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按摩法的理论与应用
2008-05-15杨健科刘桂华刘立君
杨健科 刘桂华 刘立君
摘要通络按摩法强调人体解剖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在每次的按摩过程中应注意捋顺理直肌肉,并对其附着点进行拨理,结合中医经络学理论,注重全身的调养。通络按摩法是对传统中医按摩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通络按摩法解剖经络相关性应用
通络按摩法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的刘桂华老师在广泛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总结、创新,并进行了多年实践后提出的按摩理论。刘桂华老师虚心好学,善于研究,对患者极具同情心,她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利用按摩特长积极为病人服务,为运动员服务。实践证明,通络按摩法对运动员的肌肉养护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对普通人群的健康保健,对极限运动员的体能恢复,对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的机能改善与健康恢复均有明显效果。
1通络按摩法的基本理论
1.1基本思想
1.1.1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切相关,结构的改变导致功能的紊乱。人体的每一组织结构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特定的结构,伤病的发生根本在于结构的改变,位置的改变。骨伤或筋伤,如骨折、脱位、扭伤、拉伤、挫伤等,均是因为结构、位置的改变。而导致气滞血瘀,经络受阻。临床表现为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通络”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解除阻碍,纠正这些错位的组织结构使其回位,促进受伤的组织结构的恢复。然后才能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
按摩通过调养全身的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改善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使组织器官能够得到濡养,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最终达到修复、改善组织结构的目的。
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结构位置改变均会引起伤病,通过按摩理、推、捋等手法将其捋顺理直,便可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疼痛得以缓解或消失。
充分发挥按摩疏通经络的功效,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使气血周流,调和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按摩后当使受术者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疲劳消除而精神振奋。长期坚持,则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1.2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互相影响的。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局部的阻滞必然会影响到人的整体。强调手法的实施应注重局部与整体调节的辩证关系,局部畅通才能实现整体的畅通,而整体的气血运行顺畅又可以给局部带来更多的营养。
1.2手法特点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中医经络学理论为依据,其主要特点如下:
1.2.1按摩的手法都强调从拨理骨面上的肌肉附着点开始。并沿肌肉走行方向梳理肌肉,使肌肉较快地得到放松,改善肌肉的工作状态。
1.2.2在神经、血管的走行之处施以适当手法,软化梳理神经、血管的外周环境,改善神经的传导和调节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1.2.3吸收人体经络学知识,沿14条经络线的分布,找出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敏感点即经络穴位,并筛选出人体各部位特定功能的“强壮穴”,进行手法点穴,以打开人体内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通道,达到除邪、扶正的目的。
1.2.4在按摩手法的选择上,采用局部按摩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提高按摩效果。在实施手法时,对局部运用手法的同时要兼顾全身,并配以相应的手法,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
2应用案例
通络按摩法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很多治愈疑难病的成功案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风湿性关节炎等,现举一案例。以反映通络按摩法的基本手法。
3病例
某男,椎间盘突出30年、伴严重椎管狭窄。有长期的背、腰、臀以及大腿后部疼痛的病史。多方求治无效。患者行走呈前屈姿势,上下楼梯困难。腰胀、腰部有l紧束感,双下肢麻木、无力、皮肤感觉减退,肌肉明显萎缩。有间歇性跛行。足背伸无力。伸趾无力。复查CT片显示:4~5椎间盘膨出,骨性椎管狭窄(矢状径8~9mm)。
分析:当腰椎前弯时,椎管后方的组织拉长和脱出的椎间盘回缩可使椎管狭窄情况减轻,故可见患者行走呈前屈姿势。患者患病30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腰部以下血液循环不畅,气血温养不足,组织器官得不到充分营养。经络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效,经络畅通则气血调和,筋骨强劲,关节滑利。故本病用通络按摩法治疗,调节全身,重点在腰。
手法治疗:
①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进行腰部、下肢搓揉。手掌心微虚放置在受术者腰部,从上到下进行快速按摩。边按摩边移动手掌,至下肢皮肤发热且向深处渗透。当下肢皮肤摩擦发热后,加大手法的力量,以掌根为轴带动手掌,自上而下进行顺时针的揉摩,边揉摩边移动手掌。适当增加腰部揉摩时间,注意控制力量。不使用暴力。
②拔理下肢部肌肉附着点:操作者手臂伸直。将拇指或四指指端放置在患者的骶骨面上及骶骨两侧的骨缘上,指端着力,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手臂传达到手,身体与指端同时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使力达骨面,拨理骶骨面、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附近的肌肉附着点;以同样的方法从后向前拨理骨盆上缘的肌肉附着点;将拇指放置在骨盆外上方的凹陷处,指端着力,沿髋骨骨面进行拔理;当肌肉稍微松弛后,将双手叠放于臀部,以四指为梳,四指指端着力。沿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走行方向自上而下进行梳理;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抓握患者的膝关节,大拇指指端着力,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使力达骨面,拨理膝关节前面、后面、内侧面、外侧面的肌肉附着点。将身体向对侧卧位,以同样的手法拨理对侧下肢部肌肉附着点。
③点穴:用拇指指腹点按或点揉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点按或点揉腰部及下肢其它主要穴位:肾俞、大肠俞、环跳穴、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承山穴、昆仑穴、三阴交穴、涌泉穴、内涌泉穴。
④患者仰卧位进行推捋下肢足三阴、足三阳经:操作者将手掌放置在其大腿内侧,全手掌或掌根着力,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手臂传达到手,身体与手掌同时缓慢持续地向下、向前施力,自上而下推至足尖;再将手掌转至其足背侧,从足尖向上,沿小腿、大腿的外侧捋至臀部。如此反复推捋数遍。将身体向对侧卧位,以同样的手法推捋对侧下肢的六条经脉。
推捋下肢时重点推捋胆经,为加大手法的力度,可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沿臀部、大腿、小腿的外侧缓慢用力推至外踝,反复操作数次。
⑤搓摩涌泉穴:垫高患者足部,操作者将手掌或拇指指腹放置在其足底涌泉穴,手掌或拇指指腹着力,缓慢用力按摩。反复按摩数次至足部发热。
⑥搓捋十趾:操作者拇指与食指相对,夹握被操作者趾根两侧,从趾根搓捋到趾尖,到趾尖时稍加用力捏5~10秒钟。用此方法将十趾逐一搓捋数遍。
⑦握推下肢部:操作者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将被操作者足踝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张一合,自肢体远侧端向近侧端推挤,反复操作数次。亦可双手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将被操作者者足踝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张一合,自肢体远侧端向近侧端抓握推挤。
⑧拍打全身:操作者虚掌松腕,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带动手掌,一上一下进行拍打。从背部开始进行拍打,边拍打边将手掌向下移动直至足根。如此操作数遍。
手法治疗每周2次。经过半年的按摩治疗,患者双下肢肌肉由僵硬变柔软,恢复了弹性和伸展性;皮肤温度和色泽恢复正常,水肿消失,且小腿围度增加了3cm,肌肉筋挛不再发生,第一跖趾关节、趾间关节恢复了屈伸能力,下肢支撑力明显提高。跟踪两年,该患者不但下肢的运动能力增强,行走、上下楼梯轻松自如,全身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也有明显改善。2003年以后患者已能徒步登泰山、游玩海拔在4000米以上香格里拉。
4结语
中医学中的经络到底是什么?这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对经络学说的一些科学理论还缺乏全面认识,尚需要进行更深入而细致的科学研究。而这也大大限制了已经证明确为行之有效的经络治疗的推广与普及,将许多喜欢却又缺少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按摩爱好者拒之门外。刘桂华老师多年来一直研究有关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肌肉养护,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疲劳消除于健康养护问题的课题,通过对按摩和经络知识的不断学习、实践,结合本身扎实的解剖学知识,终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总结出了操作简单易行的通络按摩法。该法注重现代医学中直观可见的解剖与中医的经络学结合,这是对我国传统按摩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一套好的按摩方法当能服务于大众。介绍通络按摩法,望其能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保健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