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历史感悟未来 用历史感知高考

2008-05-31陈小军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8年6期
关键词:宪政中华民国辛亥革命

陈小军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

1.《千年变局》说道:“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中国新生》说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可见,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政治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的各自重要举措。

参考答案:①辛亥革命期间: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法令法规,革除各种陋习,发展民主政治;颁布《临时约法》,否定专制制度,维护民主共和制;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致力于实现议会民主政治。②过渡时期:召开新政协,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共同纲领》;成立多党派参与的新中国人民政府;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大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峥嵘岁月》讲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

看来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个曲折发展的历程。请结合20世纪以来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指出20世纪初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事件。

(2)概括指出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所作出的努力。

(3)“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上扫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障碍?

(4)当前我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2)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和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在政治上孤立了反动派,军事上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文革”结束后,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4)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的建设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1年4月,在被英国枪炮打开国门60年后,大清王朝所谓的政治制度改革终于开始了。虽然清政府的“新政”方案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被他们扼杀的戊戌变法,但其实际行动却令国人大失所望,直到10年后的1911年,清政府才迫于形势而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却仍是由满族大臣和皇族为主组成。举国一片哗然,改良彻底破产。

——摘自《复兴之路·千年局变》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的结局并分析造成此结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王朝实行宪政的本质。应如何看待清末宪政?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初中国宪政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从中国近现代宪政的结局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结局:未能在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得到体现。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真正实践;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

(2)本质上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清末宪政借立宪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3)特点: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作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材料一 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

材料二 (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材料三 如何才能改变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呢?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之中,只有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专制政体之不能生存于当今世界这是大势所趋。

材料四 1915年9月15日一本杂志在上海黄浦江畔创刊,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发行量接近16 000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发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提出要想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以上均摘自《复兴之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中找出1840—1919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了哪三次飞跃并作简要介绍。

参考答案: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经过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三次飞跃。“器物层面”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导致了以学习西方科技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是指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认识到,落后于西方的不仅仅是物质技术方面,更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于是出现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文化层面”是指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鲁迅等人开始从观念层面提出要想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发起新文化运动。

猜你喜欢

宪政中华民国辛亥革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宪政思潮
改革的路径不可能是单一的
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