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hina”一词的由来

2008-05-19梁志坚

中国科技术语 2008年2期
关键词:世界语音译元音

梁志坚

一 引言

在英语里中国的译名是China,但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词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目前经常见到的几种说法是:“瓷”“秦”“茶”“丝”“粳”和来自苗语等。

有学者提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以上两种观点是最为常见的说法,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china一词是先有中国还是先有瓷器含意之争,但也有学者并不认可以上任何一种说法。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周启澄教授。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1]

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就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译音。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 (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粳)了。

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对于Cina的考证认为,“支那”可能为古苗语。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的“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

最近这一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戎狄语言中的“狼”音为“赤那”,而狼是戎狄民族的图腾,比“秦”字更接近于China,因此China一词源自戎狄语言中的狼。

而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在其《“瓷器”是怎样成为China的?——记音式音译初探》一文中,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探讨,论证出中国之所以译为China,是“瓷器”一词经由记音式音译,因误听误记而导致错误的音译的结果。[2]周教授这一研究无疑为研究中国之所以译为China这一古老的谜题,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周教授的推论认为China(中国的英译)是“瓷器”一词因误听误记而导致错误的音译的结果,却让人觉得“误听”更兼“误记”似乎太过巧合,有难以令人信服之虞。

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采用构词法、语音学的方法,对其中获得认可程度最高的“‘秦’的译音”说进行推理,探讨 “秦(qin)”一词究竟是不是China的来源,如是,又是如何演变为China。

二 从chin到China的衍变

已有的研究获得认可程度最高的说法是认为chin是秦的记音,但这与当代China [tʃain]相差甚大,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从语言学的角度佐证China一词源自古汉语中的“秦”这一王朝的名称,才能对文化学研究的成果做进一步佐证。

(一)字母“a”自何而来——世界语构词法给我们的启示

有种说法,约在公元五世纪,甚至更早些的时候,有一个秦国人到了中亚,当地人好奇地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那个秦人大声地说:“秦哪”。于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个称呼:Cina便出现了。[3]而这“哪”的末音便是“a”的渊薮。这种说法似乎主观臆测的成分偏高。如是,那么法语中“中国”一词Chine,意大利语中的Chini等欧洲语言中“中国”一词又做何解呢?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chin后加a主要是审音和记音所致。[2]就如Good sleep!,Good night!,Good luck!等听起来就像Good sleep-a!,Good night-a!,Good luck-a!。这种说法从语言学上似乎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也难解释法语中“中国”一词Chine,意大利语中的Chini等。

世界语的构词法则给了我们启示。世界语是波兰的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公布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方案。世界语语音优美,语法简单,常用词根较少。名词总是以“o”结尾,形容词总是以“a”结尾,副词的词尾则是“e”,动词不定式词尾则为“i”等等。柴门霍夫博士所创造的世界语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他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人造语,基本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印欧语系的各自然语言,其中大部分来自拉丁语族,少部分来自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由于世界语的语法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这些词尾也是从印欧语言中提炼出来的。那么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欧洲许多国家中有关“中国”的表达就是基于他们对“秦”一词的音译(Chin或Cin),并加以了适当的后缀,至于加上哪个后缀则取决于他们的思维理解和表达的需要。

具体言之,正如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所推想的那样,在很早以前来自秦地的商人或他们的代理商,在推销商品时,他们对来自古代中国,也就是Chin或Cin的产品,冠以China之称,为形容词,意为“来自秦地的”;或是Chine,为副词,意为“来自秦地那边”;或是Chini,为动词,意为“中国制造”;而制造这些产品的国度则加上名词后缀“o”,是为“Cino”。这也同时说明了当时中国所生产的这些产品远优于中亚和欧洲地区的同类产品,表明来自秦地或是秦地制造,以示区别于当地同类产品。这正类似于汉语中对一些中药材的称呼,许多中药材在各地都有培植,但产自某个地方的这种药材药效特别好,就在这种产品前冠以产地名,或表明是哪个地方出产,如川贝、川芎、藏红花等等。

那么,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对某种来自中国的产品也完全可以与表器物或陶器的“-ware”这一词素相结合,表示来自中国的器物或陶器,也就构成了复合词Chinaware一词,此处的Chinaware作为“中国瓷器”的专有名词,以示与当地自产的器物、陶器相区别。然而,随着中国瓷器更大批量地运往西方,原本称Chinaware时却在口语中省了ware,只称China,China也就习惯地代表中国瓷器了。再后,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china就不再视为中国瓷器,而是兼容了原有的porcelain,[4]这一点类似于Nylon一词。Nylon原是美国杜邦公司臆造的一个词语,是杜邦公司的一种新布料的商标,但后来却泛指所有的这一类产品。

由此也可见China一词先有了“中国”之意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的。这也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话题,即China到底是先有“中国”之意,后才有“瓷器”之意,还是先有“瓷器”之意,后才有“中国”之意。持前种看法者认为:“‘china’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去的,因而可以用‘china’表瓷器。”[5]而持后者则认为中国因瓷器而出名,“瓷器”的英文是“china”,所以便用大写的China指代“中国”了。

(二)ai音从何而来——元音大音变

从“秦”一词音译到如今的china,读音的差异不能不说大。China一词读为[tʃain],解决了词尾a,然而,这i与ai的读音差别也相当大,这究竟该作何解释呢?

这一问题不得不从英语的语言变化谈起。其中与此相关的便是英语元音的变化。

从古英语发展到现代英语的1500多年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古英语时期,约从公元449至1050年;接着是中古英语时期,约从公元1050至1450年;最后是现代英语时期。在公元1400年至1600年间,除了两个短元音[r]和[ε]以外,几乎所有的英语元音(以及双元音)都经历了变化,史称元音大音变(The Great Vowel Shift)。在这个过程中,高长元音变成了双元音。例如,在乔叟时代five读为[fi:f],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则变为[faiv];[6]中古英语的lik与wid即分别变为现代英语词like与wide。[7]

(三)ch或读送气音?或读非送气音?

China中的ch是送气音还是非送气音呢?学者们的看法也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汉语中送气音和非送气音是对立的,构成两个不同的系统音位。从文化上看将China与送气音而不与非送气音的“晋”或“金”等音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2]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说并不能用来说明汉语方言(古音遗留)中的情况,也不能说明中古汉语的情况。[8]

闽南话是产生于福建南部的一种汉语方言,是闽台两岸众多同胞的生活母语,是台湾地区使用最多的一种方言。福建师范大学的马重奇教授研究认为,闽南方音源于中国晋唐时代的中原河洛官话,是当时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地带洛阳至开封一带的标准口音。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分三批先后进入尚属于蛮夷之地的闽越山地,在交通极不方便的福建沿海落地生根,失去了与中原地带的文化交流,这种口音,在极少受到外来语音影响的环境下,相对完整地保持了河洛古音的特色。[9](这一点倒是类似于美国英语的读音保留了17—18世纪英国英语的读音特点。)这就意味着闽南话读音更接近于古代汉语言的读音,闽南话中“秦”字的读音比当代汉语中“秦”的读音更有可能接近于古读音。而在闽南话中,“秦”字的读音恰介乎“jin”与“zhin”之间,那么也就是说将之与非送气音的“晋”或“金”等音联系起来似乎更有道理些。基于此,作为音译的结果,China一词中的ch应发不送气音,也就因为如此,China传回中国和东方才会回译为中文的“支那、脂那、震旦、振旦”(而不是吃那、赤那、晨旦、辰旦)等等,这其中的“支、脂、震、振”的声母皆为“zh”音,为不送气音。惜乎印刷术能把文本资料保留到后世,而当时的语音材料却难以保存到现代,在此问题上只能采取间接手段,从方言中寻找相关线索(古音遗留)。幸好可以把前者与China一词回译的结果来相互佐证。

综上所述,英语中China一词确是“秦”字音译而后演变的结果。

三 结语

本文从构词法、音韵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中China一词的词义、词源,认为英语中China一词是“秦”字音译而后演变的结果,从而佐证了先行的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的一个结果;而且China一词是先有了“中国”之意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的。从“秦”音而“中国”,并赋予了“瓷器”,正是中西经贸文化交流历史的一个写照。

参 考 文 献

[1]刘兴诗. CHINA释义新探. 四川文物,1999(1): 56-58.

[2]周领顺. “瓷器”是怎样成为China的?. 上海翻译,2006(1): 57-58.

[3]秦与China.http://raingod.teeta.com/blog/data/22186.html.

[4]王德昱. 从cina到china. 中华文化论坛,1997(1):82.

[5]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6.

[6]Baugh C. Albert &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 fltrp,1999.

[7]潘永樑. 英汉元音变化的比较.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1.

[8]四声别义释例周祖谟. 问学集. 北京:中华书局,1966.

[9]两岸闽南话同是河洛音.http://news3.xinhuanet.com /ziliao.

猜你喜欢

世界语音译元音
六十一甲子 世界语讲述新故事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TONGUE TIES WHY ESPERANTO LIVES ON IN CHINA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Playing with “ar”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贵阳市世界语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