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化与非母语英语国家英语教育问题研究
2008-05-27谭效敏
谭效敏
摘要:随着英语世界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不仅承载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其在非母语英语国家的变体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非母语国家的文化特征。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应当在英语教育中受到尊重和弘扬,而不应当让位于在目前的英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改进教材选编、改革测试评估、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课后学习与课外活动、加强国际层次上的校际交流等途径来弘扬非母语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英语世界化;英语教育;非母语英语国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245—03
一、英语世界化发展与英语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英语是英国人的本族语言,400年前使用的地域仅限于英伦三岛。在16世纪末英语开始向外输出时,使用它的人口只有500万。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的发展呈现了世界化的发展趋势。今天使用英语的地区和国家已遍及全球。至1996年止,日常接触英语的人超过2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世界上有18个国家属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32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把英语作为外语使用的人散见于上述两种国家之外的几乎一切国家。可以说,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交流媒介,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并在科学技术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联系和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英语世界化发展,英语不仅在母语使用者之间使用,也在母语使用者和非母语使用者之间、非母语使用者和非母语使用者之间使用。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必然带来英语的本土化问题,即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种英语变体的出现。如在英语世界里,不仅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母语英语,而且还有加勒比海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欧盟英语、日本英语、中国英语①等英语变体。这种英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变体已经为人们所接受。这说明了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不仅承载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其在非母语英语国家的变体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非母语国家的文化特征。
目前,英语世界化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不仅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而且认识到文化离不开语言跟一定的文化离不开某一种具体的语言是不同的概念。实际上,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反映各国政府的立场观点和各国人民的生活,承载的不只是英国或者美国的文化,还有外来的、非英美的文化。正如Larry E. Smith所说的那样,英语是不同国家的人们用来向外国人解释和讨论他们的文化的语言。
因此,英语的世界化发展使英语具有了国际性,作为国际语言,英语的文化内涵是多元的,既包含西方文化的,也包含东方文化的要素。今天英语文化(English culture)一词包含内容甚广,它可以指英国文化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英语文化,包括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澳大利亚文化、新西兰文化,还包括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的文化,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指那些依靠英语与他国交流的形形色色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类型。
二、非母语英语国家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问题
英语世界化发展,使得非母语英语国家的英语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其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问题也随之凸显。非
母语英语国家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是,许多非母语英语国家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变成了英美文化教育。英美文化被视为权威文化、中心文化,所以在英语文化教育中,英美文化课程诸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包括英美散文、小说、诗歌)、英美社会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英美文化代表了整个西文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整个世界语境缩小为英美语境。语言使用是否得体,行为是否恰当,都是由英美文化决定。由英美文化所控制的、以文化交流面目出现的西方文化,通过电影、电视节目、VCD、DVD、软件、书籍等各种各样的商业方式进入非母语英语国家,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渗透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行为方式。以节日文化为例,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每每成为重点庆祝的节日,而自己的民族节日意识日渐淡漠,以至于许多非母语英语使用者对英美国家的文化了解较多,而对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许多怀揣各种英语证书的英语学习者对本国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知道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英语教育中本国文化教育含量几乎近于零。与此同时,在非母语英语国家的英语教育中,学习者所学习的大多是由英美作者所写的反映英美文化的语言材料,而带有非母语英语国家特点的英语很少在英语教育中出现,所以导致了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表述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如许多中国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龙门石窟”、“十三陵”等旅游景点和“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更不清楚“儒家文化”、“仁”、“义”、“道”的英语表达,在英语角活动中除了相互问候、谈论天气和英语学习之外就无话可讲。更有甚者,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表达法,如“the other half of the sky”(半边天)、“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三从四德)等被认为是“Chinglish”(中国式英语)而受到贬低。以上这些问题在非母语英语国家的英语教育中都是值得警醒和深思的。
三、在英语教育中弘扬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等背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世界文化因此具有了多样性。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时下英美文化的强势之下,尤其要关注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我们必须承认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也有其优越的方面。如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伦理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中以“仁、义、礼”为基础的“和谐共处”恰恰是全球化中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因此,在英语世界化时代里,英语属于使用它的各个民族,属于全人类所共有,每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在英语的世界化进程中留下烙印。如上所述,英语文化不但包括英国本国的文化,也包括那些非母语英语变体国家的文化,我们必须在英语教育中主动而自觉地弘扬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弘扬非母语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
1.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
教师在文化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英美等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懂得非母语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就中国而言,英语教师绝大部分都只是靠个人学习和经验积累习得一些跨文化知识。因此,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使其更多地了解有关母语英语国家和非母语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艺术、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扩大知识面,为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创造条件。
2.改进教材选编
在英语教育中,教材的内容至关重要。由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是同步交融的,因此在选编教材时,我们要注意扭转英语教学中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含量几乎近于零的现状。首先应选择那些富含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各国风俗文化的语言材料作为输入的内容,这些文化输入既要包括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包括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
3.改革测试评估
就中国而言,一般的英语考试项目往往是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写作、翻译、简答等,而文化项目往往被忽略,就连影响较大的四、六级考试也没有文化项目。测试不是学习的目的,但它是一个指挥棒,测试的内容包含什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注重什么。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文化”的重视,我们应在测试中增加检测文化知识的试题(这些项目既包括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也包括非母语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在评分标准和相关外语教学评估中加入相应的评价条目。
4.充分利用网络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提供了文化学习的机会。因此可以用开办英语文化网站的形式介绍、宣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可以制作文化课网络课件,将原本单调的书面表达转化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一些有关外国历史、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外国文化;教师也可以开展网络讨论,让学生在网上探讨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同时弘扬本民族文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推介适当的各国文化读物。
5.丰富课后学习与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习得文化是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让学生收听国内国外电台的英语节目,或放映各国优秀的英语电影VCD或DVD电影,以方便学生了解本国文化中的英语表达法和他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可以组织学生和外籍教师一起旅游,让学生为外籍教师充当导游,用英语向外教介绍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名山大川;还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在校园里举行一些高品位、广视野的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和评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及有关国家、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从而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培养和熏陶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习得文化知识的机会。
6.加强国际上的校际交流
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这些留学生都携带着本国文化,无疑给所在国带来了直接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因此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介绍本国的风土民情、历史遗产、风景名胜等。加强国际上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增加留学生数量也是弘扬非母语英语国家优秀文化的一个途径。
注释
①学术界有不少学者用“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指以中国文化为内容、英语语言为载体、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以区别于被赋予贬义的“中国式英语”(即Chinglish,指因为汉语特点的干扰而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的英语表达)。
参考文献
[1]McArthur.The English Langu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Smith.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J].Regional English Language Center,1976,(2).
[3]胡文仲等.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吕庆夏,徐芳.关于英语教学中话语主体身份“失语”的思考[J].中美英语教学,2005,(2).
[5]万莉.文化自觉:一种崭新的教学精神——从英语普及到跨文化教育[J].中美英语教学,2004,(3).
[6]吴庄,文卫平.论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及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7]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