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工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08-05-19

中国科技术语 2008年2期
关键词:物理学院士科技

魏 星

陈运泰院士,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在地震波理论、地震震源理论和数字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陈院士曾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现任第五届常委。

忙里偷“闲”,接受采访

陈院士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组织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之后仍一直热心于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怀着景仰的心情,笔者数月前就开始联系采访,陈院士欣然同意。然而好事多磨,由于陈院士事务繁忙,采访始终不能如愿。但陈院士丝毫没有对我一次次打电话表现出不耐烦,“实在对不起,我事情太多了,不过你放心,名词工作很重要,我一定会安排时间。”短短数语让我备感他的谦和与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视。

2008年2月18日,鼠年的正月十二,晴朗的北京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我和同事如约来到地球物理研究所。陈院士的办公室宽敞、明亮,书柜、书桌到处都是书,但很整齐,毫不凌乱。我笑道:“陈院士的办公室快成图书馆了!”陈院士说他有很多书,实在摆不下,办公室旁边专门有个小屋用来藏书,查找一般的资料很方便。他拿起办公桌上的台历给我看,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记录着他要做的工作和日程安排。“这两天刚刚过完年,还有点时间,你看,一直到三月底我的日程都安排满了。”我不禁庆幸自己的幸运,也很感激陈院士对名词工作的重视。

组织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

陈院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名词审定工作,时任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在全国科技名词委还未正式成立之时,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就已成立。当时傅承义先生为主任,我作为比较年轻的科学工作者

协助他做工作。”陈院士向我介绍当年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的情况,“地球物理学顾名思义是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它跟地球、物理有关系,相对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地球物理学是年轻的学科,是地质学、物理学、天文学的边缘科学,跟很多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是在这些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地球物理学和其他学科交叉比较多,所以地球物理学涉及的名词很多,而相对而言纯粹属于地球物理学科的并不多。我们在审定地球物理学名词(第一版)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根据名词审定收词原则——各学科审定本学科最基本的名词,副科尊重主科等——最后保留的名词比较少,很多和基础学科交叉的名词均收在基础学科之中,未收在地球物理学里面。”

《地球物理学名词》第一版已于1989年公布出版。现在陈院士正致力于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陈院士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协调工作,在审定委员会筹建伊始就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地球物理与多个基础学科关系密切,很多名词有交叉,从一开始就加强各学科间的协调才能保证各学科间的名词保持一致。比如地质学成立委员会时应考虑有地球物理专家参与,地球物理学名词的审定也希望有地质学专家参与。”陈院士认为名词审定工作要注意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力量的结合,“名词审定工作要重视发掘年轻人的潜力,同时要多依靠资深老专家的经验。”第二版《地球物理学名词》将加入名词释义。提及工作的难度,陈院士说:“加定义工作难度很大,可以说比写书还困难。如何把定义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写出来是很艰辛的脑力劳动。能做好加定义工作并愿意做这件事的专家比较少,推行起来很费劲。”

名词审定看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难

谈起名词审定工作的难度,陈院士有切身体会:“通过名词审定工作,我学到不少东西。在局外人看起来名词审定工作似乎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很难。并不是定了审定的原则,就能很简单套用在所有名词上。”

“比如名词审定有个原则是‘名从主人,具体到名词工作中情况却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个名词‘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以美国著名地震科学家Charles F. Richter(查尔斯•F•里克特,1990—1985)命名的。Richter出生于德国,在德国长大。他的姓名按照德语发音,汉语应译为李希特。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Richter由纳粹德国移居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工作,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地震学家。在美国,大家都按英语发音叫他里克特,家喻户晓,他自己也接受了这一称呼。当年傅承义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期间对Richter非常熟悉,很清楚大家都叫他里克特(发音)这一情况。‘名从主人这个原则在名词审定中如何具体化?是应该按他的出生地姓名发音翻译为李希特,还是应该按他最广为人知的姓名发音翻译为里克特?Richter的译名在审定前用得比较乱,使用李希特和里克特都有道理,都“名随主人”。我们考虑到他最主要的科学生涯在美国,Richter的大名在美国家喻户晓,所以选择了‘里克特这一译名,Richter magnitude scale定名为‘里氏震级。我注意到,20多年来,渐渐趋同了,现在从科技界直至新闻媒体,基本上都统一使用‘里克特和‘里氏震级,这是很令人高兴的。”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名词审定难度更大。过去虽然经济没有现在发达,但从事名词工作的专家学术造诣都很高,责任心强;另一方面,相对来讲过去从事科技活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例比较低,关注科技术语的人相对也比较少。这使得审定的名词容易在科技界普及,大众也跟着用。现在从事科技活动、需要使用科技名词的人已不限于科技领域,涉及的人多,层次也多,还涉及海外华人。如果开始没定好,大家不使用,各自使用自己赞同的名词,很容易混乱。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名词,不是几位专家全身心地投入,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名词审定需要权威专家的智慧、号召力、影响力来发挥作用,整个名词工作更需要依托科学家群体,依托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依托社会公众。”

术语背后常有很好的故事

虽然名词审定工作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繁琐、枯燥,但陈院士乐观、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让他对名词工作充满热爱与责任感。“名词术语是很有意思的,刚才说的这些术语背后都有很好的故事在里面。我平时比较重视名词,比较咬文嚼字。在阅读文献和科研写作时,我手边离不开物理学、地质学、数学、测绘学、天文学名词,以及这些学科的字典。”陈院士很欣赏能够用中文和英文来写作的林语堂先生,“他在定名方面很考究。幽默(humor)就是林先生所创。还有inspiration(灵感)一词,当时林先生音译为‘烟丝披里纯,因他喜欢吸烟,吸烟为他增添了灵感。这个名词虽未能推广,但足见林先生翻译定名时的字斟句酌,以及他的幽默。这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名词史上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陈院士微笑着,气定神闲,有着学者特有的儒雅与自信。

两岸名词求同存异,充分体现学术民主

不觉中谈话已有半个多小时,陈院士起身亲自为我们沏茶。我注意到陈院士的陶质水杯上有“陳運泰”三个字,字迹端正秀劲。陈院士解释道这个水杯是曾经一次在台湾学术交流时,台湾学者特意请人预先烧制的纪念品。“名词审定工作、推广工作对海峡两岸交流、沟通,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具有很大意义。我们深有体会。”陈院士和我聊起两岸名词工作。“地球物理界海峡两岸同行建立联系、沟通交流得比较早,比较频繁。名词的使用通过沟通交流,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在我们和台湾以及和海外华人学者的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十分显著。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商讨科技名词的使用,哪一方用得好就共用起来,的确能做到求同存异,不受政治干扰,不受门户之见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学术民主。”

陈院士指出两岸名词很多都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就需要协商统一,不能统一的需要有个对照。接着谈到几个两岸名词工作中的具体实例。“比如‘mantle(地幔),在大陆曾短暂地有过译名叫‘地肉。果实有果壳、果肉、果核,把地球分为地壳、地肉、地核,从类比上看也无不可,但不知怎地,称地壳、地核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把mantle称作‘地肉就感到不雅。台湾当时和mantle对应的名词叫‘地函。函表示‘封套,外面的套子,所以‘地函一词还欠缺一点,因为mantle不是外面的套子。大陆有一位地质学家使用了‘地幔。‘幔表示‘斗蓬、披风、罩衣等,称mantle为‘地幔,既能表义,又能表音。20世纪60年代初,傅承义先生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建议将mantle称作‘地幔。‘地幔就在大陆推广开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台湾很多学者也喜欢用‘地幔一词。”

“还有space science,是研究宇宙空间的科学,我们叫‘空间科学,我国台湾地区则叫‘太空科学。在与台湾学者交流时,许多大陆学者认为‘太空科学比‘空间科学恰当。用‘空间容易与几何的‘空间、物理学哲学的‘空间与‘时间的‘空间概念相混淆。‘太空科学比较符合space science研究内容的实际情况。现在在一些报告和会议交流中,大陆学者也有人建议用‘太空科学。在名词使用方面,不能唯我独尊,要以开阔的胸怀、谦虚的态度来对待,只要是用得好的,都应认真考虑采纳。”

“我国台湾地区的地球物理学名词受日文影响比较深,因为该地区早期地球物理学家很多都懂日文,很多词就直接由日文借用过来。如earthquake epicenter,大陆称为‘震中,台湾则称为‘震央,‘震央就是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中和‘央同义,这两个词大家都知道讲的是一回事,并列使用还不存在什么问题。swarm,大陆称为‘震群,台湾地区则称为“群震”,不用解释便都明白。但像earthquake magnitude大陆叫‘震级,台湾叫‘规模,intensity大陆叫‘烈度,台湾叫‘震度,就必须对照清楚。‘震级是按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确定的等级标准,‘烈度是根据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等级,这是两个互有联系但不相同的概念。震级相同的地震可以因为多种因素在不同的地区造成不同的破坏程度,因而可以有不同的烈度。这两组名词非常容易混淆,尤其是‘烈度‘震度都有个‘度,在广播电视中更易引起误解。大陆用‘震级一词还是比较确切的。”

中国人应该使用中文名词

“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似乎是公认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对国家的统一,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团结,起到很大作用。”陈院士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谈起,其次强调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名词工作很重要,应该得到重视。我在名词工作中,通过和各方面专家相互切磋,更加体会到名词审定的重要性。语言文字的统一,包括科技术语的统一,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之重要。这不是空话套话,是很有道理的。人与人要沟通,就要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不统一,对同一个事物理解不同,就无法沟通。科技要交流,就要通过科技术语,科技术语不统一,对同一个科学概念理解不同,就会阻碍科技的交流与进步,就会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产生不利的影响。” 针对媒体经常直接使用英文,甚至只用英文缩写没有英文全文的情况,陈院士指出应重视中文名词的审定:“各学科,尤其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领域,新名词出现如雨后春笋,而且数量庞大,如MP3,GPS。我认为这些新词还是应该及早确定、推广使用规范的中文名。中国人应该使用中文名词。”

名词定名要准确简洁,能够望文生义

陈院士分析了中国科技名词的现状:“中国的科技名词真正起源于本土的还比较少。天文学是本土特色比较突出的学科。中国古代早就有古老的天文学观测、记载和研究。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科,其名词审定就要考虑到中国原来的传统名词和现在国际上名词的对应关系,找好对应点。由于中国的科技总体上仍处于赶、学、超阶段,相应的科技名词大多数只能随世界潮流而动。大多数科技名词是从外语输入,名词工作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确定好的中文译名。”翻译界一直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忠实原意,即准确;达,通顺;雅,优雅)作为翻译的准则。陈院士对科技名词的定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名词审定只是‘信‘达‘雅还不够,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简洁。名词取得太长,字数太多,说和写都费事,不易流传。比如〆lectronic computer称作电子计算机,可谓信、达、雅,但不够简洁,远不如‘电脑用得广泛。尽管‘电脑这个名词并不是很科学,在‘信‘达‘雅方面不如‘电子计算机,但‘简洁这个特点却使它能够在广大群众甚至科技人员中广为流传。因为没能在‘电脑这个名词出现之前或出现初期找到一个同样简洁又不失科学、准确的名词来代替它,才使‘电脑‘大行其道。这是一种语言现象,需要及时地总结归纳,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已将‘电脑作为电子计算机的俗称。二是要能够望文生义:好的名词要让人能够明白表达的基本含义,而不能造成歧义。现在很多人在作报告、写文章时,不重视科技名词的定名,对出现的新词胡乱翻译,翻译得很怪,很别扭,有时连我们本行人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地质学有个名词slab,指一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面的那部分,现在译为‘板片,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slab实际上不一定是薄片,它仍是板块的一部分,叫做‘板片容易产生误解。‘激光(laser)是个很经典的例子。原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直译为‘光受激辐射放大,既不易记住,也不便交流。钱学森先生提出用‘激光两字表示laser,既准确简洁又能望文生义地表达出它的科学含义。”

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到两岸名词工作,从严复、林语堂到科技名词的审定原则,陈院士谈古论今、旁征博引,纵观全局而深入浅出。在他身上,充盈着科学家的智慧,又不乏文人的特质。正如陈院士所讲过的,“不管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做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都要淡泊名利,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和勇气”,在科学研究中,他淡定执著,硕果累累,在名词工作中,他热情洋溢,无私奉献!

猜你喜欢

物理学院士科技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美食物理学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院士速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