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十大经济学原理
2008-06-14雍成瀚
雍成瀚
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同前两年一样,火爆异常,有的职位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竟然高到3000∶1,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大家一致众说纷纭。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除了在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之外,为官还是大多数有志青年的追求。面对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没有必要去过多的妄加评论。如果撇开政治、道德层面的解剖,为官的游戏规则同样精彩纷呈。当你仔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这些官场的游戏规则本身,极好地说明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所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不论是偶然的机遇,还是矢志的追求,为官与自主创业开公司、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一样,一旦做出决定,就意味着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选择为官从政,获得的是名誉、地位和附着在上面的某些福利,对于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来说,或许还有纷至沓来的成就感。但是,“硬币总有另一面”,有得必有失。古语云:文官不言钱,武官不言死。就是说,选择为官,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发家致富的念头。
名与利的取舍,为官者不可不察。很多现代贪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既已获名,又想得利,最后弄得身败名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不期然从反面印证了经济学的第一原理。
某种东西的成本
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为官者,失去的东西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最基本的方面差别应该不大。能够得到公认的首推家庭。做官当领导的也都是“人”,都会有配偶儿女。由于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工作环境,为官者承担的家庭责任落空,家务琐事、子女教育、关爱老人等家庭伦理义务,大部分要转嫁到配偶一方,自己在满怀愧疚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天伦之乐。
中国士大夫有一种视名利如敝屣的传统,但如果用经济学交易成本的原理去考量,为了失去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为官者也不要太情愿做精神贵族。既然为官,就不要找任何借口地勇往直前,最终造福一方,才能对得起那些你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说穿了,是人们对得失之比的精确权衡,它天然地存在于理性人的心中,与道德评价无关。对于腐败的查处之难,其实反映了制度缺失之下人们的边际考量。对于贪官来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
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就非常艰难。从监督方来说,举报一个贪官,对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而言,边际收益极低,但边际成本一般却非常高昂。所以,群众监督,理论上有之,实际上无之。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一是提高违法成本,二是提高举报收益。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为官者总是通过开展各类评先创优、达标验收活动制造“稀缺资源”,目的就是为集体提供激励。激励是为官者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放弃了激励,为官者等于放弃了权力本身。但是,对激励标准的把握要有“度”。如果标准过松,激励的作用就会减弱;反之,如果标准过严,激励又会走向反面。
《中国新闻周刊》曾披露某地交警瞒报交通事故的案例,就是上级的激励门槛太高,为了保持名誉,同时也为了不得罪前任,后任不得不瞒报造假。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激励作用的运作机理。为官者,为了获得预期的激励反应,必须充分注意被激励者运用经济学原理的第三条,即“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为官者常犯的错误是,该干的事没有干好,本来应该下级干的事自己却干了一大堆,劳而无功不说,下面还怨声载道。凡事亲力亲为,其认知障碍就出在不懂得贸易的好处。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就是对集体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贸易分工”的蓝本。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等于完成了自己的“贸易分工”。
为官者的责任就是坚持科学分工,让每个人各擅其长。当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时,也等于为他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帮助;当人人都做到最好时,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处获益,最后是集体浪费的降低和集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市场通常是
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对为官者来说,市场其实就是主导人们行动的游戏规则,或者说制度规范。一个由内心满怀希望并不懈追求的下属组成的集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想按照既定的规则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获得晋升。
每一个个人,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为官者要做的事不是去干预某一个人的工作,更不是去朝令夕改,而是尽力维护这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规则,不断强化人们对于规则的认同。对于合理制度的普遍遵守,最终将促使整个集体的处境得到改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和所有的生命一样,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有生命周期,一切生命现象也会从社会运行过程中反映出来。游戏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官者的责任是站在高处,及时诊断和发现哪些指导人们行动的市场规则已经失灵,然后及时做出修正。
比如,任何集体都很难避免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无论是对哪一方的片面追求,最终都会导致不利于集体的消极因素产生。当矛盾趋于激化时,为官者运用职务权力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就是要及时“纠错”或者“纠偏”,最终将有利于整体状况的好转。
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
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单位无论大小,为官者的贡献不仅是管理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创造和提供有助于整体处境改善的业绩,而且这种业绩可以被作为商品一样推广使用,从而在更大范围产生效益。
一个集体,创造的成功经验越多,则该集体在更大范围的集体中价值越高,竞争力也越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既不讲方法,也不讲绩效,则很难为集体作出贡献。为官者还应当高度重视管理过程的有效性,一个集体的有效劳动越多,则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很高超的领导艺术。
货币发行过多时物价上升
为官者的“货币”,不是职务,也不是附着在职务之上的权力,而是承诺。这个承诺,可以是城市发展规划,可以是施行某项政策的决心,也可以是消除某种消极因素的表态。
为官者每次做出的承诺都等于发行了一次“货币”,人们拿到这个“货币”后,就要到市场上兑付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为官者能够做到言必信,信必果,则其发行的“货币”就市值坚挺,市民群众或下属拿着这个“货币”就能很容易兑付想要的东西;如果计划太多,决心太多,许诺太多,又总是兑现不了,就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不良状况。所谓“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就是你要让别人相信你新做出的决定时,必须要花费更多的口舌去解释,否则,人家就有理由不再信任你。这种贬值对为官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
与失业压力之间的短期权衡选择
对为官者来说,所谓“失业的压力”就是下属缺少明晰的目标。过多的个体缺少明晰的工作目标,显然对于该集体的发展不利。为减少这种压力,为官者不得不发行一定量的“货币”,通过制定一个个目标,激发下属去实现。
但是,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对你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时候,为官者通常选择不再发行新的货币,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恢复已发行货币的购买力上去。
(摘自《决策》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