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以太网、IP协议、万维网等术语的命名有损于汉语环境吗?
——与《术语命名须应对汉语环境》一文作者商榷
2008-05-19吴同刘一凡
吴同 刘一凡
术语的命名应与汉语环境相适应乃国人之共识,原无可非议。但制定科技术语除应考虑其与汉语环境相适外,还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国际性、简明性、习惯性(约定俗成)等多项原则,此外还应考虑到修辞、音节等各个方面,如果片面强调其中之一而不顾其他,必将局限于一隅而忽视全局,给科技术语工作带来不利。《术语命名须应对汉语环境》[1](以下简称《汉语环境》)一文中对防火墙、以太网等术语提出的异议恰好表明了该文中的众多论点是不够全面的。
一 防火墙(firewall)
《汉语环境》中认为防火墙属于建筑工程术语,如果用于计算机通信中“非但于汉语环境中既有的防火墙之含义相碰撞,而且自身的词解也无法切意”,该文又认为“西方人与东方人的思维迥然不同,西方人喜欢简单形象化地借用生活中的术语,这是他们的语言环境不成熟所致。在命名术语时千万不要把西方人的意识随便移植到汉语环境中来才是”,为此,该文认为宜将firewall定名为“网络安检阀”。但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1.在术语中,普遍存在着隐喻(metaphor),在《科技术语研究》术语学研究栏目中曾有过一些专题介绍[2-3],而计算机科学中的firewall正是使用隐喻命名术语的典型例子。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如此,东方文化也是如此。“一箭双雕”和“一石二鸟”不就表明东西方文化中常具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修辞手段吗?
2.计算机网络中并没有墙,因而该文认为应将firewall定名为“网络安检阀”,但网络中也找不到“阀”,将建筑工程中的墙改换成为机械或化学工程中的阀岂非换汤不换药?
3.“阀”虽然是古老的汉字,但原指封建仕宦人家大门外的立柱,左侧为阀、右侧为阅,用来榜贴官员的功勋和业绩。此后蒸汽机、轮船、火车传入中国,出现了valve这一机械部件名,当时音译为“凡尔”,后来虽正式定名为“阀”,但仍属音译名。由此看11:02 2018-12-10来,以阀定名岂不是正如该文作者所说的“乱用音译,使汉语环境受到损害”[1]吗?
4.firewall与防火墙既同属以隐喻命名的术语,可谓中外共赏,译名既便于中英文对照,又简洁易解,而且音节分明,易读易记,作为计算机科技术语实属无懈可击,何必标新立异,另创新名。
二 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就是将两个本来有特定含义的字捆在一起变成毫无意义的音符与网组成了复合词。”[1]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 以太是ether的译名,是个独立的词语,并不是“以”和“太”的捆绑。正好像拓扑、淋巴,难道是各由两个字捆绑在一起变成的毫无意义的音符吗?又如雷达并非“雷的到达”、图腾并非“图的腾飞”,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不能认为是“两个字的捆绑”。
2. 在17世纪,物理学家无法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从而提出一种假想,认为整个空间存在着一种可传送光和电磁波的介质(媒体),即ether。尽管20世纪初的物理实验证明,ether并不存在,但这一概念却已被收入各种词典作为ether的释义之一(ether的另一释义为乙醚)。中国曾将ether译为“能媒”或“以太”,但在多年的使用中表明,“能媒”这一译名不能完整地反映原词的含义,而且容易产生误解,不如采用音译更为恰当,因而正式定名为“以太”。这正符合唐代大翻译家玄奘所创的“五不译”翻译法则(即对五类难以翻译的词语一概采用音译,不作意译)。“以太”这一词语已在国内被应用了数百年、已融入汉语,并被收录入各类汉语词典(包括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新华词典》),已约定俗成,何需另行命名。
3.“以太网”也属于以隐喻命名的术语,“以太”隐喻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媒体,用作网络的名称,不愧是很好的命名,无可挑剔。
4.以太网是由DIX[4]三家公司共同研发的网络产品,《汉语环境》的作者既认为“音译大多限于国名、机构名、商名,以及特定的商品品牌名”[1],则采用音译法命名以太网就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如对此提出责难,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三 IP协议
IP协议既可理解为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也可理解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但目前普遍应用的IP协议均指因特网上的IPv4[4]或IPv6[4],其他一些不属于TCP/IP体系的协议(如IPX)各有自己的名称,各有其体系结构,不致混淆,没有必要将协议改称为“网络规则”或“网络规定”。
四 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
故障管理是OSI网络五项管理之一,与工厂车间无关。故障管理是网络管理中最基本内容之一。它包含故障监测、故障报警、故障信息管理、排错支持工具、检查/分析故障等功能。
ISO将这些管理命名为fault management,国内各文献均将其翻译为故障管理,原文的命名与译名无任何不妥。
五 World Wide Web (WWW)
“万维是四面八方之意,可是数学中无此说法,没有一点科学性可言。”[1]但万维网是一种服务系统(基于超媒体的网上查询工具),而不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中的1维,2维,3维中的1,2,3为实指,而万维中的“万”为虚指,并不等于10 000(例如万里长城并不是10 000里的城墙)。数学概念中的维是dimension,而万维网中的“维”可理解为link(维系,联系,链接)。将World Wide (遍及全世界)译为“万维”(联系到所有的地方)是极其妥帖的意译,[5]类似的译例还有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ation),万用电表(multimeter),万能胶(all-purpose adhesive)等。万维网的汉语拼音为wan wei wang,其声母分别为三个w,与World Wide Web为同声词,两者的简称同为WWW。在微软智能ABC等汉字输入法中只要在键盘上连击3个W,屏幕上就出现“万维网”三个汉字。万维网的译名不但切合原文的含义,而且便于记忆,便于输入,与环球网、全球网等译名相比,万维网实属最佳译名。
参 考 文 献
[1] 丁一. 术语命名须应对汉语环境.中国科技术语,2007(6):39-40.
[2] 冯志伟.术语命名中的隐喻.科技术语研究,2006(3):19-20.
[3] 周亚祥.从理据象似性看隐喻性概念.科技术语研究,2006(3):21-23.
[4] 吴 同,刘一凡,等.新英汉电信科技词典.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5] 吴 同.Internet及其相关名词的译名讨论.中国科技翻译,1998(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