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赤壁三咏”看苏轼对水的诗意表现

2008-06-06袁夫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空明怀古赤壁

袁夫石

苏轼《自评文》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句话以水喻文,是说自己的诗文丰富浩瀚,如盈科之水,一经迸发,即可淙淙流溢,源源不绝,从容自在;还可舒卷自如,千姿百态,幻化无端;从心所欲,触处生春。

作为乐水的智者,苏轼不但为文似水,还擅长表现水。

“赤壁三咏”指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两篇散文和一首词,即《赤壁赋》(以后简称《前》)、《后赤壁赋》(以后简称《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后简称《怀古》)。这三篇传世名作皆以“水”为表现对象,它不仅变态无穷,清秀雄奇,而且蕴涵作者鲜活生动的生命智慧以及对宇宙人生之理的感悟。

在苏轼的笔下,水形成了丰富多彩、个性张扬的诗意特征,具有很深的审美价值。

一、 水之“清”

有人说,“水性故自清”,“清”是水的基本特征。苏轼以“清”状水,表现其清丽纯净、明澈泓澄的特点。

《前》尤为特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里所展示的,便是一幅水月交融、江天一色的画面,营造了清空邈远、明净纯美的境界。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快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意境,而那种海市蜃楼、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为后文抒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用“空明”、“流光”形容赤壁之水,“空明”状其态,“流光”绘其泽,水态之澄明澹净、波光之盈盈灵动被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来。江水之“渺渺”照彻心怀之深沉,从而引起他对思慕对象的渴望。

再如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一千顷,都净尽,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也突显了江水的纯净澄澈。

苏轼为文、做人推崇清真、清新、清丽、清简的审美趣味,于“清”独好;他每以“清”摹水,正是其趣味人格的表现。

二、 水之“柔”

“柔”亦可看作水之基本特征。开篇提到的“随物赋形”即是如此。老子有“上善若水”,苏轼有“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皆为对水“柔”性的描绘。

《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与《后》自叙登山探险之后“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都是对水之“柔”的诗意表现,也是他得祸后与水推移、随遇而安的思想嬗变的写照。苏轼黄州待罪,脱胎换骨:对眼前身负之累,不存于胸;对未来之忧,不作预虑;于废放之祸,则居道观以养练。正因如此,他才能于忧患困窘之中,化悲为乐,超然澹定,求道访仙,出入佛老。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水无穷无尽,不消不长,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珍惜拥有,及时行乐。

苏轼通过涵泳、体察与觉解,了知水的沉浮之理,穷究水的各种变态并皆能有以应之,最后达到了与水俱冥而忘其为水之境,从而性命自得,心闲体舒,“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君子如水,因物赋形”,意在以水为君子之德,强调君子应该像水一样,随物婉转,顺物而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对尘世、人生有着极深的感悟。无论是玉堂春风、华屋玉食还是白首投荒、庇身茅舍,都能超然淡泊,出处裕如,随遇而安。

三、 水之“奇”

由于志趣脱俗,胸有奇气,除了“清”与“柔”外,苏轼写水,还以“奇”为尚:或奇幻,或奇神,或奇雄,出人意料,想落天外。

苏轼尤擅再现水苍茫奔涌、浩瀚丰沛的雄阔气势,展示水雄奇的一面。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怀古》),犹见江涛海浪银滔翻滚、莽莽荡荡之势。作者豪迈奔放,热情讴歌,江山如画,英雄折腰,遥想公瑾丰功伟业。与己华发早生相衬,从而生发壮志未酬之叹。

苏轼笔下水之“奇”,还表现在“活”的韵味上。

苏轼曾说过:“流水有令姿。”不论是回环、肥腻、喷薄、激射,还是秀媚、光辉,皆为活水情状。《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请看,兔走、隼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锐箭脱手,电光飞掣,露珠翻荷,七喻穷形尽相,惟妙惟肖,表现洪水纵逸舒卷时转瞬即逝、目不暇接的各种变态,可谓酣畅淋漓,奇幻之至。

四、 水之趣

苏轼笔下的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趣”。

苏轼受“流水不腐,用器不蛊”的启示,善于通过对水的观悟,获得关于自然、人生与社会的独特体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以水喻人,移情于水,赋予水亲切近人的品格和灵动活泼的性情,故而读来趣味盎然、哲理横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浪淘沙,涤荡风流。“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这种英雄不在的历史虚无感,引起下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万般感慨。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后》)也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丽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人生感慨。

这样看来,对苏轼来说,水是他创作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他精神人格的象征,水即是人,人化为水,人水合一;对我们而言,水则是一面镜子,“水镜以一含万”,我们要以水为镜,透过“水镜”方能认识、理解和参悟苏轼。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中学]

猜你喜欢

空明怀古赤壁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江岚诗词二首
上都怀古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翠云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