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井义则与“日本新时代”
2008-05-14陈君
陈 君
1964年东京奥运年会
他视线始终朝着前方,在他的眼前仿佛就是寻找希望和梦想的日本新时代
“坂井义则……不知道,不认识,他是谁呀?”23岁的小野田子在日本富士电视台工作,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向她了解富士台一位前辈的情况时,田子反问道。
今天,谁会记得44年前的那位“原子少年”呢?
1964年10月10日下午,第18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国立体育场开幕,全世界数亿名观众第一次通过卫星收看奥运会开幕式盛况。19岁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新生坂井义则,点燃奥运圣火,他的生活也从此改变。
“我听说过他。后来,坂井义则去了富士电视台,负责体育报道,几年前退休了吧。因为做报道,他也来过中国。”日本NHK的记者佐藤介绍说,“东京奥运会,他辉煌过;但后来就默默无闻了。”
在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朱建荣教授看来,时代塑造了坂井义则。他出生于1945年8月6日——美国在这天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奥林匹克圣火象征和平,由坂井点燃火焰,日本政府的用意非常明显。”
吞咽下二战苦果后,向世界寻求被重新认可的机会——在坂井把圣火点燃的瞬间,日本心愿得偿。
远远望去,滚滚浓烟,火炬像只烟囱在移动
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东京天气格外阴沉,淫雨霏霏。日本人都在担忧这场准备已久、期盼已久的国际大赛能否顺利开幕。
10月10日,开幕日,天空放晴。东京国立体育场主席台北侧,古希腊胜利女神的神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尊胜利女神像例外地没有翅膀,因为日本人认定没有翅膀的女神会把和平与胜利永远留下。
在10万名观众的注视下,一名火炬手跑进体育场,所有观众不约而同站起来,原本整齐列队的运动员也都簇拥到跑道旁边,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在最后一棒火炬手身上,他正是坂井义则。
“进场前,我别提多紧张了,但不知为什么,当那个手持火炬的高中生把火炬递给我时,我突然平静下来。这时候没人能帮我,如果失败了,我一生都不会原谅自己。”
高举火炬绕场一周后,身着白色运动衣的坂井义则匀速跑上182级的点火台。
如今,东京国立体育场已成为奥林匹克博物馆,那支看上去制造粗糙而老土的火炬筒被永久收藏于此。坂井点火的老照片也挂在醒目位置,引人驻足观看。
“点火台里有一个燃气喷射器,工作人员打开开关就可以听到嗤嗤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我就把火炬倾斜向圣火台。”坂井后来回忆道。“远远望去,滚滚浓烟,火炬像只烟囱在移动。”也有人如此描述。
从中学时代起,坂井就是400米田径选手,拥有不错的成绩。1960年,东京击败布鲁塞尔、维也纳、底特律等竞争对手,赢得奥运会主办权后,他与所有运动员一样梦想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我开始近乎疯狂的训练”。
1964年7月,在国立体育场400米跑道的终点,坂井义则输掉了预选赛。几年努力付之东流,他回到广岛乡下,“什么都不想干,不知以后的路会怎样走”。
“我沉浸在深深的挫折感中。一个多月后,突然收到早稻田大学学长给我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坂井,祝贺你可以接过圣火的最后一棒!保重。我很惊讶。我对‘圣火没有太多印象,看了他的明信片,这个词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是说这届奥运会也失败了”
据媒体报道,当时,坂井还怀疑自己是否真有这样的幸运,直到一名记者来到广岛。
“一个自称是《朝日新闻》记者的人来到我家,说让我和他去东京去一趟。”坂井说自己太单纯,那个记者没说什么理由,坂井就跟他走了。
坐上开往东京的列车,他觉得有些不对劲,列车每停一站都能听到广播,“从广岛来的坂井义则先生,请您下车!”《朝日新闻》记者却死活拉着他不让走。快要到大阪时,其他报社的记者也都登上列车,《朝日新闻》记者在大阪前一站把他带下火车,改坐专车前往大阪《朝日新闻》总社。路上,他看到《朝日新闻》的号外在发售,而封面竟是自己的照片,“坂井义则:最终火炬手内定”。
“其他报纸都在猜测谁会成为主火炬手,这样的报道真是吓了我一跳。”随后,朝日新闻社又动用专机将坂井义则送到东京,在东京一个旅馆里“关了三天”后,他被带到东京国立体育场拍摄一组照片,才得到“释放”,“现在想起来简直就是绑架事件。我出来的时候,看到NHK的新闻,头条就是我行踪不明的报道,在日本引起相当大的轰动。”
很多新闻评论认为,出生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当天,是坂井义则成为火炬手的主要原因,但他却不以为然。“点燃圣火为什么要和原子弹爆炸有关呢?我只是代表全日本的年轻人去点燃圣火的。”在坂井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对政治并不关心,他没有想到,日本政府的这一选择,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快。
“美国一家主流报纸报道了我的消息,称我为‘原子男孩,意思就是原子弹中诞生的孩子。”报道认为,坂井的父亲死于广岛原子弹爆炸,他是幸存者,“美国人质疑,如果让我去点燃圣火,有祭奠军国主义的意味。他们强烈反对。”
日本国内舆论和奥组委都认为这种看法是无稽之谈,支持坂井义则担任主火炬手。
战争与和平,政治与经济,光荣与梦想,东京奥运会负载着太多的宏大命题,而少年坂井的心态相对简单:积极训练,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紧张,紧张,还是紧张。在奥运会开幕前,我紧张得晚上睡不着觉,觉得这件事很重大,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是说这届奥运会也失败了。”坂井认为,东京奥运会是日本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会,国民为此做出很多努力,“如果有什么闪失,会使大家的努力成为泡影。这是我最害怕的地方。并不是谁告诉我的,我自己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成功。对我个人而言,作为火炬手跑了3分钟。这3分钟改变了我的人生。”
“为成为国际社会之一员再出发”
“他视线始终朝着前方,在他的眼前仿佛就是寻找希望和梦想的日本新时代。”《日本现代史》后来如此描写“点火少年”坂井义则。
不负众望,坂井顺利完成任务,战后陷于耻辱和伤痛的日本也借助成功举办奥运会,“回到世界”。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洗刷战争耻辱、回归国际社会的愿望变得迫切起来。承办奥运会成了一个机会。
1960年5月19日,东京都议会通过申奥议案决议,“独立之日本,为成为国际社会之一员再出发,让世界了解热爱和平的体育文化……为作为国际信义的友爱做出贡献。”
倾尽全力,举国办奥运,日本要让全世界另眼相看。
一位作家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那时的东京……只有头顶的钢筋和脚下黑色的废墟……去奥运工地劳动者的住处看一看,条件之艰苦让人寒心,生活空间阴暗拥挤,肮脏破败,空气中弥漫着屎尿的味道。”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也回忆说:“我平生第一个记忆是1964年10月10日开幕的东京奥运会,当时我才二岁半,但是对全社会极其兴奋的气氛还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
借助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改善了自身形象,获得更开放的心态和国际性视野。无法满足于国内市场的众多日本企业,开始了商业上的疆土拓展。当年,日本还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所以,有人把1964年定义为日本的“国际化元年”。