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药价谜团

2008-06-26

今参考 2008年6期
关键词:药价药房医药

没有严格管理制度的中国医疗体系已经成了唐僧肉,无数吸血鬼攀附其上,痛饮着国家原本就不充裕的医疗资金。

如果不能在完善中国医疗体系上下大工夫,如果不能在医疗改革中取得突破、获得实效,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纵容犯罪、谋财害命。

药价虚高:药品回扣知多少?

新的医改方案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关于“医药分开”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期望,这能让高昂的药价降下来。过去几年,药品价格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百姓药费负担还是节节攀升,药价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药价究竟高在哪儿?如何才能让药价回归其真实价值?记者进行了调研。

案例:“齐二药”严重药害事件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最近进行的案件审理惊曝药价内幕:事件的主角——假药“亮菌甲素”,其出厂价每支仅5元,到医院患者手中价格却猛涨至46.1元,价格飙升8倍多。

显然,卖给患者的“亮菌甲素”价格奇高。那么,这40余元的加价都到哪里去了呢?据有关调查,广州金蘅源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以5元/支从“齐二药”批发这批假的“亮菌甲素”,然后该公司以每支34元的高价卖给了广东医药保健公司,利润高达580% ;而广东医药保健公司以每支36元卖给了中山三院,中山三院卖给患者时又涨了10.1元。

由此可见,药品的出厂价并不高,加价都被中间环节瓜分了。据有关知情人讲,医药公司之所以大幅抬高价格,是为了将其中的利润返还购药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回扣,以实现利益均沾。换言之,药价虚高,很大程度“虚”在回扣上。

一般一个药品要通过总经销、地区分销、医药代表、医院药房这样几个环节才能到患者手上。我国目前有近5000家药企、7000多家医药分销商,医药生产和经销的开放竞争程度远高于医疗服务领域。与此同时,药企生产的药品以仿制药居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全国能够生产“亮菌甲素”的企业就不下百余家。同类药品多的是,当然是谁给的回扣高就进谁的。于是药企间的竞争就演变成“回扣战”。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指出,回扣是药商们在竞争压力下让出来的利益,可是这部分利益,没有落入患者的口袋,却进了某些医院和医生的腰包。而这笔回扣最终的买单人是使用药品的患者。

药品是一种高度依赖专业知识才能消费的商品。我国药品的80%是通过医院销售的,以药养医的体制决定了医生手中的处方权就是药品的生存权,更是回扣生存的土壤。

尽管连续几年大力整顿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但据全国纠风办统计,仅2007年,全国医务人员上交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依然达4亿元。有关专家认为,实际上回扣的金额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杜绝回扣:招标采购管用吗?

案例:正在征求意见的《2008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所有入围药品品种对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不得进行转配送,严格执行“两票制”(即厂家向配送公司出具的发票和配送公司向医院出具的发票),意在压缩中间环节。这条规定引起医药界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规定本身会对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还在于药品招标虽然提出好多年,但方案变化频繁,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药品招标采购至今已实施8年,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招标采购遏制医药购销中的回扣。然而,它在实际运行中却走了样,被业界称为“阳光下的腐败”。

九州通集团副总经理牛正乾说,招标机构在确定中标企业时,考虑的因素为:价格占40%,质量占40%,服务占20%。除前一项是硬性指标外,后两项都是灵活指标,随意性较大。于是,即便在同一省或同一地区,招标中标价也可能因招标时间和评审专家的不同,对同厂家、 同品种、同规格的药品,招出不同的价格。

河南某药企营销经理告诉记者,普通规格、剂型的药品常常会有多家企业竞标,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会压得很低,即使企业中标也难获利。而新规格、新剂型的品种竞争对手少,中标可能性大,价格也相对高。为了中标,企业挖空心思给药品改剂型、换名称,力争创出独家品种或剂型。其结果是市场上的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反而被提高了,这就背离了招标的初衷。

此外,国家允许医疗机构按照15%的进销差价获利,药品中标价基数越高,顺加额也就越高。因此,医疗机构更愿意选择价格高的药品。而价格低的药品,由于顺加额小,也就难以进入医院。少了医院这条销售的主渠道,企业就不再生产廉价药。这是廉价药短缺的根本原因。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二次招标”的怪现象。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各省每次投标的品种都超过5000种,一般中标品种有几千个。而一家三甲医院药房的日常药品也就1200种左右。因此药品中标并不意味着就能进医院销售,这就派生出“二次招标”,即在招标完成后,中标企业再“公关”医疗机构以使自己的品种真正进入医院销售。“回扣”再度现身,不仅使公开的招标成了摆设,药价也难以下降。为此,业界一再呼吁,药品招标制度亟待完善,招标模式亟待创新。

医药分开:药房托管是良方?

案例:南京自2006年起,在保持社区医院药房隶属关系、产权、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引进托管企业,将全部药品的采购、配送委托给药品流通企业,变医院药房进药为托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采购药品。在此次医改方案的酝酿中,“医药分开”也一直是强调的重点。

不少人认为“医药分开”是改变以药养医、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对策。

从南京市药房托管试点效果看,确实起到了规范药品流通市场,遏制商业贿赂行为的作用。首先,托管切断了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利益链。原来一家医院至少有20多家医药经营企业供货,几十位医药代表促销。托管后,通过公开筛选,只确定一家医药经营企业。这就杜绝了医药代表到处活动的现象。其次,形成了医院和医药经营企业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药房托管后,医院由原来的药品“采购员”变为药品采购的“监督员”,形成了医院与医药经营企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据南京栖霞区、雨花台区医疗机构对十种常用药品药价的统计,分别比托管前下降14%和17.2%。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方式不看好。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表示:“目前的药房托管是一条‘死胡同。”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院和药房的经济联系,托管费的存在相当于企业把过去给医生的钱给了医院。“医院的利益是最大化了,但如何保证就一定能让利于患者呢?让利的幅度又有几何呢?”于明德强调,医药分开的着眼点不在于把药房搬出去还是放在医院,关键是切断经济联系,即医院、医生和药品的消费之间不能有经济联系。

药品降价死:价格管制为何失灵?

案例:去年5月,发改委对260种西药进行限价,并宣布经过24次调价限价、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已全部调整到位。其中,900余种药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约占70%;70多种廉价药品调高了价格,约占5%;300余种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此后,发改委将不再进行大规模降价,而采取每两年微调一次的办法加强对药价的指导。不过,政府调价限价并未赢得太多叫好声。

面对发改委的多次药品限价措施,许多人反映药价负担并没有降低,一些降价药还买不到了。“药价频频降,百姓没感觉”,究其根本,政府规定医院可加价15%卖药是关键。近几年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超过60%,卖药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收益率的管制诱导医院进销高价药,药品一降价,医院就选择价格相对高的品种,医院不卖降价药,企业就不生产,致使药品“降价死”。

与此同时,进口药和合资药却都享受单独定价,不受发改委药品降价令的影响。例如,国产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克/支)售价为10多元,进口的却卖到90多元。医院若销售前者,大致每支可加价1.5元,若销售后者,则每支可至少加价13.5元。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降价,国内药企会因利润空间太小而无力与跨国药企竞争,其结果,百姓只能选择合资药,药价会更高。

可见,不论是限制零售价,还是规定医院的进销差价,价格管制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药价负担,也没有从机制上理顺药价构成。百姓企盼,新的医改方案能够真正从机制上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把药费负担切实降下来。 (富子梅/《人民日报》)

医疗体系养了多少吸血鬼?

到一家闻名全国的大医院看病。挤坐在医生桌前的两个护工,每人手里拿个挂号条,另一只手上则是一个药单,医生在电脑上不断选出她们要的药,遇到不能开的药就告诉护工,这个药你去消化科开。两个女护工都瞪大了眼睛盯着电脑,不时在屏幕上指点一些药单上没有的药,医生则顺从地轻点鼠标。不一会儿,两个女护工每人拿着两三张药方,嘻嘻哈哈地走了。挂号条上面印着“王川龙”,一个男人的名字。接下来的三个人都是开药的,除了其中一个人说了一下症状外,其他的都是上来直接报药名。看着医生的鼠标飞快地点着4盒、4盒……一张张处方从打印机中飞快地吐出,我的心中越来越愤怒——因为这几个人明显没有一个是病人,而她们手里拿着的,全是开药不用花一分钱的免费挂号条!

这些没病的人开这么多药是自己吃了,还是倒手卖了呢?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拿了不该拿的药,许多真正需要药的病人就会拿不到药。在中国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人在医疗领域多吃、多占,就等于是在对别人谋财害命!

我去北京另一家知名大医院就诊。一位老专家开药时,问了我一句:“是医保的吗?”我答是。他就给我开了几种药。交款划价时,收款员告诉我要800多元,我吓了一跳,事后才知道,只要是医保范围内的药都是能报销的。从那以后,我知道了医保是怎么回事。

我也知道,医德沦丧的责任不全在医生身上。有一个医生曾经向我抱怨:学医又苦又累,学了十几年,基本工资每月才两三千块,如果不在开药时从病人身上找补找补,连生存也要成问题。他又举例说,国外的医生待遇如何如何之高。我一想也对,医生虽然都在白求恩面前宣过誓,但他们也是人,也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他们的社会地位与付出不成比例时,他们自然要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寻求补偿。而当这些非正常手段不受惩罚,甚至成为行规时,你就不能指望大多数医生出淤泥而不染,医德沦丧只是早晚的事。

当然,中国有限的医疗资源被大肆侵占,也绝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问题,许多有报销能力的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想方设法占便宜。过去,有些医保定点药店卖日用百货。还有一些离退休老干部,利用自己医疗全报销的优势,长期住院,名为治病,实为疗养。有的人还为家里的子女、七大姑、八大姨开药。南昌曾经有一位离退休干部一人一年开美多巴627盒,如按正常剂量服用,可以每日不间断地吃62.3年;另外他还开了拜糖平857盒,可以连续吃23.5年。一年半的时间,国家一共为其支付医药费30.9万元。这些现象说明,没有严格管理制度的中国医疗体系已经成了唐僧肉,无数吸血鬼攀附其上,痛饮着国家原本就不充裕的医疗资金。而同时,中国还有大量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有许多低收入群体甚至还面临着小病看不起、大病坐等死的悲惨命运。

因此,如果不能在完善中国医疗体系上下大工夫,如果不能在医疗改革中取得突破、获得实效,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纵容犯罪、谋财害命。 (窦含章/《学习时报》)

提醒:用药七大心魔

药物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武器,正确用药,能及时减轻病痛,恢复健康。可是有不少病人却存在着下列一些用药的心理误区。

1.求快心理。有些患者求愈心切,希望药到病除。用药后体温不降,就一天跑几家医院。其实这种做法徒劳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2.求新心理。其实新药并非万能药,也有毒副作用,不见得都比老药好。有些老药用了数十年经久不衰;而有些新药却因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大而昙花一现。

3.求洋心理。认为进口药总比国产药好。其实并非如此。有些国产药在国外也畅销,尤其是中成药,在世界上是很有地位的。

4.求多心理。有些病人要求多开药,认为药多疗效佳。其实,药物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用药不当,会产生耐药性、过敏反应,加重某些脏器负担,反而不利于病体康复。

5.求补心理。认为“有病必虚、体虚必补”,从而一味追求滋补。其实中医治病,讲求辨证施治。实证忌补,虚证也未必一定要用补药。乱吃补药,有弊无利。

6.求贵心理。药价高与工艺复杂等因素有关,与疗效并非一定成正比。用药关键在对症,并不在于药价贵贱。

7.迷信抗生素心理。抗生素用途广、疗效高,深受青睐。可是,有些病人一旦发烧,不分青红皂白就用先锋霉素。其实,对于病毒感染,抗生素是无能为力的。滥用抗生素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甚至造成体内真菌感染。(来源:39健康网)

猜你喜欢

药价药房医药
面向自动化药房的搬运机器人设计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WELLNESS TODAY
医院药房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探讨
遏制药价飙升
药房里的照相馆
声音
藏医药三大学说
药价上包装能否扼制“药价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