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创新高与长期解决之道
2008-06-10褚洪波
褚洪波
目前,CPI上涨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带动的,对于这一成因判断我没有异议。但是,对于以短期思维——比如成立类似“应对猪肉价格上涨应急领导小组”这样的应急机构——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我认为存在巨大隐忧,因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并非一个短期现象,而是我国转型期的生产、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国际粮食供应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是一个长期行为,并且呈现出日益紧张的趋势。
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其中,离开本乡本土到城市做工的农民工大约有1.2亿人,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约8000万人。这意味着,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在迅速减少——在不少地区,农业生产落在了老弱妇孺身上,他们既无精力,又舍不得投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大面积的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另一方面,脱离农业生产的这2亿劳动力,不仅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并且,收入的增速也高于农村劳动力,这意味着对肉类食品、精加工食品消费能力的增强。
同时,我国城市化速度也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既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市民过渡的过程,也是耕地面积随着城市规模扩张逐渐减少的过程。显然,食品供应紧张态势不是短期行为,相应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长期存在。需要强调的是,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下的CPI上涨,是在我国连续四年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发生的,倘若因受灾减产,相关压力可能更大。
从国际情况来看,现在发达国家在全力以赴预防未来的能源危机。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粮食经济学家约阿希姆·冯·布劳恩指出,美国将于2008年将四分之一以上的玉米用于乙醇加工,作为汽车燃料,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将生物能源产量达到1100万吨。为此,世界上不少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通过国际贸易弥补食品缺口的道路不仅变得狭窄,也因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日益危险。
因此,我们绝不能把CPI创新高,当成一个短期的经济现象去对待——尽管的确有春节消费因素、雪灾因素等短期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采取长期的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
我认为,在粮食供应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包产到户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应该尽快在条件成熟地区推广集约化生产,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应对粮食供应长期趋紧的态势。所谓集约化农业生产,是指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化生产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生产集团化、规模化。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具备了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条件,如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些地方出现地多人少的现象,甚至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市场化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农村中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才也在增多等等。同时,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加速化的趋势,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面临转型,除了以往常见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流转”、“土地流转经营公司参与流转”、由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直接转包给业主的“业主租赁”、将土地经营权交给集体再由其转包给业主的“反租倒包流转”等模式,又涌现出“股田制”、“农地招商”等多种模式。这为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现代化过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际上,一些地方的农业集约化生产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当食品类价格屡屡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的时候,当这种推动力有可能长期存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摈弃短视思维的局限,以长期思维来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只有这样,CPI上涨的压力才能最终得到化解。(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摘自2008年3月12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