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片中的句法

2008-05-26何恒幸徐丽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句法

何恒幸 徐丽娟

〔摘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观为理论依据、以图片(物质过程)的认知为例,在20名受试中进行了看图写句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受试的认知/句法受语境的制约,是不尽相同的,但总的来说,又具有倾向性的、可预知的范式。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物质过程;句法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4-0105-04

一、引言

本文是关于图片认知的一个小报告,对认知的讨论采用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1]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与一般认知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认为:认知不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thinking),而是人们社会活动中因互动需要而用于谈论语言的一种方式、意义或“心理”(mental)地图。这种“从意义入手”[2][3]的认知实验目前尚不太多见,本文的研究是一种初步尝试。

下面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观作些简单介绍,然后对以物质过程的图片认知为例而设计和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作汇报,并加以讨论。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观

Halliday & Matthiessen的《通过意义构建经验:基于语言的认知途径》[4](另参见[5]),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从社会语言互动意义的角度看,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过程,是互动中的一种意义。认知研究分为三“基”(base)和四种途径。三“基”,即词汇-语法视角的三大功能“基”:概念基(ideation base)、语篇基(textual base)与人际基(interperson base)。四种途径:一是“意义作为潜势”途径,即从最抽象的角度看,一切语言运用都是在利用并修改其语言系统资源,因而又都是一种语言系统资源。二是“意义作为发展”途径,即语言运用不断地扩展着其社会上的影响,并深化着已有的领域和开拓着全新的领域。三是“意义作为联合结构”途径,即语言运用不是个人大脑中的思维现象,而是社会交往中人们共有资源的反映,是人们利用这些资源互动的一种集体结构。四是“意义作为活动形式”途径,即语言运用是人们的一种能量资源,是通过语法驱动来实现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为了论证其可行性,该书全面论证和构建了语言的“概念基”,说明了句法结构中的概念(categories)与经验关系(relations of experience)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given),而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词汇-语法所构建的。

这种认知观突破了其他许多认知理论的研究视角,使认知研究从比较单一的个体层面,扩大到个体、集体与系统三个层面,并从语言运用者的大脑机制内部,扩展到个人大脑机制(个人经验的生成)、集体大脑机制(大脑与大脑之间的互动)、及社会机制(大脑之间互动的环境)三个方面,使得认知研究显得更加全面。通过社会互动、从意义出发考察认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认知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从意义到形式”研究语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出发点。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概念基[1]或概念功能[2]3][4]中对人类经验的构建视角是归纳性的,从及物性角度看,把人类所有(内、外部世界的)经验分为六种意义,即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概括。然而,关于这里所概括出来的每一种意义,每一个语言运用者是否具有相同认识?一种意义用语言表达时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的存在与否,又能说明什么?我们以物质过程为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回答上述问题。

研究对象是物质过程。一个物质过程通常由三个元素组成,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物质过程涉及的是“动作”——如扔、抓、唱、跑等[2][3][6][7],“动作者”——发出动作的人或物,和“目标”——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此外,还可涉及动作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即环境成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张三打李四”这一物质过程为研究对象,并用简笔画(图)的方式呈现给受试。问卷设计:该问卷由受试基本信息、看图写句、反思三部分组成。其中,“张三打李四”一图(见下)是由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一位非常擅长简笔画的同学所作;采用简笔画,旨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让受试完全根据图画中的物质过程意义来写作句子,而避免写出与其无关的环境、背景、人物形象等句子。

“看图写句”部分,要求受试“用一句话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表达出来”。“反思”部分要求受试“反思写出上述句子的全过程:你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话?”。“分析”部分包含6个题项。其中,前4个题项为是非选择加写作题:(1)所写内容是否和你写作当时周围的人有关?(2)所写内容是否和你写作当时周围的事物有关?(3)所写内容是否和你写作当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4)所写内容是否和你写作当时对图的解读重点有关?如果选“是”,则要求受试写出各个题项中的相关因素,即分别是写作当时周围的人、事物、环境、对图的解读重点。最后两个题项是要求受试(5)“进一步说明所写的每个词语在写作当时的运用及思考过程”和(6)“其他说明”。为了让受试能认真对待问卷,分发问卷前就问卷中的题项和具体内容向受试进行了详细说明。受试:受试是随机抽取的20名华南师范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年龄介于19至22岁之间,没有接触或了解过有关经验功能及物质过程小句的相关理论知识。时间控制:以受试写完为止,时间不限。下面我们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与讨论。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问卷结果:(一)“看图写句”部分。i)11人用了“打”字句。其中,9个“动作者-过程”小句,即“两(个)人在打架”(5人),“两人打架”,“他们在打架”;2个“动作者-环境成分-过程”小句,即“两个人正在争执打架”,“两个人因矛盾或争执而打起来了”;1个“目标-过程”小句,即“有人被打”;1个“过程”小句,即“打架”。ii)3人用了与“打”字句相近的句子,即“左边的人正在向右边的人挥拳”,“一人正要将另一个无反搏能力的人推倒”,“一场精彩的拳击赛正在进行中”。iii)6人用了与“打”字无关的句子,即“两个人在练习某种体育项目”,“正在想办法找地方往外逃”,“两(个)人在跳舞”(2人),“他们在跳舞”,“这是一只奇怪的青蛙”。因此,19人用了物质过程,1人用了关系过程;16人用了单参与者小句,3人用了双参与者小句,1人用了无参与者小句。没有人所写的句子与研究设计中的“张三打李四”完全吻合。(二)“反思”部分。题项(1):3是/17否;题项(2):0是/20否;题项(3):1是/19否;题项(4):15是/5否;题项(5):仅1人没写,19人都写了;题项(6):5人写了其他说明,15人没有。

分析:第一,周围的人、事物和环境因素对看图写句的影响。绝大部分受试反映没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3名受试分别受到“邻座的人”、“老师”和“朋友”的影响。受到“邻座的人”影响的受试所写的句子是“两个人在打架”,其思考过程为“当时听到邻座有个人说:‘那两个人是不是在打架啊?,然后就想到了这句话。”而受到“老师”影响的受试所写的句子是“两人在跳舞”,并反映这一影响来自“最近要选的体育课——集体舞”,其思考过程为“两人的脚步和谐对应,适应舞蹈的韵律,一边的向后倒,另一边的接住,有种浪漫温馨的氛围,让人想到两人在跳舞的动作。”受到“朋友”影响的受试所写的句子是“正在想办法找地方往外逃”,其思考过程也与图示所画形象相关。

第二,解读重点与所写句子的关系。几乎每位受试对图画的解读重点都不一样,解读重点包括“手”,“左边的人的手伸向右边的人的脸”,“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动手动脚的,不是打架是什么?”,“左边的人的一只手指向对方的脸”,“根据图中画面的重点及图像形状作出判断”,“人物动作”,“手的位置”,“有两个人,且有个人把拳头打到另一个人的脸上”,“图中人物的动作”,“从动作的姿势可以看出他们在跳舞,从主动与被动可推算出左边的是男伴”,“动作有种舞动柔和的感觉”等等。但解读重点与所写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前九个解读重点让受试写出了“打”字句或相近句,而后几个解读重点导致受试写出非“打”字句。但写出“打”字句还是一个综合推断和语言表达过程,并包含了受试对已有相关经验或体验的调用,因此,对于一些受试而言,一看就懂也就无所谓重不重点了,这是他们选择“否”的一个可能原因。

第三,思考过程与所写句子的关系。写出“打”字句及其相似句的受试的反思包括:“图中有两个人,所以写了两个人。因为他们的手和身体的姿势很像在打架,所以写两个人在打架”;“看到图中只有两个人,从手脚动作的姿势来看,最有可能是在打架”;“由图可见,有两个人,从他们的肢体可猜想到两人在动粗、打架”;“第一眼就觉得是有两个人,因为图中的头和四肢给我的感觉就是人。另外,仔细看就感觉两个人是在打架。因此就写下了这个句子”;“看到图上只有两个人,所以写‘两人。一人向前,一人往后倒,根据经验,觉得他们是在打架,所以写下‘两人打架”;“主要是观察两者的姿态”;“A来势冲冲,一拳挥过去,B招架不住,将向后跌到满头包(A和B为受试自己在画上所补)”等等。而没有写出“打”字句的受试,其反思也是跟着感觉走的。例如,写出“两个人在练习某种体育项目”句的受试的反思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感觉他们像在打架,但又不太像,所以就觉得他们应该是在练习”。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写出什么语句,主要受受试对图画内容的整体认知与把握的影响。

第四,对句式的解释。为什么会没有一个受试写出“张三打李四”这个句子,而多用“动作者-过程”小句?这可能与受试数量较小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简笔画的画法有关。由于图画的主题是“打架”,而且画中也没有说明“张三”和“李四”,因此,受试使用模糊的主语“两(个)人/他们”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可能担心写出“张三打李四”的句子不符合画中的具体内容。有一受试使用被动句,写出“有人被打”句,也可能是为了到位地说明图中内容而避免“张三”和“李四”这两个原本没有的信息(尽管这两个人名可以是虚指的)。

简单讨论:本调查在研究设计、受试数量与范围等方面都不能说是非常理想,但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或讨论。首先,本研究中的问卷形式显然与实验室里被孤立开来的实验有些不同,受试仍然处于同一个集体和情景语境之中,容许一定的交流互动,包括教师在发放问卷前的引导中对图画主题解读(问卷)要求的师生互动。一位受试所写的句子完全是受同学影响的结果,这是不足为奇的。事实上,人们在认知时,不仅调动了“当前”的互动因素,而且调动了“过去”的互动因素。即使是受到“老师”影响的受试,在看图写句时仍然沉浸在过去选课的幻境之中,可以说是不清醒的头脑导致解读的偏误。由此看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的从社会互动角度对认知的解读具有相当宽广的前景。

其次,人们对一事物的认知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从反思情况看,受试所写的句子是其头脑中的(不断重复的)社会生活经验被激活的结果。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两个人形放在一起要判断出是两个人在打架,必须通过眼睛所看到的这个信息把大脑中的已有相关信息激活,才能最后决定图中的确是两个人在打架。也许激活的信息不正确,就导致写出“两人在跳舞”或“这是一只奇怪的青蛙”的句子;而激活的细节不同,就导致写出的句子详略有别。

第三,影响句法的因素。情景语境的不同条件是导致人们语言表达不同的最重要因素,但通常离不开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核心,即主题。大家知道,“一画赛千言”。在本试验中,这“一画”中的“千言”要求受试只用一句话来表达。在这一条件下,受试自然会选择和写出主题性句子,(且不论主题有误的句子)受试所写的每一个“打”字句都是对图中主题的说明。在这一意义上,一定的主题似乎已确定了一定的句法。当然,这里所谓的“句法”与传统的定义有所不同,是一种从想法到行动、由抽象到具体的体现关系,即:表达总体想法(idea)的、抽象的“打架”,它具有句法潜势,即可加主语和补语,也可具体体现为用特定的词汇和语法组成的句子,如“他们/两人在打架”或“张三打李四”。在语法上,更多受试选择“动作者-过程”、“动作者-环境成分-过程”或“目标-过程”,而不选择“动作者-过程-目标”,并在词汇上,选择“他们/两人”,而不是“张三”和“李四”,是受到汉语文化习惯和图片中语境的制约造成的,是人物身份模糊情况下的一种汉语句法。由此可见,在特定的主题下,一种物质过程(这里是“打架”)的句法,既具有多种体现形式,又是相对确定的,大体上是可以预知的。

上述讨论说明,从“张三打李四”这一物质过程的问卷情况来看,对于系统功能语言所概括出来的关于“过程”的每一种意义,每一个语言运用者并没有相同认识,但具有共同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并受语境的影响。此外,在认知过程中,用语言来表达一种意义时,二者也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物质过程的典型句式(“动作者-过程-目标”)可能受语境细节的影响而向其非典型句式(“动作者-过程”)偏转,甚至可能会误解成关系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境对认知的关键性作用。

五、结语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认知,认知不是思想,而是互动中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而意义的表达,又是不断把大脑中的想法外在化、具体化为某种所在文化语境中共知的语言模式的一个复杂过程,因此,过程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本文简单有限的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出,一种“过程”意义的体现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打架”这一物质过程的体现形式可以包括:打架/两人打架/他们在打架/两人在打架/两个人正在争执打架/……另外,当被认知的图片主题明确时,其句法总的来说是确定的;同时,人们对一种意义的认知,是受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制约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可预知模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Matthiessen, M.I.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9.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London: Arnold, 1985.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London: Arnold, 1994.

[4]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M.I.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n.) . London: Arnold, 2004.

[5]唐青叶. 功能与认知研究的新发展——《通过意义识解经验:基于语言的认知研究》评介 [J]. 外国语, 2004, (2): 73-78.

[6]周晓康. 现代汉语物质过程小句的及物性系统 [J]. 当代语言学, 1999, (3): 36-50.

[7]程琪龙. 概念框架及其汉语证据[J]. 汉语学报, 2006, (1): 3-9.

(责任编辑:何伟)

Syntax of Pictures: A Survey of the Semantic Construal of Material Process

HE Heng-xing, XU Li-j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descriptions by 20 Chinese subjects of a material process represented by a sketchy picture, adopting the cognitive approach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ubjects' cognition/syntax is constrained by context, which is realized in different ways, but that there tends to be a predictable shared syntax for the definite theme of cognition.

K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aterial process; syntax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句法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希尔顿全球酒店管理集团英文官网汉译翻译报告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东北方言“贼”与普通话“很”之比较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