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2例临床观察
2008-05-15俞乐黄彦斌吴兵
俞 乐 黄彦斌 吴 兵
摘要目的:观察林氏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运用定位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来治疗,一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2.2%、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显效率为41.7%、总有效率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旋转类手法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而林氏定位旋转法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更加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椎动脉型手法治疗定位旋转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而造成惟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据国内外统计其发病率约占各型颈椎病的20~30%。患者常表现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复视、行走不稳、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林氏定位旋转法是我科林应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自身经验独创的一种旋转复位手法,笔者于2007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此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各型诊断标准为基础结合椎动脉型的临床特点,制定如下标准:①颈性眩晕、头痛,曾有突然发作史;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有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眼干、眼涩、视物不清等。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无脊髓型颈椎病之神经损害症状;③年龄在18~70岁之间。
1.3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属其他类型者;②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情况者;③除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患者;④年龄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
1.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72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18~65岁,病程2月~10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20~66岁,病程4月~1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林氏定位旋转法:(1)体位摆放姿势: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后面;(2)手法操作:医者用手指触摸患处,以拇指触摸棘突两侧,检查有无偏歪之棘突及压痛点的位置,并确定病变节段,然后采取相应手法治疗。以右侧发病为例,①病位在颈椎上段时,医者用左手掌固定患者颈椎中部,右手掌抬高患者头部,肘部托住其下颌并稍向上牵引旋转,使患者头部沿右上方向顺势旋转;②病位在颈椎中段时,微屈患者颈部,左手掌固定患者颈项下部,右手掌托环抱颈枕部,牵拉头部向患侧旋转,沿右水平方向顺势旋转;③病位在颈椎下段时,深屈患者颈部向前下,右手旋转头部,同时向右下方用力,使患者头部沿右下方旋转。上述手法成功后可闻及关节“咯嗒”声。
2.2对照组采用颈椎传统推拿手法: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中有关“颈椎病之椎动脉型”推拿治疗的操作规范:以右侧发病为例,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背后,左手掌放在患者颈项中下部作固定,右手掌托住患者的枕部,肘部托住下颌部并稍向上稍作牵引,嘱患者放松,将患者颈部逐渐向患侧旋转,当感到有阻力时,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喀嗒”声。
本手法需注意用力适度,松柔深透,力达关节,不可使用暴力,才能取得疗效,又可防止损伤颈椎。手法隔天1次,每周3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每次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颈部疼痛及压痛的程度,颈部活动度等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疗效评定”的原则及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者;显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发作可自行缓解,随访症状无加重,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有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休息时可缓解者;无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及发作频率无改善,未达到有效治疗标准者。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疗效比较: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显效率72.2%;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3%,显效率4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好发于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1)P<0.01。(2)P<0.05中老年人,由于颈部劳损、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而致颈椎退行性变;加之风寒湿外邪内侵,或痰湿内生。或气血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血不上行,以致脑髓失养.头晕眼花。现代医学研究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两种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导致椎间隙狭窄,颈椎与椎动脉长度不吻合,椎动脉相对延长发生扭曲;②颈椎骨性组织对椎动脉直接压迫。以钩锥关节骨赘为主;③上关节突移位或增生挤压椎动脉;④软组织劳损等。
我们根据病因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明确病位后,先行放松手法治疗,解除肌肉痉挛与紧张.伸张扭曲的椎动脉;再施以旋转复位手法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
通过本观察提示:林氏定位旋转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按摩疗法。定位旋转法是全国名老中医林应强教授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和力学特点总结出的治疗手法,林教授认为,手法治疗时应使病变节段处于旋转中心,使之受到最大的作用力,而无关部位应尽量远离旋转中心,减少对力量的缓冲,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既考虑到颈椎的曲度影响,注重头部的摆放姿势,又考虑到用力方向与受力部位的关系,使需要治疗的部位受到相对最大的作用力,不同的作用力方向正是为不同的病位而设计的,能分别使颈椎上、中、下段处于力量的剪切中心,从而真正发挥定位效果。从上述作用原理我们发现,林氏定位旋转手法有别于一般或传统手法,它能使相应节段的椎动脉受压情况最大程度得以缓解,极大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情况,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更好地减轻或消除了眩晕、耳鸣、眼花等椎动脉供血不足之不适症,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