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新论
2008-05-27郭军
郭 军
摘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积极进展。从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追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办事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自己基本的内容和本质要求。现阶段,研究和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其内容要求至少应注重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必须从单纯追求GDP转向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二是经济发展必须从机械的物本主义转向生动的人本主义;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人本主义;开放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035—0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问题。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积极进展。作为一种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基本的内容和本质要求,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本质要求的认知,应该放在整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首位。
一、经济发展必须从单纯追求GDP转向
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我国的GDP增长是迅猛的,然而,在持续的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几乎与这种增长相伴始终的部分行业过热引发的宏观经济非均衡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破坏生态现象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和思考,一直以来那种只强调增长而忽视全面发展的问题。
速度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追寻一种合理的速度,即又好又快、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速度。所谓合理的、又好又快的速度,也就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位的内容及其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一定的速度与一定的结构、一定的质量、一定的效益的衔接统一。经济结构既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构成,也反映着生产力的构成。现时我国经济结构及其调整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定位;二是以市场法则及其多元产权结构为体制机制;三是以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发展为内容实体;四是以实现经济、民生、富裕、和谐为目标动力。经济结构的主体是产业结构。几年来我们积极寻求产业升级与跨越的途径,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各次产业内部的结构仍与社会发展显得极不适应,特别是三次产业规律递进中的跨越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及其结构组成总是顺一、二、三次产业逻辑演进的,但随着人们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并非完全都是按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前行,如一些地区可以直接从一产跨入三产,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会展产业等;而有的地区则实施二三产业发展并举,直接推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这有效地规避了产业结构雷同、畸形、无序发展等问题。
讲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七大报告指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其内容层面,如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统筹中央与地方、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利益关系等;也要注重其内容本质,即运用统筹兼顾这个基本方法来协调处理好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一些重大比例关系,谋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实行市场化运作,市场就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却因此淡化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事实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规避市场风险与危机是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几年我们的宏观调控多是事后的,这是导致目前CPI上扬,通货动荡的症结。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关键是要从事后的被动调控转向事前的主动调控,而事前的主动调控之切入点就是加大对国家和地区社会总产品的供求预测,积极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
讲效益,是又好又快发展的质的内容。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过去的只注重增长,不注重发展;只看产值,不看效益;只报价值,不报负价值;只说收入,不言成本和代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用发展的实绩评价经济,用实在的经济推动发展。
二、经济发展必须从机械的物本主义
转向生动的人本主义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从而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奋斗目标都应该为了造福人民,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规律在意识观念上,就要求党和国家及其各级领导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个规律在内容实体上,则要求调整经济发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模式,把经济的增长同满足人民的需要、保护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机械地说,就是要跳出就经济论经济的观念,真正注重生产力中人的决定性因素和价值,追求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说,过去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经济的单一目标和单纯物质资料的增长的话;那么,现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性和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性,即整个经济运行的轴心从“物本位”转移到“人本位”,从传统的物本主义运营过程转移到人本主义运营过程。随之相应转变的是整个经济运动真正地趋向于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趋向于马克思当年憧憬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前期,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使得劳动力受到桎梏,成为资本的附属物,受资本家奴役和剥削,马克思就是看到了这一现象,预言资本主义行将灭亡,取而代之的将是社会主义。然而,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并没有走到历史尽头,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改善了资本与劳动关系,走出了一条以人为主体的人本主义路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之所以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又进入到当代资本主义,在于其较好地明确了资本运营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理顺了人与经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必须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
中国的改革是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回顾30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已经冲破了原有的封闭、半封闭经济的羁绊,越来越走向开放。但是,客观地看,在许多方面依然尚延滞在封闭和半封闭经济状态里。这正是中央提出要从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向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的缘由所在。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就提出了开放带动战略,也正是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十七大强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我们党探索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过程,也是研讨、梳理经济社会运行具体路径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如果说,最初的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和主体,以谋求经济的短时期的快速增长为预期的话;那么,现在要求彻底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则恰恰表露出实施开放带来的现实收获成功之喜悦,以及坚持继续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寻求长期增长、持续发展之必要。
开放经济,一方面是指按照市场的本质要求,实现商品以及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要素的充分地、自由地流动;另一方面则更是指这种流动开始并将最终排斥政府的非必要干预,即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完全由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亦或说,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也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加大市场化改革和制度供给力度,真正按照市场法则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崭新的经济体。从这一视角出发,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求以开放型经济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使中国经济在历经30年改革开放之后,驶进到一个更高的层境天地。
实现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微观领域,即研讨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中国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企业的改革。我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到现在至少有四个基本标识:第一,从单纯生产型转向市场经营型,现在又转向资本运营型;第二,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或股份制;第三,从单一所有制转向多元产权所有制;第四,从企业结构的行业纵向合作转向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合作。从这四个内容标识不难看出,事实上我国的企业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管理体制,以及发展的方式都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问题。关于企业开放及其开放型经济运行,十七大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现阶段,更重要的还是要继续坚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对外坚持多元产权发展方向,寻求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利用外埠资本、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坚持技术和体制创新,开拓和引领信息通信、生物技术、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坚决克服唯利是图的小农意识和小生产者的狭隘观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
显然,在今天,我们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构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强调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置于“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的高度,更要求我们进行认真地思考。要调整和转变那些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在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使产业的发展从原来的资源型产业、生产型产业,转变为民生型产业、生活型产业、服务型产业、生态型产业,把生产与消费联结得更紧密,使生产直接地、现实地服务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让人们在当代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享受创造,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N].光明日报,2007—09—07.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卫兴华,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