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热点文综专项练习
2008-05-31包训国
包训国
一、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背景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007年8月8日,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曾庆红率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内蒙古自治区60年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创造性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手足情深、鼎力相助的结果。60年来内蒙古的历史性巨变充分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内蒙古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综演练】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内蒙古自治区略图(见右图)
材料二 科学家在对图示A地调查时发现,由水源所在地向外观察,地表植被在很小的空间范围也会出现变化。其中水源地附近的土地几乎完全裸露;在距水源地约200米左右,能看到一些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到1000左右,才出现草本植物与灌木。
(1)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2)图中B是草原钢城__________,简述该地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四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3)材料三中规定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施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4)何谓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是何时成立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和宗教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内蒙古全区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宗教的文物、古迹、寺庙得到妥善保护,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满足了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
材料六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七 60年来内蒙古的历史性巨变充分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内蒙古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5)结合材料五、六,说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
(6)结合材料七,运用有关民族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开创内蒙古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答案:
(1)原因:过载(或过度放牧)导致水源地附近植被破坏。策略: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
(2)包头 有利条件:附近有白云鄂博铁矿,原料丰富;邻近煤炭产地,能源供应充足;有京包、包兰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时间:1947年。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①各民族的文化总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②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保持社会稳定。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6)①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②要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发达地区要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援,各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杭甬运河改写千年古运河历史,将成浙江经济“发动机”
【背景材料】
2007年12月29日下午,浙江隆重举行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基本建成庆典仪式。杭甬运河贯穿浙江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和宁波三大地区,跨越钱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素有浙东“黄金水道”之称。全线改造杭甬运河,不仅将为浙江开启一个浩然的“运河经济时代”,同时将京杭运河向东延伸近240公里,与大海相连,改写了千年古运河的历史。
【文综演练】阅读相关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杭甬运河贯穿杭州、绍兴和宁波地区,沟通了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长239公里,其中杭州段全长56.5公里。今后从山东、江苏、上海、宁波—舟山港运来的煤炭、钢材和化工原料以及出口成品均可通过水路直达杭州,而杭州的货船以及萧山工业园区的各种出口物资也可以通过水路直接运到宁波港。
(1)杭州与宁波之间已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联系,为何还要对杭甬运河加以改造利用?
(2)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杭州是受咸潮影响较大的城市之一。在我国,为什么咸潮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咸潮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四省二市,沟通五大水系,全长一千七百余公里。
扬州大运河连接南北,既是交通要津,四方财货骈集,南北商贾争赴。尤其以两淮之盐、江浙之丝更是有极大的利润。……作为大运河的中枢,扬州既有“腰缠十万贯,跨鹤下扬州”的富豪,更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文人。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扬州在唐朝后期成为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的有利条件。
材料三 《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9月8日报道,京杭大运河沿线17座城市达成共识,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发展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
近年杭州市运河指挥部将运河杭州段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初步整理为十类,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古桥古井、古宅、古建筑、古塔、寺庙、书院及藏书楼、石刻碑碣、近现代史迹、古街巷以及其他各类遗迹等。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杭州市积极参加运河申遗活动的历史原因。
材料四 浙江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但资源在外、市场在外,潜在的水运需求十分巨大。水运成本低廉,运能巨大,又能节约土地,减少污染,更何况通过运河改造,能综合利用水资源,在航运之外兼防洪抗旱、灌溉农田之功效。因此,不少有识之士一直以来大声疾呼重振内河航运。交通部门也积极研究准备改造杭甬运河,提高通航等级,适应现代化航运需要。
材料五 杭甬运河穿绍兴而过,为振兴绍兴内河航道注入了活力。水乡绍兴将实现从没有深水港到拥有深水港的跨越,绍兴将从单一的内河运输向“江河海联运时代”迈进,杭甬运河将成为绍兴市连接长江经济带和宁波—舟山港之间的黄金纽带,这对提升区域经济,改善企业投资环境,促进绍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千年的“山阴古水道”将成为古城绍兴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发动机”。
(5)结合材料,分析杭甬运河的改造对运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6)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浙江在杭甬运河的改造过程中是如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
参考答案:
(1)①原有的铁路、公路等运输不能完全满足杭甬之间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②相比铁路、公路等运输形式,水运具有运量大、投资省、运价低等优势;③内河运输与海洋运输之间的对接(联运)要优于其他陆上运输方式。
(2)因为冬春季节我国河流正值枯水期,径流量小。咸潮可能导致自来水取水口盐度超标,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完善预警机制,做好咸潮预报;加大水库下泄流量,以淡压咸;将自来水取水口向上游方向迁移;加强河道管理,限制河道采砂;节约用水。
(3)扬州位于运河岸边,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扬州周围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良好的市场条件;扬州是唐朝海上对外交通线的起点之一。
(4)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迄)点,是运河最南端“江南河”上的一座重要城市;运河杭州段的沿线有古镇、古桥等十类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明。
(5)①交通运输属于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杭甬运河的改造是扩大再生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周边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②杭甬运河的改造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的状况,节约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第三产业(商品流通、旅游和文化交流等)的发展,进而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③杭甬运河的改造和运行,有利于加强该地区与外地区的广泛联系(如经济、文化等交流),有利于促进当地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或市场机制的形成、完善)。总之,杭甬运河的改造对提升区域经济,改善企业投资环境,促进运河周边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①正确认识到事物是客观的,又是普遍联系的。浙江在规划“杭甬运河”的改造过程中,把保护资源、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满足当代,又着眼未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杭甬运河的改造坚持科学规划、理性决策,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③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杭甬运河周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浙江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注:若答出“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做到趋利避害”等观点并结合材料分析也可)
三、关注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背景材料】
2007年12月3日—14日,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齐聚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其间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对于主办国印度尼西亚来说,这次会议似乎有种“关乎生死存亡”的意味,因为面对因气候变暖而不断上涨的海水,这个“千岛之国”岌岌可危,2 000多座岛屿可能将葬身海底,其中也包括首都雅加达所在的印尼最大岛屿——爪哇岛。
【文综演练】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殖民征服。当时,印度尼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分布着许多小国家。荷兰人到来时,印度尼西亚已被葡萄牙控制,但16世纪葡萄牙日渐衰落,荷兰趁机排挤葡萄牙人的势力。在征服印度尼西亚的过程中,荷兰人多次发动战争,进行武力征服,建立殖民统治。
东印度公司在开始进入印度尼西亚时,是采用谈判和订立协定的方式,以便公司代理人按照市价收购货物,包括奴隶。……最后在其绝对垄断权确立后,便按照任意规定的低廉价格来收购货物。……至于其他强大的王国,东印度公司则不得不极小心地利用其封建国家内部矛盾和部落间的战争,以便确立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7世纪末,印度尼西亚完全沦为荷兰的殖民地,称荷属东印度。
材料二 蒂博尼哥罗(1758-1855年)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日惹素丹的小王子。他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外来势力的蹂躏和摧残感到极大愤慨,对荷兰殖民者日益剥夺印尼贵族的权力,深为不满。1825年7月,荷兰人借口修公路,派兵包围了蒂博尼哥罗的住宅,企图逮捕他。蒂博尼哥罗领人奋起反抗,冲出重围,正式宣布起义。起义军包围了日惹城堡内的殖民军。起义军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印尼其他地区的人民,抗荷斗争风起云涌。起义军采取游击战术,灵活机动,打击殖民军。荷兰政府为了改变在印尼的被动局面,撤换了驻印尼总督。1830年3月,荷兰殖民者以谈判为名,骗捕了蒂博尼哥罗,起义失败。
(1)依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进行殖民活动的条件与手段。
(2)蒂博尼哥罗起义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材料三 马来群岛地图
(3)用符号在图中标注爪哇岛。该地是印度尼西亚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简述其原因。
(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印度尼西亚等岛国的版图有哪些影响?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亚还经常受到海啸的袭击,为什么?
材料四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自2007年12月3日起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我国政府认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世界各国均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义务,强调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之间的平衡,我国主张共同承担环境责任但又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承担有差别的义务的原则来处理国际环境问题。“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开展国际气候合作的基础。
材料五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我们认为,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帮助更多国家走上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发展目标的清洁发展之路,既有利于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完成减排义务,也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双赢的选择;我们认为,过早地、过激地、过高地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去承诺量化的减排义务,是不公允的,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5)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四的内容评析我国政府的认识和主张。
(6)运用政治常识中我国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四、五评析我国政府的认识和主张。
参考答案:
(1)条件:荷兰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支持;印度尼西亚处于分裂状态;葡萄牙势力的日渐衰落。
手段:通过战争(或武力征服),建立殖民统治;采用谈判和订立协定的方式,收购货物与奴隶;待垄断权确立后,随意压低价格收购货物;利用印尼封建国家内部的矛盾和部落间的战争,征服较强大的王国。
(2)原因:荷兰在印尼的殖民侵略活动导致民族矛盾尖锐;荷兰殖民者损害了印尼贵族的权力和利益;蒂博尼哥罗的爱国精神。
意义:鼓舞了印尼人民,人们纷纷起来参加抗荷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荷兰殖民者,迫使其撤换驻印尼总督;表现了印尼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3)标注略。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
(4)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
岛屿消失,淹没低地,国土面积缩小。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海底火山、地震频繁,易引发海啸。
(5)①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认识事物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上的分歧,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发展问题的分歧。②联系是普遍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及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而且气候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紧密相连,因此,国际社会应共同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③事物及内部每一侧面、每一阶段各有特点,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有特殊性。对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的关注有普遍性的全球意义,但又必须顾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尤其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区别对待。
(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的观点等,结合材料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6)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在处理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明确表明了我国政府的主张。②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处理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上的上述认识和主张,体现了发展是我们的权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处理环境问题,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发展。③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到国际重大事务之中,与国际社会一道,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基础上处理气候变化及环境等问题。
(用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发展的主题、竞争的实质、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结合材料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四、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幕
【背景材料】
2007年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中信国安第一城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总统布什的特别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共同主持对话。吴仪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五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这一关系发展同两国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成为中美整体关系的坚实基础。保尔森在致辞中表示,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两国经贸关系更为强大,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对话和交流渠道更富成效,双方信心在增强。
【文综演练】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1)上图中甲、乙两地都有水稻种植业,但在种植上有明显的不同,请说明乙处在种植上的独特之处,并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丙处附近有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电子工业中心,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这是个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把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平等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摘自纪录片《周恩来》
(3)根据材料一,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是什么?
(4)材料二中,周恩来所说的“最辽阔的海洋”和“新的开始”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开始”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在更为广泛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中美经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话的主题“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既有战略高度,又立足于现实的经济问题,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也体现了中美两国妥善解决经济关系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深化合作的共同愿望。
材料四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出席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幕式时表示,应当妥善处理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化问题和挑战为深化合作的机遇,拓展中美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吴仪在致辞中说,中美两国经贸关系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牵涉各方面利益之深,已经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复杂的经济关系。这就需要双方站在战略高度,用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气,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处理好在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把问题和挑战化为深化合作的机遇,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5)加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6)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
参考答案:
(1)采用旱地直播技术,利用飞机进行作业。好处:具有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与传统水稻栽培方法相比,省去了育秧、插秧等环节。
(2)“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是为了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3)闭关政策。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4)分别喻指:中美二十多年的断绝交往、尼克松访华。影响:打破了由于美国遏制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中美关系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的对外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①我国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②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