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把孔雀变黑白 学会打破规则的创新

2008-05-16萨姆·丹尼尔

IT时代周刊 2008年20期
关键词:萧伯纳孔雀企鹅

萨姆·丹尼尔

才华出众的孔雀和因循规则的企鹅绅士,非常欣慰地走到了一起,他们都希望发挥自身的优势,成就一番大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故事。

才华出众的孔雀和因循规则的企鹅绅士,非常欣慰地走到了一起,他们都希望发挥自己身上的优势,成就一番大业。

但是,如果双方只见到对方的亮点,却对缺点置之不理,最后的结果就会像萧伯纳与舞女的结局一样荒谬。曾有一位意大利舞女向萧伯纳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让我们结合吧,我们的后代将会继承你我的优点;即有你的才华也有我的美貌,那该多么美妙啊。”然而萧伯纳的想法却是:“假如不幸只遗传了你我的缺点呢,如像你一样愚蠢和我一样丑陋,那又该怎么办呢?”

不幸的是,企鹅和孔雀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怪胎。身穿色彩斑斓的外衣、喜欢开屏的孔雀打乱了企鹅王国的平静。就像90年代的墨西哥借鉴美国进行金融自由化,却导致金融危机一样,孔雀在企鹅王国的改革计划也在鸟儿们的争议中分崩离析。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人或者任何企业甘愿裹足不前,然而打破规则的创新却是一种痛苦的嬗变。平稳的企业结构和社会制度某些时候就如企业王国厚重的冰雪宫殿,带来“安逸”的同时却享受不到温暖阳光下的多彩世界。

革新必然会舍弃一部分旧的东西,而稳定则是对固有模式的深化,个人、企业或者政府的业绩都是依靠“革新”与“平稳”这两条腿迈开步子,所谓聪明人做聪明事,即掌握这两条腿的节奏,如果有一条迈得太快或者有一条走得太慢,结果不是摔得头破血流就是令人精疲力竭。

“革新-稳定-业绩”的三元悖论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但很多管理者常常在这个问题上患得患失,或者是不分轻重缓急,给团队带来重大损失。

苹果在创立之初,曾在公司的楼顶悬挂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显示自己崇尚创新、张扬个性的企业文化。

然而过分追求个性的文化差点葬送了苹果的市场。苹果是电脑世界孤芳自赏的“奇葩”:她是世界上唯一不与IBM PC兼容的机型,她拒绝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深受欢迎的Macintosh软件,这让苹果失去了许多欣赏者,最终几乎孤零零自我凋零,1997年差点被转卖。

直到乔布斯重新入主苹果公司,与微软达成5年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进行公司改组,苹果才没落得一个“花自飘零”的凄楚下场。

与苹果的“海盗”战略不同的是,日本的企业却比较强调制度,在松下电子,员工上下班也像小学生上下课一样,依旧是打铃,公司认为“严一点大家都绷得很紧”,这有利于工作。

但步调一致的企鹅并非一无是处。统一的步调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中国的改革为各种鸟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不管是乐观的蓝鸟、老好人麻雀、贵族气质的天鹅,还是孤傲的孔雀,他们都必须活动在一定的空间内,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我保护的需要。

来自加州大学的哈德利和施密特所写的一本书——《谁把孔雀变黑白?——企业与员工的创新之路》,为我们带来了这个生动有趣,而又令人深省的故事。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本书“轻而易举地就解释了我在上一个公司经历的‘实质。难过的是,在这么多年的大好时光里我都迷失在努力变成一只企鹅上。”

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成为一只墨守成规的企鹅,是的,本书聪明的作者哈德利和施密特已经猜到了您心中的几分不安。如果要让自己成为一只富有创意但又极富人缘(这一点在中国尤其重要)的孔雀,您就必须认清自己,看自己到底真是一只孔雀,还是一只天鹅?一只蜂鸟?一只鹦鹉?或者,很不幸,自己确实就是一只企鹅?

不过,即便您是一只孔雀,也不必沾沾自喜,您必须学会鹦鹉的随和,学会秃鹫的吃苦,学会麻雀的机灵。最终,您还得学会企鹅谨慎严谨的作风,随时准备一副“企鹅外套”,并学会说“企鹅话”,只有这样,您才能生存下去,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其它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您是一只企鹅,也不用悲观。企鹅们常常是当权派,常常难以认识自身的不足,因此,企鹅们非常需要仔细研究《孔雀培训指南》。因为任何组织都是由“官僚主义者”和“疯子”组成,对那些令企鹅难受的孔雀疯子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理他们那些古怪的派头,只看他们的业绩。

因此,如果您不想让自己的团队成为寒冬里的“套中人”,而是能够在天空飞翔;如果您不想让自己成为笼中的极品菜鸟,而是成为自由的雄鹰,那么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猜你喜欢

萧伯纳孔雀企鹅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孔雀
小企鹅的成长
孔雀1
孔雀
萧伯纳续传
小企鹅
萧伯纳反讽米商
They Loved It!企鹅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