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中的经典该不该删

2008-06-19周育英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8年6期
关键词:古文课本文学

周育英

据国内某知名网站报道,从2007年9月1日起,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将要大换血:《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掉《孔雀东南飞》,《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部分古文名篇被撤下。消息传出,各大网站论坛一片哗然,并很快形成两大对立阵营。支持者认为教材编写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反对者则哀叹“快餐文化取代了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认为“这预示着教育娱乐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担忧过多删减古文名篇在中学教材中的分量会加剧已有的文化断层。

请联系上述现象,结合当前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感想或心得。自定立意,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解】

○ 审题

一要特别注意文题中“《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部分古文名篇被撤下”一句。也就是说,课本换血不是换掉古文,也不是撤掉所有的文言文,而是换掉部分经典篇目。这样在行文中就不会大谈特谈文言文枯燥、难懂、无用、过时。

二要注意舆论“形成两大对立阵营”,可从支持或反对任意一方谈看法。

三要注意要求中“请联系上述现象,结合当前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感想或心得”一句,即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四要注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能为了创新写成诗歌。

○ 立意误区

1.立意不深刻:例如,谈郭敬明、韩寒的作品令人动情,的确有魅力,应该选入教材。但只写学生如何喜欢他们,喜欢哪些文章,哪些句子,对他们的作品是什么风格,有何魅力,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却谈不透。

2.立论不严谨:如果你的观点是“经典有教育意义,不能换”,论据却是“学习了《卫风·氓》,女生就不会早恋了”“《雪山飞狐》是长篇,学生没时间读”“海子的诗歌没价值,不能选”,别人就会质疑“不学《卫风·氓》,学生就一定早恋吗”“《林黛玉进贾府》不是从长篇小说里节选的吗”“海子的诗歌无价值,他还能是名诗人吗”?

3.观点不明确:说古文难懂,我的确不想学;接着说古文是经典,不能丢;最后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文章写了等于没写。

4.思想不健康:认为“之乎者也”无用,教师是逼迫学生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并由此推及读书无用,扼杀个性,借作文的阵地大发牢骚。

○ 构思导引

上述材料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经典的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矛盾。立意的核心观点应是“要继承,也要发展”。结合具体背景,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谈经典的作用。选入课本的是千淘万漉的精华,用前辈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才能保证我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学习经典,不仅是为了学习主题、结构、语言、写作技巧等,更是为了传承文明,防止文化断层。

2.谈大众文学的优势。多读一些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品,能缓解生活压力。现当代的作品,经历了时代的检验,能沉淀下来的就是经典,在教材中增加它们的席位未尝不可。

3.谈取舍的办法。留——给经典一个栖身的地方。可从保留经典需要教材的强制性和高考的导向性来写,指出阅读经典的文字障碍,思维障碍,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而经典的影响也可通过高考的平台来扩大。删——还纯文学更大的空间。可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谈教材选文的特点,提出适当删减讲话、绪论等篇目。增——给文学补充新鲜血液。在课本中引入大众文学的精华,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谈编教材者的理由。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难教,但削足适履不是办法,要提高教师水平;从学生接受角度考虑,难了要删的话,英语也难,是不是可以不学?突出文学的熏陶是长期渐进的过程,编者要全面考虑。

○ 素材拉练

1.“家有财产万贯,不如《世说》一卷”“半部《论语》治天下”,鲁迅的作品“如匕首,如投枪”。

2.毛泽东最爱看的一本书是清代洪迈的《容斋随笔》;柏杨在台湾坐牢9年零26天,通读《资治通鉴》,写了《中国人史纲》等三部巨著。

3.赵薇演唱的《不能和你分手》中的“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是翻译的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金庸不熟读文学史,不会安排萧峰契丹人、宋人的身世之谜,他的小说情节曲折又何尝不是借鉴章回小说的文学手法呢?

4.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请于丹解读《庄子》《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就是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传承经典,高中语文教材选编时可以借鉴。

【时文范例】

语文课本不该删去古文经典

湖 北/张泽勇

据《青年周末》报道,北京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换鲁迅的《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换了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掉《孔雀东南飞》……我上过中学,也教过中学,我知道,要编写一本人人满意的中学语文课本,无疑是一件难事。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金庸的小说替换鲁迅的小说,余华的小说替换高晓声的小说,都未必不是有益的尝试,但就是不该删去古文经典!

凡是读过金庸小说的人,无不为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入木三分的人性所感动。而鲁迅的小说,说实话,正是我国早期脱胎于文言比较幼稚阶段的现代小说,可读性不是很强。加之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选用了17篇,其数量已很惊人了;再说,鲁迅本人也说,他的作品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以金庸小说替换一篇鲁迅小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同为写农民,无论是小说情节的冲击力,还是思想深度的震撼力,远比写当代阿Q式农民的《陈奂生进城》要强烈得多。所以用余华的小说替换高晓声的小说,也无可厚非。而删去古文经典,则很不妥当。据该教材一位编委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化。不错,我不否认每个时代确有自己特定的教材,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决不能删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正如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美国中学课本中的《富兰克林自传》、杰弗逊的《独立宣言》等这些古典精品,无论如何也不会删。删去这些,也就意味着删去独立与自由,删去人们熟知的沧桑与历史,删去人们的精神支柱与家园。

我们这些国学经典为什么不能删呢?我以为姑且不论它那精湛的写作手法,就是它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也是那些编委热衷挑选的当代作品所不能比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南朝时期第一篇长篇叙事诗,是最早发出的“歌颂爱情、反抗封建”的呐喊;《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将相和”“团结就是力量”的千古佳话;《触龙说赵太后》写的是父母爱子女要为子女长远打算的道理;《过秦论》分析了秦国“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亡国教训;《病梅馆记》是呼唤人才成长的环境;《石钟山记》则说明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深刻哲理。可以说,这些经典要么是历史经验,要么是生活哲学。毛泽东在世的时候,曾多次讲过廉颇、蔺相如和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以教育我们党内的高级干部,要正确处理团结问题、家庭问题,这充分说明经典的魅力是不朽的,是超越时空的。

我现在就可断言,那些编委虽然删去了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但永远也删不掉人们心目中的经典。这些删去了的经典,说不定明年还会回到课本中来。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选自《三峡晚报》2007年8月24日)

【学生佳作】

是谁刺痛了文学的眼睛

秭归一中高二/王璐璐

也许你曾为郭敬明、安妮宝贝忧伤的文字哭泣,你说那也是你的生活;也许你曾陶醉在金庸、古龙的刀光剑影、豪气侠义之中,幻想着自己能成为无人能敌的大侠;也许你曾躲在日本动漫的小天地里,为那些曲折搞笑的情节如痴如醉……

越来越流行的大众文化,席卷而来,让经典文学毫无容身之地,甚至连北京的高中语文教材,也用大众文学替换了经典古文名篇。由此我推想,20年后的学生们,也许可以不用学习中国古老文化了。真是那样,我们想阅读古文传统篇目就只有去博物馆了,可悲亦可笑。面对书店里娱乐小说紧俏而经典文学无人问津的现象,我仿佛看到,汪曾祺老人站在被霓虹灯包裹的一幢幢写字楼前,努力地寻找被时间从记忆里抹去的胡同照片。我长叹一声,沉重地翻开《红楼梦》泛黄的纸页,独自承受黛玉无人能解的寂寞,体味汪曾祺面对没落的胡同的悲凉。

这并不是在否定大众文化,我以为,大众文化随处可见,不用担心对它了解得不够,而传承经典文学的主阵地,就是教材。如果一味地推崇大众文学,连教材这块阵地也被大众文化占据,文学的眼睛真的被刺痛了,经典文学的没落就不远了,恐怕已有的文化断层会变成文化断代。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后辈拿着经典去叩邻邦的大门时,那时再像余秋雨那样面对敦煌文化的流失疾呼“我好恨”又有何用呢?

我们不妨顺应时代的脚步,用灵活的方式接受先辈留给我们的神圣礼物。《百家讲坛》里,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于丹讲解《论语》《庄子》心得,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不正是为了使这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东西能够为大众接受吸收,能够流传得更久远吗?

给经典留个栖身之处吧!当教室里有《百家讲坛》式的经典解读之声时,教材中多几篇《庄子》选文也伤不了学生的眼睛。

【点评】

此文以排比开头,列举了大众文学的影响,看似为大众文学鼓掌,实则引导人们注意经典文学地位的尴尬。进而联想到高一学过的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和高二学过的《道士塔》,提醒人们不要再让文学经典走向没落。最后大胆地建议,希望老师们能深入浅出地教授经典,让经典占据教材的主阵地。通篇没有空洞的议论,而是在冷静地观察,深入地思考后,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不足之处是题目是设问句,文中却没有做明确的回答。论据也略显单薄一点。

猜你喜欢

古文课本文学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文学小说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