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六则
2008-06-10
杨涛:宏观调控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份CPI同比上涨8.3%,第一季度GDP增长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在总需求“三驾马车”中,出口同比增速回落6.4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消费同比增速则提高5.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今年的宏观经济复杂性不断提高。虽然物价环比涨幅略有下降,但仍呈高位运行,全年实现4.8%的调控目标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增大,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下降,而从紧货币政策也必然抑制投资增速。这样,未来如果消费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且投资效率得不到根本改善,则经济下滑风险就会增大。最终,经济滑向滞涨的风险会持续积累,政策调控的内在矛盾性不断增加。
针对这种多重困局,可以预计在调控中始终会体现两方面重点。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姿态不会改变。其次,宽松的财政政策将成为防止经济下滑的重要手段。财政继续增加社会保障类支出比重,在我国所面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阶段,短期内对物价上涨影响有限,却能真正引导居民消费增加,促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重视减税也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创新点。另外,改革和放松管制也应是我国经济突破困境的重要举措。□
姜伟新:住房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方向
就当前住房市场化改革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近日指出,市场机制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家庭多样化的住房需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一要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财政能力总体有限,要坚持适度保障的原则。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二要从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的供应。帮助那些既不属于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又没有能力进入商品房市场购房的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三要多种途径改善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步伐。
祝宝良:抑制物价上涨首选财政政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近日指出,为应对目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政策选择应首推以补贴低收入阶层和供给比较短缺行业为主的财政政策。
祝宝良指出,物价进一步上涨可能会从结构性演变为成本推动性的物价上涨。其主要原因在于四方面的因素:一是原油价格在大幅度的上涨,原油价格现在已超过每桶100美元。二是铁矿石价格上涨。三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四是物价上涨的范围从食品可能演变为纺织品的价格、家用电器的价格的上涨。面对这种混合性、多因素的上涨,祝宝良认为任何单一的政策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应采用组合拳的模式。
祝宝良进一步解释说,组合拳有四个步骤:第一,解决低收入阶层农业生产很重要的一点是补贴农民。增加受物价影响比较大的行业的补贴。对供给比较短缺的行业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鼓励生产。第二,人民币适度的升值能降低大宗初级产品的进口成本。第三,坚持以数量控制为主的从紧货币政策。第四,通过冻结物价来稳定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预期。
“而组合拳中的四个步骤,应当优先选择以补贴为主的财政政策,其次是汇率政策,最后才是货币政策。”他强调说。
陈道富:流动性过剩局面未根本扭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道富近日表示,当前社会上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没有根本扭转。从2002年开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局面。经过近几年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社会上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没有根本扭转,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仍没有消除,反映流动性过剩的各项指标仍处于高位。2008年以来,我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流动性格局出现了逆转。因为支撑股市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是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当前股市调整则与大小非解禁、股市快速扩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
从资金角度看,由于企业资金状况相对去年有所紧张,利润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居民储蓄资金向股票市场转移减少,2008年1~2月份各项存款增加1.5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647亿元,股市资金的有效供给下降,导致股市内出现资金相对供给不足的现象。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尚未引入杠杆操作,股市波动并不会直接影响社会信用创造,因此不会导致社会流动性格局的根本逆转。
李扬:大力发展私人投资市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日前撰文指出,发展小企业融资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私人投资市场,还应充分运用各类法律法规,建立保障私人投资者的制度。
李扬认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非简单的“给钱”,也并非依托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来解决,重要的是建立一系列符合小企业产权、信用、产业、经营、技术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得小企业融资得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中,充分运用各类法律法规,建立保障私人投资者的制度至关重要。
此外,相比对大中企业的融资技术而言,对小企业的融资技术显然更为复杂和细致。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尝试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如信贷承诺、应收账款融资等,并实行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等。
阎庆民:银行业五类操作风险需重点关注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阎庆民近日指出,当前在业务流程、IT领域、交易系统、外包业务和案件防控等五个领域中的操作风险需要中国银行业重点关注。
阎庆民指出,对于内部流程,设计不仅要清晰、合理、规范,还要持续进行合规评价和改进;而对日益依赖IT技术处理海量数据,他建议各家银行要充分重视数据安全、系统恢复和灾难备份等问题。
他还表示,银行要对模型的选择、参数估计以及假设检验等方面进行持续评估;要审慎选择外包对手,并对其风险管控能力进行持续评价;同时还要有效防范内部和外部欺诈,严格按银监会“十个联动”及“操作风险管理13条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