中仍然勃发着强劲的生命活力,从亘古的高原发源,保持着其磅礴之势,一路远远走来,却仍然是清澈明亮,没有被任何污泥浊水所玷污……这的确是既让人“感动”而又让人得到莫大“安慰”的。
作者是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人,他说:“我特意到了河边,掬起一捧水来,饮下……口中留下了河水忧郁的味道……这种忧郁的味道缘自孤独吗?”为什么是“忧郁的味道”,其缘自何处呢?虽然作者紧接着有说法,强调说并非缘自孤独,而是缘自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但我们仍然要生疑发问,为什么呢?咀嚼其语言深蕴,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它从一条溪流成长为一条大河,一直在孤独地战斗,孤独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它已有的品性,因此忧郁的味道不是缘自孤独;高山岩石阻挡得越死它就越能往前冲,而沙漠阻力不大,却分散了它、瓦解了它,充当了它的坟墓。因此它为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忧郁,它的忧郁是一个理想破灭者的忧郁。
尤其让人深思的句子是“在外力让它结束的地方,河流才真正开始”。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任何一个读者读到此都不能不想了。只有总体把握后,你才能明白,原来这是说这条河流具有劈山开石之力,阻力越大,它就越能向前冲,想让它结束吗?不,它才真正开始呢;阻力越大它就越会去冲破它。这是一种何等的伟力啊,是一种何等的精神!语言就那么简简单单,可意蕴却无比深厚、丰富,这种语言的张力,不能不说是挥就美文妙文的功臣。
此外,作者还十分善于使用修辞。“在这土地与河流构成的大地上,土地一直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坚守着自身的原则,有什么便向世界提供什么——食物和美,丑陋和贫穷;而河流却是个理想主义者,它以飘逸的流动之姿,以不停的歌唱,毫不停止地奔波,直到自己应该到达的宽度和广度之中。”这段话读后让人非常难忘,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让作者用到了极致。文章末尾的引用,也是极其贴切而自然的。
全文中,像这样深蕴而隽永的语言,几乎是俯拾即是。
含蓄而博大的主旨
如果说前两大看点,还不足以成就美文妙文的话,那么,其启迪思想,荡涤灵魂,含蓄而博大,彰显生命意义的主旨,无疑就是其之所以成为美文的真正原因了。
写自然,写高原,写河流的文章,有很多,但都没有给我留下如此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作者笔下的这条河流,源自鹰飞翔的高度,它曲折,它蜿蜒,它流经荒凉,它空阔、旷远……这些自然的特性,本都不足为奇。奇特的是,这条河在空旷、孤寂、古朴而悲壮的气氛中走来,它不惧阻碍,以劈山开石之力,摧枯拉朽,势不可当。更让人感到奇特的是,在它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它仍然毫不犹豫地去浇灌那一棵草、一株树、一垄庄稼、一个村庄、一片绿洲……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呢,岂能是“博大、无私……”之词概括得了的?尽管沙漠分散了它、瓦解了它,成了它的坟场,泯灭了它的理想,然而它无怨无悔,仍然要流成一条明亮的河!
作者笔下的这条河,又何尝不像一个生命呢?人是万物之灵,一条河尚且具有如此的坚毅、果敢和无惧无畏的精神,一个活生生的人,难道还不如一条河么?生活里某些人的自私、冷漠、庸俗、卑微……何足以跟这条河相比呢?生活里某些人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犹豫、徘徊、裹足不前……何足以跟这条河相比呢?即使生活里某些人也不失勇敢、坚强、忍耐……但又何足以跟这条河相比呢?
这是一条照见生命灵魂之河,这是一条彰显生命意义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