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审定工作中的一些思维方法
2008-05-19赵伟
赵 伟
从事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的、灵活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名词审定工作要对科学概念正确定名,同时附以相应的英文名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代的严复有“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之说。可见,“定名”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那么在这样严谨的工作中,怎样运用科学、灵活的思维呢?在此,笔者通过名词审定工作中一些名词的审定实例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科学研究中的常见的思维方法有:“联想”“类比”和“比较”等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联想”是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此及彼”。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强调的是“异中求同”。“类比”在解决对其认识还模糊不清的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强调的是“同中求异”。“比较”的目的是淘劣选优。
“类比”和“比较”都要有某些特征相同的两种事物才能互相比,也就是说,既要有“此”,还要有“彼”,有了“此”和“彼”,才能互相“比”。而“由此及彼”就是“联想”。由此可见,“类比”和“比较”都要在“联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关于“类比”的实例。举两个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实例: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其英文名为tunneling,其含义是指:在量子力学中,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过它们本来无法通过的“势垒”。这是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具有波的性质,因而有不为零的概率穿过“势垒”。这是一个在物理学领域产生的名词,大陆的物理学界为其定名为“隧穿”,而台湾地区物理学界则为其定名为“穿隧”。这两个名称没有明显的差别,似乎都有道理,物理学家对此也是莫衷一是。到底哪一个更合适呢?笔者由“穿”这个字联想到了一个词——“洞穿”。这个词和“隧穿”的含义是类似的,都有把事物穿透的意思。只不过“洞穿”是以打洞的方式穿透,或者说是其结果是形成了“洞”;而“隧穿”是以钻隧的方式穿透,或者说其结果是形成了“隧”。更巧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联合词叫“隧洞”。即“隧”与“洞”的含义是相近的。由此可见,“隧穿”和“洞穿”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含义上都是类似的。既然“洞”与“穿”可以组合为“洞穿”,“隧”自然也可以和“穿”组合为“隧穿”。因此,笔者认为,“隧穿”比“穿隧”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把tunneling定名为“隧穿”更合理。再举一例,isotope dating这个概念,在化学中定名为“同位素年代测定”,这个名称其含义与其所代表的概念无疑是完全符合的,但是用7个汉字来表达,笔者总觉得有点口罗唆。事实上,我们注意到,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审定公布的名词中,与其含义类似或相关的概念有“同位素测井”“同位素测厚仪”“同位素测温法”等等,这几个名词都是以“同位素测”开头,分别只是在于测的对象不同。也就是说其结构也是类似的。那么,能否用“同位素测年”来代替“同位素年代测定”呢?这样其含义不会有变化,同时与其他几个词明显成一系列,而且也更简洁易懂。此次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中,就采用了“同位素测年”这个名称。这些例子体现的都是“类比”思维。
在名词审定工作中运用“类比”思维,通常会得到系统性的审定结果。而系统性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例如:凡是用含有相同英文或者前后缀的单词所表示的概念,其中文名基本上都含有同样的汉字或者具有某种共性等等。在名词审定工作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笔者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关于“比较”的实例。在名词审定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例子,就是“粲夸克”的定名。“粲夸克”的英文是charm quark,初始译为“魅夸克”,虽然其含义差不多,但终究不够贴切。英文charm既有魔力和娇媚之意,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含前两种意思,不能释作美好,而且由于是常用字,容易引起误解。后来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建议改用稀见字“粲”,取《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句中“粲”字为美物之意,其读音为càn,既表达了charm的原意,又与charm谐音,立即为大家所接受。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noise这个概念,其含义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如电噪声、机械噪声,可引申为任何不希望有的干扰。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审定公布的中文名词是“噪声”。但是,在各种媒体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见,在本来应该是用符合noise的概念却用了“噪音”这个名称。那么,到底为什么要把noise定名为“噪声”而不是“噪音”呢?我们知道,“声音”是个同义联合词。但是,“声”和“音”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对“声”和“音”做一个比较:“声”通常是指人通过听觉感到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无论其是否有规律。而“音”则是特指有规律的“声”。所以,既然noise本身就是无规则的,用“噪声”来定名就恰如其分,用“噪音”则显得不伦不类。与此类似的还有ultrasonic,其作为形容词时应定名为“超声”而不是“超音”。因为这里的“声”同样没有特指是否有规律。这里体现的就是“比较”思维。
事实上,与一个概念的含义相关的中文名称可以有很多个,而要得到最符合其含义和汉语语言习惯并且朗朗上口的,与其英文名称匹配的中文名称,必须综合运用“联想”“类比”“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反复探究,才能实现“绝配”。例如:computer这个概念,大家日常都称其为“电脑”,但是名词委为其定名为“计算机”。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事实上,我们由computer可以联想到compute,可以把computer看做是compute + r,而compute是“计算”的意思,早期的computer只是单纯用于计算的机器,因此,翻译成“计算机”正是名副其实。有人说,现在的computer既能用来计算,又能播放音乐、电影,还能下棋等等,其功能与人脑类似,是否可以称为“电脑”呢?其实,这些功能都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算法预先设计好程序并存储在computer里的,也就是说,computer 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实现其存储器里没有存储的功能,其本质仍然只是“计算”而不能“思考”。将computer定名为“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就可以定名为“电子计算机”,“电脑”可作为其俗称。以computer为中心的类似的概念还有 biocomputer,optical computer, quantum computer等等,将computer定名为“计算机”,这些词就可以系统定名。比较一下,如果定为“电脑”,这些词就无法命名了。还有,“计算机”这个名称,从字面上人们能看出其是一种机器,对机器自然可以简称“装机”“开机”“关机”“待机”等等。比较一下,如果定为“电脑”,恐怕我们就不能简称“装脑”“开脑”“关脑”“待脑”了。显然,这里交替用到了“联想”“类比”和“比较”等思维方法。
无论“联想”也好,还是“类比”“比较”也好,这些方法都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
作为名词审定工作者,我们能接触到大量的科技名词,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优势,而这也给我们为名词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赵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